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称呼显示了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关系及距离远近,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关系法则及文化系统息息相关.沿用"权势"和"同等"原则,对英汉人称代词、姓名、头衔及亲属称谓等称呼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英语中称呼受"同等"关系影响较大,"权势"原则是中国人选择称呼的主导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依赖于对情境...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妙霞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66-69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称呼语和亲属称谓语又是称呼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于人们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较为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在称呼语方面的差异.因此,探讨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英汉称呼语中的映射将有助于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能体现出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类比较,进而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因素,使读者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产生出的不同称呼语体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Brown & Levinson将与面子有关的行为划分为威胁面子行为和维护面子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委婉语、幽默语和使役方式的选择等维护面子。 相似文献
7.
刘永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21-26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旨在加强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它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称呼语变异的研究中,用来分析称呼语变异如何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感立场、行为判断和欣赏评价。另外,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在称呼语的态度评价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社会关系的标志和体现。称呼语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权势关系和等同关系是称呼语中体现出的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以日常交际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高校中称呼语中的权势和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定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98-103
称呼语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转换是受目的驱使的重要言语行为,是言者实现其预期交际目的的手段,也是言者有意拉大或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社会距离等目的的表现。本文以《北京人》剧中曾思懿的称呼语转换为例,运用目的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称呼语转换策略对处于目的一致关系和目的冲突关系中的言谈者实现其交际目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称呼语在语境中的变异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雯嫣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2):84-87
称呼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用法灵活多变,以适应非语言语境因素的变化,如场合、身份、交际动机等。有时说话人还故意违反规则,以表达特殊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11.
12.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往社会语言学家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主要是美国英语)中的社交称谓作了对比、分析,指出从Brown与Gilman所建立的"权势"(power)与"等同"(solidarity)语义对立模式看,美国英语称谓系统中的三种语义模式原理在汉语称谓系统中是适用的,甚至是相似的。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具体社会称谓语也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王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5-126
本文通过对比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归纳出了中英称谓在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势必给中英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在充分照顾中英文化差异,充分考虑两国读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翻译称谓语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彭建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使用,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是交际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汉语称谓系统的多样化和多变性是产生称谓变异的主要动因。称谓变异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自称变异、对称变异和叙称变异等。此类称谓变异的语用机理可以在语用顺应论框架内得到进一步的描述和阐释。了解汉语称谓的变异性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和恰当地运用称谓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终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中,对交际意图的识别就是对言语意义的理解。交际中称谓语的使用过程就是称谓者(说话人)与被称谓者(受众或读者)通过关联图式的打破或激活方式来相互认知的过程。这就是关联理论框架下称谓语的认知解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
在语用功能方面,汉、英社会称呼语在情感指示功能和社交指示功能上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汉、英民族的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关系以及交谈时语境的忽略,都将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出现,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7.
陈莉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否正确得体地使用称呼语直接关系到日常交往的成败, 关系到能否得当地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用得体的角度探讨了称呼语的使用,阐述了影响称呼语得体使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郝义侠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3):54-57
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基础,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以五位大学英语教师并辅以62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和调查对象,探究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做出提问和反馈时对学生面子维护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提问和反馈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面子维护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师生互动中维护学生面子的措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32(1):101-107
文章以“微观比较、宏观分析”为研究方法,对英汉语两种语言被动式的表现形式、使用语境和语用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微观比较,再从宏观上以思维方式、哲学理念和语言特点等三个视角深入探讨了英汉语言被动式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称谓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人使用英文称谓时常见的,尤其是在直呼和指称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指出称呼的意义已超出停留于符号或文字层面上的对于对方姓名身份的辨认,而具体关系到人和人际关系的本身。称呼形式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同而有着意义上的差别,具有丰富的内涵。称呼形式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