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2020,(1)
《春秋》《左传》有十二公,《史记》《汉书》有十二本纪,中国早期史书形成以十二为体的传统,人们多认为与孔子和《春秋》有关,但各家围绕孔子和《春秋》所作的种种解释或多或少有不通之处,根源是十二之体非《春秋》所创。十二之体最早生成于"《左传》原本"的十二公,源自史官所熟悉的历法数字十二及月令文献的十二月体。左丘明以十二表达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历史哲学,借这一"天之大数"赋予史书以神圣性和权威性。《左传》十二公也说明其作者就是与孔子基本同时的那个左丘明。"《左传》原本"是孔子教授《春秋》的参考资料。因为《左传》只记载十二公的历史,故孔子重点讲授这十二公《春秋》,所以,只有这十二公《春秋》流传、保存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春秋”本是我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因春秋两季为各国朝廷议事之期,所以史官记下事实;使用以为名。后来各国的春秋团橹春秋》盛传而逐渐遗佚。于是晴秋》就成了鲁史的专称,并被称为(春秋经久《春秋》记下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722一前48)间各国的史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传说为孔子所作。大约是孔子开门授徒,以《春秋》为教学科目,教学中有所修订。史官记事有两种作用:一是征实,二是动惩,作为教材更着重后者。所以劝惩所在必多有阐释。后来孔门弟子分散到各地,各以自己的记忆与体会再传给…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既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这实际上是一种调和的说法。"春秋"从鲁史专名到史书通名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作,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解孔子《春秋》而作了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原名亦为《春秋》。随着孔子《春秋》和左氏《春秋》的传播,"春秋"逐渐成为史书的代名词,从而演化为史书的通名。  相似文献   

4.
从黄帝、荤粥说到夏与淳维舒顺华司马迁撰修中国从远古以至汉武帝时的历史,不从孔子删订的《尚书》始自尧、舜①,而依《孔子家语》、《大戴礼记》以黄帝、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省略“三皇”②,历述“黄帝以来,至太初(汉武帝年号)而讫”③,的确是经过一番反...  相似文献   

5.
《左传》或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以诠释《春秋经》的。《经》是提纲式的,其文“约其辞言,去其烦重”,按照鲁国旧史作成。顾炎武云:“《春秋》不始于隐公,盖必起自伯禽之封。以泊于中世,当周之盛,朝觐会同征伐之事皆在焉,故曰《周礼》(非今本之《周礼》),而成之者,古之良史也。自隐公以下,世道衰微,史失其官,于是孔子惧而修之。自惠公以上之文,无所改焉,所谓‘述而不作’者也。自隐公以下,则孔子以己意修之,所谓作《春秋》。”惜乎自伯禽至惠公的一段早佚,我们无从看到,能见到的,只是隐公至哀公共二百四十二年的一部分。孔子以“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因鲁史策书成文。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的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著,在谈到这门学科的源头时,都是从商代(有个别学者主张从夏代)讲起,从史官讲起,从《尚书》《春秋》讲起.在这些论著的作者看来,(1)、至商代才有(我们至今所知的)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文字才有文字记载;(2)、商、周两代的史官就是最早的史家;(3)、《尚书》《春秋》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两部史籍,当时“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与中国史学早期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事实上,史学不是到商代才有,它的起源比商代早得多;商、周两代的史官不是史家;而且,《尚书》、《春秋》两部典籍也不是史著。  相似文献   

7.
《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实际记事到鲁悼会十四年(前453年)。它广泛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候国之间的斗争和各诸候国内部的斗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今天研究春秋时代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8.
《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以下簡称《左传》),是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編成的一部史书。虽然作者十分推崇孔子的所謂春秋笔法,而且基本上是以《魯春秋》为其綱目写成的,但是它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却远超过《春秋》,成为古代第一部粗具規模的历史著作。古代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誠都把《左传》看作是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刘知几說:“……既而丘明传  相似文献   

9.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据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考定,谓《论语》编纂年代为纪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400年(子思卒年)之问(《史记编述年代考》附《论语编纂年代考》),这与杨伯峻先生“《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的论断不谋而合(《论语译注》)。这就是说《论语》的成书距今2300年。在2300年之前,我国就出现了儒学的开创之作。“这部书所写的人物,是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以写一个人物为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我国先秦以及汉初历史文化的总结,班固曾概括指出它们的联系:“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在班固提到的这些历史著作中,《楚汉春秋》颇值得注意,尤其在研究《史记》与先秦以及汉初文化的联系时,《楚汉春秋》更不可忽略。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月刊》一九六二年第十期发表蒙文通先生“周代学术发展论略”一文。蒙文企图解决周代学术发展的规律问题,并提出了学术分期。蒙先生说:“当时的《诗经》和《尚书》常被当作一书”。而《诗经》和早期的《尚书》均属于文学作品,因而在《诗经》以前应属于文学时代。在《诗经》结束的年代,《春秋》、《语》、《国语》等书相继而起,而《语》、《国语》均属编年的历史著作。“这正说明了《春秋》的记载是衔接着《诗》的。这不正符合孟子所提‘《诗》亡然后《春秋》作’、以《春秋》继《诗经》的说法吧!”由《国风》变为《国语》,从而由文学时代转入了史学时代。蒙文又云:“到了  相似文献   

12.
召公的事迹和思想主要记载并反映在《诗经》、《尚书》等儒家文献中。这些文献所记载的召公形象倾注了孔子及儒家的精神内涵,所反映的召公思想对孔子及后世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史家之一。关于他著《春秋》之事,屡见于先秦、两汉人的记载。他的治史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史家,司马迁就是其中一个,然而他们毕竟有所差异,今试作比较如下: 一,直。孔子主张“秉笔直书”,他赞美“书法不隐”的董狐,许以为“古之良史”(《左传·宣公二年》)。他的《春秋》也由此而使“乱臣贼子惧”。这一点与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直录”(《汉书·司马迁传》)笔法是一致的。但孔子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治史风格,以  相似文献   

14.
孔子“笔削《春秋》义法”是两千年《春秋》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扑朔迷离,奥妙莫测。自汉代董仲舒“公羊学”盛兴,标榜孑L圣人作“经”,从中生发无数穿凿附会,矛盾百出的“微言大义”,从此将《春秋》研究引入误区。考先秦至汉初典籍,凡称名皆“孔子作《春秋》”,而所征引《春秋》皆出自《左传》。《左传》乃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而成,它与左丘明所撰《国语》思想倾向、语言风格皆截然不同。显然,《左传》主体即“孔子史记”,也就是孔子所“笔削”的《春秋》。“《春秋》笔削义法”存在于《左传》之中(而不存于“经”中),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把“春秋学”引出千年误区。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否经过孔子删修?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国学术界有所争论。我认为今本《周易》是经过孔子删修的,这与《周易》的哲学思想当有关系。现把我试探所得的提出请同志们指教。一怎见得《周易》经过孔子的删修孔子年老回鲁后,要在文化上做些工作,就是司马迁说的“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下引迁说同),那是要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凑成六部书,孔子认为是行王道的六件法宝。《诗》、《书》都经过他删定,《礼》、《乐》经过他厘定,《春秋》是拿《鲁春秋》另行改造,这五件他都  相似文献   

16.
《左传》源于《春秋》,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后者又不是对前者简单的模仿,而是继承之中的创新。首先,以记事内容而言,二者都是以鲁国历史为轴心,以春秋时期为舞台,但后者比前者记事时间更长,记事面更广,叙事更详尽。二者编年记事都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后者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646年),比前者多出十七年。前者主要叙述鲁国历史,对它国追述甚少。而后者则以鲁国历史为主线,对东周王室及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乃至一些较大的兼并战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对于春秋以前的历史,前者只字未提,而后者却记述了关于夏、商、西周一些…  相似文献   

17.
一王夫之(1619-1692) 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历史评论著作有早年写的《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诗广传》等书,和晚年写的《读通鉴论》、《宋论》两部巨著。早年写的书虽名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孔子的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如此说,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据《史记·孔子世家》),相差仅一年。前人为此打了许多笔墨官司,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就是说他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  相似文献   

19.
治学离不开书本。因为书本不真,所治之学必肤浅误谬。故治学必先治书,治书是治学的基础。可见,校书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第一个校书者是谁?段玉裁《经义杂记序》说:“校书何放乎?放于孔子。”俞樾《札迻序》写道:“校雠之法,出于孔子。”章太炎《国故论衡》也说:“孔子录《诗》有四始,雅、颂各得其所。删《尚书》为百篇,而首《尧典》,亦善校者矣。”孔子固然是善校,后人概括他的校书方法为:“精,细,详,慎。”但却并不是校书首创者。据文字记载,我国第一个校书者当推正考父。正考父比孔子早二百多年,是春秋初期的宋国上卿,历佐戴、武、宣三公;生父孔嘉,别为公族,以字为孔氏,还是孔子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大一统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剧烈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孔子出生的前前后后,连续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变乱:有诸侯国君臣越礼犯上的,有臣子杀国君的,有儿子杀父亲的,等等。统治阶级内部的自相残杀,你争我夺,使广大农奴吃尽了苦头。据《左传》记载,当时“民参其力,二入于公”(《昭公三年》);“宫室日更,淫乐不违”(《昭公二十一年》)。农奴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次起来反抗,而农奴主则对之进行血腥镇压。齐相晏婴曾对晋叔向说,齐公室动辄施行刖足之刑,结果“国都诸市,履贱踊贵。”(《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