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馕岁月     
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维吾尔人。 馕,支撑着维吾尔人同贫困抗争,伴随着维吾尔人度过了无尽岁月,还将伴随他们走向未来…… 到过新疆的人,便都会知道“馕”。尽管这个字笔画太多,外地人还是记住了它的用场:维吾尔人每日离不开的主食,如同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馍馍和面条。 这种近似烤饼的面制圆饼,是在专门垒制的馕坑里用炭火烤出来的,人们习惯叫“打馕”。其形状不下十多种,最常见的是阿克馕(又叫片馕),还有一种叫吉代馕(俗称疙瘩馕)。维吾尔人小到一岁多的婴儿,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馕是一天不能断顿的。 馕的历史及其沿革,笔…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馕文化在维吾尔族饮食文化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维吾尔族馕文化提供了广泛的宣传和开发空间.本文从维吾尔族馕文化产生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因素研究入手,探讨馕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馕文化丰富的开发资源优势,为馕文化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馕文化在维吾尔族饮食文化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维吾尔族馕文化提供了广泛的宣传和开发空间。本文从维吾尔族馕文化产生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因素研究入手,探讨馕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馕文化丰富的开发资源优势,为馕文化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3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沙湖社区,维吾尔族小伙喀日木·玉苏普一大早就抱着一摞摞馕来到社区办公室,"来,尝一尝我们家乡的馕。"他热情地说道。这是喀日木请朋友前一天打好的300个馕,看到工作人员边吃馕边称赞好吃,喀日木开心地笑了。这是他第二次送来"爱心馕"。今年30岁的喀日木是沙湖社区居民。2013年,他从新疆来到武汉做生意,如今,武汉早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喀日木多次找到社区要求帮忙,后经申请,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2011,(2):125-131
2010年9月18日,来自喀什市疏勒县罕南力克镇恰恰甫村的53岁农民艾麦尔·吾舒尔,带着各式各样的馕,大大小小的馕,味道不同的馕,来到地区体育馆.  相似文献   

6.
心爱的馕     
馕是最接近粮食本质和原色的食物。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种作为一个民族不呵或缺的生命主食,从来都是在用泥土垒成的吐奴尔(馕坑)里烘烤而成,因而带有古典的色泽和土壤的芳香。  相似文献   

7.
我的西域     
泥土 刚到新疆,在去伊犁的路上,我忽然发现泥土是最可亲的东西。 那些小块绿夹夹在辽阔沙漠之间,土就像水一样,一丁点一丁点从沙石里流淌出来,出现浅草小树、屋舍和牛羊马群,还有高居马背的西部汉子。别人忙于吃饭,我啃一块干馕一个大苹果,蹲在沙石和黄土的过渡地带,这里就像两条大河交汇之处,草木庄稼便是它们交合的产物。粗砺的沙石与松软的黄土掺和一起,沙石便有了生命,仿佛一群活物,游动于天山脚下,培育出一堆堆金灿灿的黄土。好像地球上的上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我这位农民的儿子,直到此时才真正触摸到泥土的源头,我该有…  相似文献   

8.
在南非     
明浩 《中国民族》2013,(7):60-63
先民纪念馆:是布尔人的辉煌,还是新南非的包容? 去年11月24日下午,我们考察团终于到达约翰内斯馕。第二天,我们前往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快到的时候,远远看见一座方形的塔式建筑,一问才知道,这正是我们在比勒陀利亚要参观的第一站——先民纪念馆。  相似文献   

9.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的“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  相似文献   

10.
由李鹏同志题写书名的《岁月的风采——铁木尔·达瓦买提画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墨香飘溢、印制精美的画册,从领袖情、事业情、人民情、友人情、祖国情、战友情、亲人情等不同侧面,多视角、全方位地反映了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由一个“从小喝坎儿井水、吃母亲的苞谷馕长大的”普通维吾尔族青年农民,成长为深为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人的传奇的人生历程,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伟大。几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与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有较多的交往,对副委员长的为人、思想、作风有了较深的了…  相似文献   

11.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军营里,一提到维吾尔族战士阿不都逊,官兵们都会夸奖:“好兵,阿不都逊!”阿不都逊所在的五连有20多个维吾尔族战士,伙食问题常成为连队的挠头事。有一天,连领导找到了阿不都逊,问:“你会做饭吗?”阿不都逊在家里样样活儿都干过,唯独没做过饭。他却拍着胸脯回答:“首长放心,我保证让大家满意!”话可不是说了就算了,他开始钻在蒸笼似的伙房里“练兵”,并多次到县城一家清真食堂拜师学艺。阿不都逊学会了打馕、拉面、烤包子、做抓饭、烤羊肉串,还有山西刀削面、山东葱花饼、江南糖醋鱼。他的饭菜做得让战士们直夸  相似文献   

12.
吕慎  柳路 《中国民族》2014,(10):22-22
今年8月9日,在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的灰街子受灾群众安置点,突然飘来了一股新疆抓饭的浓郁香味。做饭的是全国道德模范、贵州籍的新疆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江……这不是阿里木江第一次到灾区:2010年玉树地震,他背上锅碗瓢盆赶到青海,采购了几千元的牛羊肉和蔬菜,不仅帮助做饭还参加部队救灾;2012年彝良地震,阿里木江带着妻子帕提古丽赶赴灾区,捐款4.5万元;2013年芦山地震,他带着与新疆两家爱心企业共同援助震区的2000个馕饼、3000件方便食品及饮用水等物资,支援受灾群众……  相似文献   

13.
水晶香粽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为“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粽子的自白:咱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咱这一生最自豪的事儿是出生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后,老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诗人的尸体,就将咱投入江中让鱼们吃咱而不吃伟人的尸体……后来咱还渐渐溶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老鼠的自白:我承认自己有点讨人厌,也不抱怨咱被N多人当作过下酒菜,这是咱作为“畜生”的本命,没办法儿。但人类为什么要把你们残忍的食用过程,活灵活现地起名为“三叫”,甚至更形象地叫“三吱儿”呢——这难道不是人性之恶的悲哀吗?桔子的自白:屈老爷子在他有名的《橘颂》开头就说:“后皇有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于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也有一句著名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所以,咱自古就是忠心耿耿、傲骨铮铮的象征,虽然它主要是咱祖宗的名声,但不要忘了咱是他们的直系血亲哟。  相似文献   

14.
赵爻 《民族论坛》2005,(7):18-18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为“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粽子的自白:咱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咱这一生最自豪的事儿是出生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后,老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诗人的尸体,就将咱投入江中让鱼们吃咱而不吃伟人的尸体……后来咱还渐渐溶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老鼠的自白:我承认自己有点讨人厌,也不抱怨咱被N多人当作过下酒菜,这是咱作为“畜生”的本命,没办法儿。但人类为什么要把你们残忍的食用过程,活灵活现地起名为“三叫”,甚至更形象地叫“三吱儿”呢——这难道不是人性之恶的悲哀吗?桔子的自白:屈老爷子在他有名的《橘颂》开头就说:“后皇有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于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也有一句著名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所以,咱自古就是忠心耿耿、傲骨铮铮的象征,虽然它主要是咱祖宗的名声,但不要忘了咱是他们的直系血亲哟。  相似文献   

15.
桔生江南     
易子 《民族论坛》2005,(7):19-19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为“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粽子的自白:咱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咱这一生最自豪的事儿是出生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后,老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诗人的尸体,就将咱投入江中让鱼们吃咱而不吃伟人的尸体……后来咱还渐渐溶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老鼠的自白:我承认自己有点讨人厌,也不抱怨咱被N多人当作过下酒菜,这是咱作为“畜生”的本命,没办法儿。但人类为什么要把你们残忍的食用过程,活灵活现地起名为“三叫”,甚至更形象地叫“三吱儿”呢——这难道不是人性之恶的悲哀吗?桔子的自白:屈老爷子在他有名的《橘颂》开头就说:“后皇有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于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也有一句著名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所以,咱自古就是忠心耿耿、傲骨铮铮的象征,虽然它主要是咱祖宗的名声,但不要忘了咱是他们的直系血亲哟。  相似文献   

16.
奇遇新疆馕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为“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粽子的自白:咱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咱这一生最自豪的事儿是出生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后,老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诗人的尸体,就将咱投入江中让鱼们吃咱而不吃伟人的尸体……后来咱还渐渐溶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老鼠的自白:我承认自己有点讨人厌,也不抱怨咱被N多人当作过下酒菜,这是咱作为“畜生”的本命,没办法儿。但人类为什么要把你们残忍的食用过程,活灵活现地起名为“三叫”,甚至更形象地叫“三吱儿”呢——这难道不是人性之恶的悲哀吗?桔子的自白:屈老爷子在他有名的《橘颂》开头就说:“后皇有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于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也有一句著名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所以,咱自古就是忠心耿耿、傲骨铮铮的象征,虽然它主要是咱祖宗的名声,但不要忘了咱是他们的直系血亲哟。  相似文献   

17.
我是新疆人,我在新疆出生、长大,这么多年未曾离开。新疆是我的家乡,家乡无传奇。对你们来说遥远新疆的传奇事物,对我来说都是平常,我没有在我的家乡看到你们想象的那个新疆,那个被遥远化、被魔幻化的新疆。至少我个人的生活,我认为是平常的,我从来没有书写过新疆的传奇。我从来没有猎奇过新疆,因为新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熟视无睹的。我看着它们看了半个世纪,在我眼中它就是一个我生活的新疆。  相似文献   

18.
星星和月亮     
沙平 《民族论坛》2001,(4):46-46
我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如果有人问我:“学校中最值得你留恋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学生是我心目中的‘星星和月亮’!”。我情之所钟,独在于此也!  是的,就是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天使”,他们给我带来了生活的温暖、灵魂的慰藉。他们的忧喜爱憎全出自纯洁的肺腑,一切是非观念全来自无瑕的心田。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心灵是“不设防”的。我可以自由而自然地生活而无须戴上什么“面具”;我的心灵永远年轻乃至童心未泯,尽管我早过“知天命”之年矣。我对他们付出的不过是一颗平凡的爱心,而我收获的却是一片温馨与爱戴。 我教的是初…  相似文献   

19.
猴女子     
我是一个猴女子吗?这怕不会错,因为这是外婆的话。 我说不清猴女子是什么意思,外婆也未必,这是一句方言。方言就是这样,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想想外婆叫我猴女子时的情形,我大体上意会了哪种女子叫作猴女子。 小时我太野。我想起,我淘气的程度,胜过了一块与我玩耍的任何一个男孩或女孩。而我们一起做出的那些荒诞不经的事,有许多缘于我的策划。那应该叫做鬼点子。  相似文献   

20.
援藏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叫杨昌林,是武汉大学一名退休教师。我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很平凡,是一个老党员、老援藏、老教师应该做的,与党的要求、与西藏同胞给予我的相比,远远不够。我出生在湘西一个贫困山区,从小母亲去世,是姐姐将我一手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