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出版,印数达万套、一套三本的《初中英语难点详解与练习》,对“帮助广大的中学生学好全国统编的中学英语课本,牢固地掌握课本中的英语基础技能,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确有很大益处,同时,该书也可供“学生之用,也可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补充教学的参考书”显然意义非浅。 但是,该书在难点的讲解和注释上,明显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错误。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举两例。 相似文献
2.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汉语的历史分期是关系到汉语研究、汉语教学以及语文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汉语历史分期的原则否定了“以50年代作为现、当代汉语的分界”的主张,认为现代汉语仍处在量变的发展过程中,并从重视语言的渐变性和探索语言发展变化的系统性方面提出了对汉语历史分期方法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杨书基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9,(4)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练习四第三组答案认为:两个分句间的关系是转折的,用“不是……而是”能正确地表达这种关系,原句如下:“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我认为,编者单从字面上出现了一个“不”字,就断定此复句是转折复句,是错误的,它是并列复句,理由是。①两个分句意思一致,语义上并无转折,“不单凭热情工作”与“把气概和求实精神结合”在本质上、内涵上一致。②转折复句在形式上可加“但是”、“却”等转折连词,而本句不能加。 《反对党八般》一文练习二答案有两处问题;其一: 相似文献
4.
景新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
<北狩见闻录>以宋徽宗为主线,记载了金兵胁迫徽宗至军前,于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三月二十七日裹挟北上,直到过真定府的时间段内的记事.此书是记述靖康之难最早的史料之一,但作者曹勋在书中杜撰了一些虚假的记事,长期受到征信,需要深入地加以辨析、订正,书中关于高宗继统的祯祥出于编造. 相似文献
5.
徐克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司马迁著《史记》,虞、夏、商、周本《尚书》;春秋之世本《左传》、《国语》;战国时期所取材有的多同于今通行的《战国策》,所以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班固说的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直到今天从没有人对这提出过疑义、异议。所以然者,战国时代的史料传于今者,惟有西汉元、成年间的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史记》中与现存《战国策》中内容相同的竟有九十三事之多,因而人们确信司马迁作《史记》写战国时代部分是采辑钞誊《战国策》原文的。其实这个问题颇有重新探讨研究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蒋祖怡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 相似文献
7.
蒋祖怡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曾有过正确一致的结论;因为,《南史》与《梁书》虽则均有《钟嵘传》,而语焉不详。对于《诗品》一书,也只是很简略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历来有两种《诗品》:一 相似文献
8.
清人蒋骥定《涉江》作于《哀郢》后,这一看法颇具代表性,为近现代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九章》中9篇作品,现在能确定作于顷襄王朝屈原被放逐江南之后的有5篇,即《哀郢》、《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照蒋氏的说法,这5篇中《哀郢》最先写出,写于... 相似文献
9.
王辉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在李唐以前的诗人中,陶渊明的生平是最为复杂的。如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此六者皆荦荦大端”的名字、年号甲子、居址、出处、世系、年岁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难断甲乙。以其年寿为例,自刘宋以降,即有六十三岁、七十六岁、五十六岁、五十二岁、六十余岁诸说。持六十三岁说者乃肇始于沈约《宋书·陶潜传》,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则首发其难而创五十六岁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从梁说。七十六岁说者为宋人张演在《吴谱辩证》中最先提出,请人黄璋等则从之不疑,但梁《谱》认为是说亦不能成立。宋云彬《陶渊 相似文献
10.
曹海东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2):33-35
《孟子·滕文公上》有云:"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其中的"得",《马氏文通》认为是助动字,与"可"的词性相同,意为"能够"、"可以"。通过广泛考察古代文献典籍中的相关用例,可以看出"可得而食也"之"得"不是助动词,而是一般动词,意为"得到"。 相似文献
11.
王洲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0-35
上博《诗论》与《毛序》相比,《诗论》的论诗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既注重诗篇的一般性的政治内容,也重视诗篇所体现出的某种共通的道理;而《毛序》的解诗则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从《诗》学接受史考察,认为《毛序》是经累积而成的、以《诗》为载体体现自春秋以来的儒家思想的一部经典。《毛序》由秦、汉间人编纂而成。 相似文献
12.
邓球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本文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易》的爻画卦图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群《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易》与中国数学的关系。 一、丰富多彩的经卦 各式各样的数符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日《連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運(辉)十,别九十。”这一记载告诉 相似文献
13.
杜贵晨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9-51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赵秀举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1):76-79
我国学者在谈论排除时效制度时,一般使用举证时效或举证时限这一概念,其内容过于狭窄,文章将尝试使用排除时效这一概念。排除时效所排除的内容既包括迟到的证据,也包括迟到的主张。传统上,大陆法系通常采用审理中的排除时效,近些年来为了解决诉讼迟延,开始借鉴英美法系中的审前排除时效。传统意义的排除时效与现代意义的排除时效是与连续审理和集中审理两种审理模式相对应的。排除时效体现了诉讼效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在我国确立排除时效制度将会遇到“客观真实”的司法指导原则、连续审理的审理模式和复审程序性质等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王国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三月风》一九八五年第二期,发表了严秀同志的《“好坏互变律”质疑》一文(《新华文摘》1985年第7期全文转载)。该文从根本上否认“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必然性,特别反对“坏事变好事”,认为它“是人造的‘规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的相互转化,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具体表观,对它绝不能否定。 好事和坏事是指与人类利益相关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不同,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价值观,因而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好坏往往有着不同的判断,然而这并不能否认区分好坏事有其客观标准。判断好坏事的客观标准就在于看某物或事件是否符合历史发 相似文献
16.
王向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中国先秦辩证思维理论三大流派之一的《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除了直接源于军事实践外,还扬弃了《易经》和《老子》的辩证思维成果。本文指出,《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揭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辩证思维理论中的精华;它所揭示的辩证思维原则具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龚延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1):112
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木兰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一是署名唐人韦元甫的《木兰歌》,它以“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开头,收入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另一个是同样署名韦元甫、收入宋人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的《木兰歌》,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头,流传最广。署名同、题材同、诗名同的《木兰歌》,何以内容有异 ?这两首不同版本的《木兰歌》之间是否存在传承关系 ?比较两者的情节与语言风格,探讨两个不同版本各自所具的时代特征,进而通过名物制度比较研究,考察两者所反映的时空差异与传承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全唐诗》所收以“木兰抱杼嗟”开头、署名韦元甫的《木兰歌》属北朝本色民歌 ;而《文苑英华》所收以“唧唧复唧唧”开头、署名韦元甫的《木兰歌》,是经唐代文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过的集体创作。由此可确定《全唐诗》所收韦元甫《木兰歌》是误收,应更换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头的、《文苑英华》所收的《木兰歌》。 相似文献
18.
质疑《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兼批红学研究的种种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12-16
一百多年以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被无限夸大、无限神化,抬高到了不恰当的地位,形成了对《红楼梦》的文学迷信和文学崇拜。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红学家们说的那样高,曹雪芹也没有超出封建文人的思想水平。本文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季芳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2):86-91
《证主默解》和《克里默解》是明末清初出版于江南的两部伊斯兰教著作,前者因王岱舆批评而出名,后者因译者是张中而受重视。有学者却将它们看成是一本书,认为王岱舆批评《证主默解》即是批评《克里默解》、批评张中。并推断明清之际伊斯兰教江南学派内部,包括王岱舆与张中之间存在分歧或纷争。比较两部著作的思想和文句,此观点难以成立。《证主默解》与《克里默解》是两书而非一书两名,作者亦是两人而非一人;至‘于推断明清之际江南学派内部纷争等实属个人想象,并无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君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1-7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是一部注释性著作,其中的注音材料反映的是宋末元初文学语言的语音特点,与传统文学语言的特点一脉相承。这些注音材料对于研究宋末元初汉语语音的变化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此项材料江灏先生于1982年曾研究过,笔者通过研究并与江灏先生的结论比较后发现,在声母的数量、韵部的归并以及声调的调类、音系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兹就这些问题与江灏先生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