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堂书钞》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其文曰: 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北堂书钞》为初唐名臣虞世南所辑之类书.从诸葛亮过世到唐初已近四百年,诸葛亮的著述多有散佚,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诸葛亮著作,有的已注明其已亡佚,此后更日渐消亡,至清代张澍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当年陈寿整理《诸葛氏集》时记录为104112字的篇幅,可信者也仅余1万来字.  相似文献   

2.
《武侯春秋》的作者说 :要“写出一部真实可靠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新的诸葛亮传记。”(见该书“引言”)笔者认为 ,作者的这一目的已经出色地实现了。该书 65万字 ,共分 12章 ,用史学研究和历史叙述的方法 ,把诸葛亮及其周围的众生像和三国时期的历史环境描绘得十分生动 ,妙趣横生。该书的两位作者 ,一位年长硕学 ,一位年富力强 ,都是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朱大谓先生曾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是当代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梁满仓先生也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7,(1):38-39
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的颁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提高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提供一个缅怀诸葛亮的"法定"日期,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0):14-18
诸葛亮躬耕何处:后人将《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语,坐实为诸葛亮躬耕于今天的南阳市,使原本清楚的诸葛亮的躬耕地被弄得混淆不清。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思想的细致比较研究,可以表明《礼记·乐记》的心性论内涵是颇为深刻、丰富的。《乐记》中有关心性的论述,尤其是有关道与欲、天理与人欲的理解,以及以“正义”论身心关系,都比《性自命出》更深入、更高阔。结合其它有关世传文献的考察,似难推定《性自命出》为公孙尼子所作。  相似文献   

7.
“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献疑──诸葛亮早年思想和生活考察王大良“三顾茅庐”和《草庐对》,是与诸葛亮早年生活有关的两件大事,也是在诸葛亮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囿于传统观念,认为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有“天才的预见”,是‘’智慧的化...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上的一件大事,凡治三国史者多有论及,也都流行着一种说法,即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说:“诸葛亮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①直至今日,这种观点仍很流行,如韩国磐先生就认为:诸葛亮“这种出兵伐魏,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策略。”②诸葛亮北伐,果真是以攻为守吗?质诸史实,实难苟同,故拟文以作质疑。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曹魏政权随着实力上升,必然积极向外发展,因此,即使蜀不攻魏,魏也要攻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二是根据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蜀汉军队中精兵良将大量损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7):22-2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与诸葛亮有世仇,但他在《三国志·蜀书·邓芝传》中还是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手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实当时的英雄远非曹刘二人。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另外,曹操所论对象着重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各方军阀,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故里,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本来不会发生问题,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明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又同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人也。”问题的出现在于琅玡郡、阳都县并省之后,阳都故地后代随着归属之州县发生变化而亦随他不定。编修地方志时,主其事者不明白叙述设置发生变化的因由,却各自拉名人入本县籍,这就是旧《沂水县志》及《临沂县志》均称阳都在本县境内,并于《人物》卷中都收入了《诸葛亮传》的缘故。解放以后,词书以及论文、专著中,于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5,(6):121-122
<正>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自从蜀故将黄权在卧龙岗祭祀武侯,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感召下,历代纪念诸葛亮的活动绵延不绝,诸葛亮当年居住的简陋草庐经过修葺、重建、扩建,逐步发展成为今天面积十余万平方米,融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雕刻于古建筑之上和点缀其间的雕塑艺术,最早为汉代,明、清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人品和功绩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表扬推崇,甚至被当作“模范宰相”让人学习、仿效。 平定和治理南中,是诸葛亮事业中比较突出的一项,也是其对少数民族施行“和抚”政策的具体实践。关于诸葛亮平定和治理南中的材料,除见于《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之外,还有更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即所谓“孔明遗迹”则遍布全省各地。在这些传说  相似文献   

13.
仕与隐的矛盾向来存在,宋元之际尤为突出,入仕机会的缺失进一步激化这种矛盾。陶渊明所象征的隐士风骨与“不书甲子”之忠为士人心态中的“隐”提供了寄托,诸葛亮忠臣与儒生的形象又为士人树立了“仕”的典范。诸葛亮与陶渊明形象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形成一种进退皆有道的理想模式,二人的并称也随之定型于宋元之际,“出必孔明,处必渊明”为此时的士人提供了消解仕隐矛盾的精神范式,也影响着后世士人。  相似文献   

14.
曹薇 《社区》2011,(32):19-19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草庐”时诸葛亮为之制定的图天下的战略决策,它是从实际出发的范例,在实践的过程中证明是正确的,故有“千古奇策”之誉。诸葛亮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不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近年,争鸣之风盛兴,对“隆中对”颇多新的见解,有的确开人眼界,有的则诚难赞同。如认为预见天下三分最早的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①“隆中对”失在钳形攻势的“奇正倒置”,②核之史实,值得商椎。为辩明是非,需要对“隆中对”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良、诸葛亮、刘基号称“三大军师”。对“三大军师”高下的比较一直是后人感兴趣的一大话题。刘基本人对另外二位军师也曾发表过看法,也曾有意识地把自己与二位前贤放在一起品评。就刘基所留下的作品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到了张良、诸葛亮:一、文治武功;二、君臣遇合;三、功成身退。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治国务军措施很多,而其用人政策贯穿于其中,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诸葛亮用人之“得”诸葛亮一生,始终围绕“兴复汉室”政治目标的需要选才,其用人之得可概括为四点:(一)灵活的用人原则。主观上,刘备“总揽英雄...  相似文献   

18.
臭皮匠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怎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本是无奈之言,因为现实不由得我们选择——臭皮匠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然而碳元素既能组成金刚石也能组成石墨,三个臭皮匠既能顶个诸葛亮,也可能“三个和尚没水喝”。而经理人的真功夫恰恰就在于能  相似文献   

19.
杜甫曾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但是,如今在成都已难寻到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后裔了,那里的丞相祠堂,只不过是一座供后人瞻仰的纪念堂。即便是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他逝世的陕西勉县,也难觅到他子孙的踪影了。 诸葛亮的后裔,究竟在何处呢? 从杭州出发驱车至兰溪市,沿高隆西行片刻,就可到达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村。这个民风古朴的村落,居民三千余,却有2700多人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有人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封建阶级政治家而主要不是军事家”;有人说他“短于奇略”,“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还有人则干脆说诸葛亮是一个“平庸的人”,“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说,在三国时代是较为逊色的”。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