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界》2015,(10)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作为红山文化晚期最高的礼仪祭祀场所,其建筑与文物体现了红山文化最高的文明成果,此些成果对当时周边地区的其他文明,乃至于后世的文明发展均产生了影响。本文主要就牛河梁红山文化的文明因素对后世在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2.
雷广臻 《理论界》2014,(2):130-132
红山文化的文明程度,代表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高峰。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房屋建筑技术、用火技术、饮食技术、服饰技术、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技术、冶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科学技术角度梳理了红山文化前所未有的成就,从而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穆鸿利在《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著文指出,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红山文化的发现和被真正认识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首先,在于它使中华5000年文明得列了具体的证实。以前,我国古代有史可考的历史,一般最多上溯到夏、商、周以后的4000年文明史。而关于夏朝以前的历史,在司马迁《史记》中都只是根据传说。红山文化的发现则有力地证明,早在5000年前,我国东北辽西与内蒙古东部一带,确曾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型的古老文明社会,这就把我国古文明社会的历史向前提了一千多年,从而完全与世界文明古国古埃及、印  相似文献   

4.
从已有的考古资料及其反映的诸多现象来看,中国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存在诸多共性:第一,有并行的发展阶段,共同经历了约1 000年的发展时期;第二,有重合的分布空间,皆以老哈河、教来河和西拉木伦河上游为中心分布地域;第三,有大量相同的文化因素,涵盖房屋、墓葬、陶器、玉器和石器等典型要素;第四,有共同的文化源头,均表现出与当地较早的赵宝沟文化存在密切的亲缘联系。这些共性表明,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各自分立的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实际上应该是一体的考古学文化,即“小河沿文化”的早、中期和红山文化的中、晚期是年代相互对应、分布范围一致、材料性质有别、文化属性相同的“大红山文化”遗存。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应该是红山文化发展到红山古国时期的“贵族墓地”或“王陵”;原属于“小河沿文化”的“大南沟”墓地,应该是红山文化发展到红山古国时期的“平民坟茔”。这一全新认识,为进一步解读红山文化的谱系和红山文明的特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红山文化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广臻 《理论界》2010,(7):173-174,45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广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的先进文化,在同时期的诸考古文化中,红山文化水平最高,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直接证据。红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是朝阳市的牛河梁、东山嘴遗址和阜新市的胡头沟遗址。  相似文献   

6.
雷广臻 《理论界》2012,(9):196-197
红山文化展示了会盟文化的多个侧面,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玉器在会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开启了中华玉器文明。  相似文献   

7.
李凤芹 《理论界》2013,(6):211-212
本文从考古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学等角度对红山文化的区位、环境、生业方式、人地关系等进行研究,得出红山文化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的结论并分析其成因,形成红山文化研究的若干方面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具有悠久的用玉历史,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石料与其他石料的区别.玉器在史前时期是很 多地方的代表性器物,如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目前,对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的来源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其出自辽宁省岫岩县,对北瓦沟玉石矿床的调查分析表明,这里具备良好的玉石生成的地矿结构,是古玉的主要产地,产于辽宁省宽甸县的“宽甸玉”也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来源之一.红山文化用玉的主要玉材是质地均匀具有一定半透明度而色调偏黄的软玉,此外,红山文化所用的玉器材料还有一些是水晶、绿松石和玛瑙.  相似文献   

9.
雷广臻 《理论界》2012,(7):216-220
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检视,会发现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情况: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神龟、云、鸟等),红山文化均有玉器与之对应。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深入揭示这种契合关系的内在原因,作者提出了"玉器图腾"、"四生"等概念。红山文化先人们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四生")情况给今人留下了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存留在红山文化遗址及其遗留物中,在诸多遗留物中,玉器是首要的红山文化先人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信息的携带者。我们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玉器就是当时社会("四生")的缩影。从翁牛特旗史前岩画到处是猫头鹰眼睛的情况,可以推断猫头鹰(鸮类)曾经伴演了红山人卫士的重要角色。蛇也起过类似作用。红山文化是由一个社会共同体创造的,其社会的多来源多层级关系决定了其玉器的多来源多层级关系。同时,红山文化由多元图腾融合为统一图腾(如龙、凤)的过程,就是这个社会共同体(联合体)从多元走向统一古国的过程。红山文化社会联合体的墓葬安排秩序,即是社会层级安排秩序,从而决定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用玉秩序。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承载中华文明起源的信息,反映了当时融合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10.
雷广臻 《理论界》2013,(11):195-198
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的主要遗迹有坛庙冢台等,标志了当时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以筑屋文化、用火能力、服饰文明、经济基础、天文历法知识、婚姻革命、祭祀礼仪等为基础,形成了一个集大成的文化高峰;红山文化女神与神庙独一无二,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所代表的群体人类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牛河梁遗址奠定了中华阴阳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玉龟文化成为《易经》文化的源头;将黄帝文化时期分为前黄帝文化时期、黄帝文化时期、后黄帝文化时期,将红山文化分为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后红山文化时期,指出黄帝文化的三个时期与红山文化的三个时期存在对应关系,这对于理解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形成以玉为纽带的会盟文化、形成完备的社会管理系统,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书敏 《理论界》2008,(7):153-155
从古史中的记载,考古中的发现,著名学者的研究等资料显示,黄帝族创造了红山文化,而红山文化在五千年前早已率先进入古国阶段。  相似文献   

12.
雷广臻 《理论界》2013,(1):196-197,130
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区是怎样进行管理的,有哪些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的做法?本文通过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女神庙、山台和玉器的分析做了精彩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孙柏楠 《理论界》2012,(8):186-189
当今中国红山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雷广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红山文化的学术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观点,作者将这些观点进行梳理,以为红山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7,(11)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6000年到5000年间的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牛河梁红山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进行分析,解读其内涵,为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展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其兴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7月24日,中国新闻界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重大的考古新闻:“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学报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断定,5000年前这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这一报导是新华社记者卜昭文写的.嗣后,卜昭文同志又多次亲临考察红山文化遗址,与专家们多次探讨,在此基础上,又于1991年出版了《5000年前的神密王国》一书,对红山文化的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与介绍.  相似文献   

16.
王洪志 《理论界》2014,(5):114-117
辽宁朝阳地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期祭坛,是该时期迎来鼎盛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祭坛。本文从祭坛的起源与演变角度切入,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祭坛的形制结构、主要特征及其蕴含的礼仪性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论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三环圆形祭坛的设计思路——"规"和"矩"并用、形制内涵——天文历法、祭祀对象——太阳,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董婕 《理论界》2012,(10):195-197
本文通过揭示牛河梁遗址布局、出土文物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分析牛河梁红山文化对中国龙凤文化、阴阳文化、玉文化、建筑风格和祭祀理念的深远影响。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为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渊源证据,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其绵延5000年的连续性和强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2010年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影响。魏家窝铺2010年的发掘揭示出了一个环壕聚落的扩张和兴衰历程,属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魏家窝铺聚落布局既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征,也可以看到华渭文化区环壕聚落的区域中心单元的影子。2010年发现的房址内部结构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宋志春 《理论界》2013,(7):199-204
牛河梁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55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重要的印记。本文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的分布、种类、功能及其演变规律入手,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陶器及纹饰的形态,进一步探讨其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5,(7)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礼制文化信息,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本文通过分析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的造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功能和文化内涵,说明牛河梁上层积石冢对玉器的使用经过社会关系的变革后形成了制度化的礼制,这种规范化了的祭祀用玉及其展示的社会差异和社会组织功能,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礼制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