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  相似文献   

2.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李劼“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海德格尔援引荷尔德林的诗句如是说。作为一个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论著中倘徉着的诗意绝不下于尼采哲学,但其逻辑的指向却不是权力意志,而是为世人尤其是西方经典哲学家们所忽视的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海德格尔阐析荷尔德林时的"返乡"和"开端".呈现两个概念在海德格尔文本中的交织,"返乡"的空间性与开端的时间性具有的同构能够帮助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理解"诗"与"思"间的亲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对艺术地方性的强调,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海德格尔思想的不同阶段,艺术的地方性及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阶段,艺术的生成之地就在世界之中,同时,艺术所赖以生成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主客分立的世界整体.为了克服此在及其主体论痕迹,海德格尔在中期将艺术置于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之地,但艺术仍然摆脱不了冲突与窘迫.同时,技术又使这种争执偏向了世界而忽略了大地.到了晚期,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艺本的地方性,乃是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而天地人神及其聚集又是以大地为依托的.在这里,艺术应该成为对人的诗意居住的发现与揭示.因此,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关切于存在与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认为,诗化的诗人才把尚未说出的东西带向语言表达出来,他阐释的荷尔德林的诗歌保持着天籁之音的状态,庄子书中的咏叹歌吟用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很难解释清楚,我们尝试着用海德格尔在原初境域的声发响应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6.
罗松涛 《北方论丛》2005,(2):123-127
海德格尔对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其后期论著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诗总是能成为他所要表达之思想的传神之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的几篇演讲或论文中海德格尔关于诗之"语言"乃至全部语言(道说)的沉思,我们将发现,海德格尔不仅洞见到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人们语言观上的烙印:将语言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工具来使用,而且,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语言是自行道说的,它揭示出了那自身遮蔽着的"存在"(sein).实际上,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共在与共享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此在就是一种共在,这是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是由本己自我构造出来的客观产物之思想的反思和超越。而列维纳斯则认为,在自我意识发生之前,自我就已经被他人纠缠,就已经是他人的"人质"。因此,主体性或自我,不是规定他者的出发点,而是对他人的替代与责任。赵汀阳先生又进一步阐明了人的存在的伦理维度,他把"是"落脚到"做",认为做事使人的存在变成一个价值事实和具有价值的存在。我们认为,无论怎样从客观方面阐释存在的伦理属性,都可能与人的存在本质相去甚远。人的存在之所以表现出某种伦理性,就在于人本身就是伦理主体,存在的伦理价值其实是伦理主体赋予的,是伦理主体伦理行为表现的直接结果。所以,共享的根本理由不在于客观的共在,而在于主体为他的伦理规定,在于主体本身希求共享。  相似文献   

8.
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生前并未受人注意,自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评介其诗歌以来,始受文学界及哲学界的重视和青睐。笔者以荷尔德林诗歌中深邃绵密的人文情思、丰富多彩的话语空间、富有哲学意味的本源思想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吟哦等思路为线索,从中国诗学和禅学的角度分析其诗歌中潜蕴着的诗意空间及美学价值,回溯荷尔德林诗歌中关于自然观照及本真存在的心灵之思。  相似文献   

9.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余虹与刘小枫都是当代中国知名的人文学者,两位学者的人文学术研究都具有反思现代性的特质,他们都从存在论角度入思、批判现代审美精神.两者的共同点尤其在追寻神性精神维度上表现出互文性关系,这使得他们的美学言述具有伦理层面的价值关怀.余虹与刘小枫神性维度的精神资源,受到了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等美学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七九六年八月,青年黑格尔自伯尔尼写了一首诗《埃琉西斯》赠给文学家荷尔德林(J.C.F.H(?)lderlin,1770—1843),这首诗在形式上并不完善,但思想丰富,意味深长,值得一读。黑格尔这个散文式的人物,居然提笔作诗,乍看之下,有点异常;仔细想想,并非偶然。他的文字以艰涩难读著称,但他的思想却很深刻很灵活,他的辩证法就往往使人感到意趣盎然,颇富诗意。恩格斯说他是“一首辩证法的诗”,实在不算过誉。何况他与诗人荷尔德林是良友,因受荷尔德林的影响而吟诗,也是很自然的。《埃琉西斯》篇幅不长,但表达了青年黑格尔的一些主要思想,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和荷尔德林的亲密关系以及荷尔德林给他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最突出的标志,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上升,由此而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分裂。作为诗人,荷尔德林深刻而敏锐地体验到了现代世界的这一分裂的特征。他以诗性的语言,把人与自然的分裂,表达为"诸神的逃逸"。由于人与诸神的疏远,世界变成了一个无神的世界。对于荷尔德林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神话状态"的丧失。荷尔德林坚定地相信,人类曾生活在"神话状态"里。为此,荷尔德林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在历史的更高阶段上,重建神话世界,即重建业已失落的"人与诸神的关联",重新找到希腊人那种与自然和神灵的无拘无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俊 《兰州学刊》2009,(9):19-23
海德格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原始伦理学,其伦理问题隐藏在存在论还原之中。通过挖掘周围世界的生态价值场域、技术膨胀与伦理关切及“诗意栖居”中的生态和谐,文章揭示了隐含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生态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种本体之思基础上的价值之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肖朗 《北方论丛》2014,(2):118-122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现代科学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身;现代科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技术,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架构,在此人和物都变成了可以技术处理的东西。在古希腊技术本有艺术的含义,在艺术中还保留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海德格尔希望将这种他称为诗意的方式推到所有的人与物,从而回到物本身,人也能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在这里,阿多诺试图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本体论进行一种所谓更加微观的精细的"内在的批判".在他眼里,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仍然在追求一种抽象本质,他的哲学建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本质主义体制的内在强制,只不过,它曲折地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本质主义罢了.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孟子的天命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理论界对孟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其天命范畴,是正确评价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一天命是孟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积极成果,剔除了天命人格神含义,赋予天命以自然之天、社会趋势之天命、伦理之天命的含义。在自然观上,孟子的“天”一是指日月星辰、四时、云雨等自然现象及其发展的某种必然性;二是自然万物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扬·帕托契卡1933年来到弗赖堡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学习现象学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其1936年的任教资格论文《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帕托契卡对生活世界问题的切入和讨论有其自己的原初视角,但他最初受到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影响,后来也受到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的影响。帕托契卡本人最终提供了自己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探讨生活世界现象学的本己视角以及进入其中的本己通道,它体现在三个方面:横向结构论方面,纵向历史论方面以及方法论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内容上看,韩愈的诗表达了他反对政治革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保守立场,他在诗歌中大肆进行传统儒家伦理的说教,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从形式上看,韩愈混淆诗歌与散文的本质区别,以文为诗,并且追求一种怪涩的诗风,多用冷字拗句,失去了诗的美感。在中唐,他所领导的"怪崛诗派"与元、白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大唱对台戏,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股逆流。  相似文献   

19.
诗意地抒写人生——《曾有云诗选》读后凌世君“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荷尔德林如是说。然而,对于为生活而终日忙碌的人,又有几人能常常感觉到这种诗意呢?曾有云之所以成其为诗人,就在于他以一颗诗心去体察天地万物,感悟生命人生,常于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诗意;就在...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之思蕴含了一种伦理学导向的建筑现象学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存在论基础妨碍了他伦理学本源之思。巴士拉提出的“好好存在”概念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由此,可以重新发现海德格尔的“EsGibt”概念中所蕴含的伦理现象学义涵,以及在“止”和“让”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对建筑现象学的伦理学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