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无疑,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社会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
门神信仰的思想基础应从原始思维的特殊性中去寻找,而鬼神观念的滥觞则是门神信仰产生的直接动因。门神信仰实质上是一种巫术信仰,它通过巫术的方式去实现镇鬼辟邪的结果。在我们看来,这种信仰是非理性的、没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对门神信仰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来讲,这是实用的、成功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 门神信仰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异,其中的神秘性因素会逐渐淡化以至消失,而趋向于世俗化、装饰化。  相似文献   

3.
信仰与健康的联系在人身上达成,人对生命的信仰与对健康的信仰是有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信仰,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是因为其实践性和发展性,更是因为其对生命及其健康的哲学关照和人性关怀。因此,我们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健康人本观,保障全人群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历史观,保障全周期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核心观,保障全要素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发展观,保障全方位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价值观,保障全量度健康。  相似文献   

4.
在"宗教热"日趋升温、信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理论界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问题的理论架构,引导国人充分体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科学与信仰关系的变迁轨迹,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交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体现为信仰对象的科学性与信仰方式的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神学理论不管向前发展得多么完美,它终究无法取代历史,因此它也无法阻挡人们对历史耶稣的探索。但历史研究终究还是历史研究,它也不可能为信仰者找到信仰的依据,从而提高或削弱人们的信仰。我们相信,基督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对神人二性的耶稣的信仰。结论虽离我们的理性要求依旧那么遥远,但任何一种武断的结论都将是一种冒险。最后,还是让我们持这种态度为好,“历史的归于历史,信仰的归于信仰”。  相似文献   

6.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面对中国革命严峻的现实挑战,毛泽东引导人们培育以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宇宙观、坚定“两步走”发展目标、坚守人民至上根本信念、争取个人解放的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得益于毛泽东围绕“知、情、意、行”深入推进信仰教育,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的革命意志、让中国共产党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前仍要继续夯实信仰的理论之基、增强信仰的人格感召、强化信仰的行动伟力。  相似文献   

8.
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实质在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雅可比论证一切以理性推论为基础的哲学必然导致与信仰相对的无神论、宿命论。门德尔松的形而上学试图表明信仰可以得到理性的证明,然而他的形而上学抵挡不住雅可比与康德的攻击。康德通过其实践理性信仰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理性与信仰的冲突,然而,这却引发了雅可比对康德理性信仰的进一步批判。似乎没有任何方案可以解决雅可比的二难处境:要么我们放弃理性以拯救信仰,要么我们放弃信仰以支持理性。  相似文献   

9.
论灾后迷信危机与信仰体系的重建—以汶川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的发生严重地冲击了人们的信仰,使迷信思想得以滋生与蔓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灾后的各种迷信思想积极地作斗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规范人们社会活动,帮助人们重建灾后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成就与未来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民间信仰成为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提出了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定义,论述了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在阐述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后,文章分析了已有研究在视野、重点及理论建构上的不足,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与增长点,认为社会史的民间信仰研究会有以下发展趋向:信仰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社群关系、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整合控制及变迁仍将受到关注。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生态、生活、宗教、现代化及和谐发展的关系,各区域之间民间信仰的比较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亮点。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强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重难点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当前大学生信仰及其信仰教育状况而言,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层次性和发展性的信仰教育目标体系;发展规模化和网络化信仰教育模式;确立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信仰教育内容;探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信仰教育方式;强化高校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信仰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生活阅历进行信仰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进行信仰选择;如何恰当运用社会正负面现实进行信仰教育;如何把握信仰教育中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妈祖信仰是在宋元以降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充分揉合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妈祖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教都竞相对妈祖信仰渗透和施加影响。三教与妈祖信仰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宋代以降三教与民间信仰的互相融合趋势;而妈祖信仰对于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宗教因素的兼收并蓄,又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其生存状态与组织模式,有利于我们了解民间信仰所营造和实践的多样性、宽容性的信仰环境和宗教文化,是我国各种宗教、各种信仰包容、和谐、和睦共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用理性的思维解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我们认清其具有超越性、现实性、科学性以及崇高性等本质特征。用理性的思维审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我们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敢于同各种思想进行交锋;还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用理性的思维关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信任中国共产党;其次,要将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者区别开来;最后,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6.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科学充满依赖。事实上,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范围,进入了信仰的领域,科学的信仰维度已经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我们应该清楚:作为一种信仰,科学,同其他任何信仰和哲学流派一样,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在对科学的起源及其本质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与其他信仰之间进行对比,讨论了科学的信仰维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向柏松教授长期致力于神话与民间信仰的研究,在水生型创世神话系统研究、土家族神话传说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研究、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一书是他的又一部新作,着重探讨神话与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将神话与民间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释远古神话,为我们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19.
冯侯信仰是江西瑞金影响较大的民间信仰,文章从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信仰变化原因及带给人们的启示等几方面对瑞金地区的冯侯信仰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无疑,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社会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