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争夺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它涉及到经济、政治及安全等各个方面。提高中国自身的软实力、硬实力,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对外交流,增强彼此的政治互信;充分发挥平衡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权衡“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均衡发展大国关系;利用用地缘优势,加强和深化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多边协作战略,重视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安集延事件"后美国对其中亚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政策强调美国在中亚各利益目标之间的平衡推进,在实施层面更加灵活务实,这一调整凸显美国对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以及对美国在中亚追求的利益目标的认识趋于深入.同时,调整已使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甚至突破,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亦有所回升.这也预示着今后大国在中亚的博弈会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3.
在南亚与中亚之间:美国阿富汗经济战略走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制定阿富汗经济复兴战略,旨在确立阿富汗在中亚和南亚的区域地位,发挥阿富汗地缘经济优势;对中亚国家实行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一方面联合反恐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在中亚推行人权外交,又常陷入军事合作利益关系与民主人权变革要求冲突的两难境地;协调阿富汗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区域贸易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美对阿援助计划,推动阿富汗与中亚国家的边境开放,繁荣区域自由贸易;促成土阿巴印(TAPI)天然气管线工程,排挤伊朗,确保美国安全能源通道;实施新丝绸之路愿景规划,构建以阿富汗为中心的公路、铁路、管道的大中亚交通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随着战事推进而不断调整,逐步确立了"有限战争"的目标,其中重要的参照点之一就是对三八线态度的变化.美韩之间在这一阶段围绕三八线的分歧和争执反映了美国全球战略与地区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美国调整朝鲜战争目标时,韩国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其在美韩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朝鲜半岛形势急剧变化,朝韩关系紧张,"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双方再次处于战争的边缘;韩美黄海联合军演严重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导致中韩关系受损;"钓鱼岛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借助这些突发事件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沟通、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略有缓和、朝美重新寻求对话、六方会谈有望重启之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病逝导致刚刚有所好转的东北亚局势再度骤然紧张。这主要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外政策出现较大变化;东北亚大国对朝鲜半岛不同的利益诉求、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与周边大国关系互动等因素影响的结果。文章将对上述问题作出理性分析,并试图寻求使朝鲜半岛融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理想框架。  相似文献   

6.
虽然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要到2009年9月份才出台,但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判断、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已经悄然转型.为了在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继续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最终实现"反恐"与"争霸"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新一届美国政府基于克服经济危机、处理战争残局和应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判断,开始从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向"理性收缩"和"接触战略"调整,收敛扩张锋芒,注重现实主义、多边主义,软实力制胜和"预防性遏制"的战略手段.但美国固有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的局限,使得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型仍是一种时刻矛盾、摇摆不定的失衡调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海洋领域非传统安全因素在韩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在寅政府对既有的海洋安全战略进行了调整,主要基于韩国海洋安全的地缘特性、东北亚海洋安全局势恶化、朝鲜安全威胁增强、韩国自主国防呼声高涨等诸方面的战略考量.调整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在延续21世纪以来韩国既有海洋安全战略调整的基础上,逐步表现为在战略演变层面推动更为积极的海军现代化建设,核心进程是寻求"自主"和"以实力求和平".此种调整,受到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自身的缺陷以及"美国因素"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优化韩国的国家利益、提升韩国的海洋安全话语权,以及韩国的自主国防能力增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海洋事务合作等几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0.
中亚国家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随即得到了中亚国家在内的多国热烈相应和积极参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作为首倡之地,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在中亚国家的深入推进,中亚国家对此认知也出现了诸多新变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中国与中亚国家提高共同利益的认知水平,离不开相互发展战略之间的精准对接,着力构建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中国—中亚国家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印美"三角关系的形成以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中心移向亚洲,给印美、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能源战略成为该三角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该文并重点分析了该三角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印美"三角关系的发展对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莫翔 《兰州学刊》2006,(5):115-117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成为了影响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重要因素。借“反恐”战争之机,美国除了在中东与中亚扩张外,亦在中国周边的亚太区域广泛渗透。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形成了这样一种态势:即以军事基地为基点,以岛链系统为依托,以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双边同盟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点、线、面互为支撑的遏制网络体系。美国以上战略部署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在地缘政治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手段上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为了突破美国的战略围堵,中国必须在中亚和东南亚寻求战略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韩隽 《新疆社会科学》2013,(1):69-76,155
2009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全面调整其国家安全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尽快结束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逐步成型并得以实施。发展多层次的美国—中亚国家双边关系;借助北方运输网络的扩展、新丝绸之路愿景和中亚禁毒倡议,积极构建美国主导的地区合作系统是奥巴马政府中亚政策的主要内容。由此判断,奥巴马中亚政策的出发点是配合撤军计划,但其着眼点是2014年后美国在中亚的长期存在,美国正试图将一场"军事灾难"转变为其在中亚的新机遇。但这取决于奥巴马政府是否有时间和能力克服横亘在这一战略性规划之前的诸多障碍,如果可以,这意味着2014年后美国在中亚长期经营的战略初露端倪,反之,当前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只能被视为其完成体面撤军的说辞和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22日,欧盟通过了第一份系统全面的中亚战略文件——《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欧盟对中亚战略进行调整,是与它对中亚地区追求战略目标所提出挑战的认知密不可分的。由于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安全与能源领域,因此安全与能源方面的挑战也就构成欧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安全方面,中亚地区向欧盟提出了恐怖主义袭击、毒品走私泛滥、各国可能出现国家失败、该地区跨国性问题的错综复杂,以及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纠结五个方面的挑战;而为了获取中亚-里海能源,欧盟必须克服该地区能源生产与输出的现实困境、俄罗斯对中亚-里海能源的控制,以及中亚国家在能源输出问题上对西方国家的模糊态度三个方面的障碍。对以上几个方面挑战与障碍的认知,构成了欧盟全面调整其中亚战略的重要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中亚战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凯 《兰州学刊》2009,(Z1):54-5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逐渐形成对中亚的战略轮廓,到21世纪初中国的中亚战略便已明晰可见。中国希望通过与中亚国家确立各种类型的睦邻友好关系来加强政治互信,通过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多种类型的多边主义来维护中亚的稳定与安全,同时通过加强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合作为基础的经贸合作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能源的需求和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撒切尔夫人不可告人的野心和里根对南美战略的调整汇合为相同的利益,使撒切尔夫人坚信英美共同目标的力量而有恃无恐地选择了战争;美国提供的大量援助帮助撒切尔夫人实现了目标,撒切尔夫人的胜利打击了党内政敌--以皮姆为代表的反对大西洋外交的"湿派"和里根的反对派--黑格,所以,马岛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大西洋主义外交"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巴基斯坦步入"扎尔达里时代",美国与巴基斯坦分别对各自的反恐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本文在客观分析美巴两国各自面临的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揭示了新一轮美巴反恐合作进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巴国政治民主化进展艰难,关反恐战略存在"美国中心主义"顽固性症结,印巴、巴阿之间关系持续紧张等,并对如何提升合作成效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亚五国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东邻中国,西至里海,北起俄罗斯,南接伊朗和阿富汗。原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中亚国家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下面具体对中亚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作一评述。一、中亚五国与俄罗斯和独联体的经贸关系中亚国家是俄罗斯传统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亚国家的运输和输油管线以及其它经济纽带都同俄罗斯联系在一起,在原苏联时期形成的这种经济关系在联盟解体后,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中亚国家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间的贸易在中亚对外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