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关公信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应用经济学理论,对关公信仰者需求两要素进行解析,指出关公信仰需求中购买能力是次要因素,购买愿望是主要因素,探讨了关公信仰消费者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归纳出关公信仰者普遍认同的基本心理预期;研究了关公信仰者的需求动机以及关公精神内涵与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将消费者均衡理论和影子价格概念应用于研究关公信仰消费者均衡,分析关公信仰消费者均衡实现过程中影响均衡的各种状况.用经济学需求理论解释关公信仰者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把握关公文化旅游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内在规律,充分挖掘关公文化旅游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2.
信仰来源于对人生境遇、社会矛盾的哲学思考,并最终形成一种理想期待。信仰有着多种类型。宗教可以成为信仰,但信仰绝不仅仅表现为宗教。外在的社会团体信仰可以为个人信仰引路,但能不能内化为个人信仰,还需要信仰者自身的学习和体验。信仰作为一个体系,离不开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第三,当下该怎么做。当下该怎么办包含:信仰与道德的紧密联系;群体性的信仰者通常会建立相应的组织;道德和组织对信仰者利益的维护。坚守信仰的动力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坚守信念的考验在于信仰者能否抵御实践信仰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相似文献   

3.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存在,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才给信仰活动提供了精神杠杆。而人类“知、信、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正是实现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而达致信仰的基本环节,构成着信仰活动的心理活动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状态有信仰者、徘徊者、不信仰者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当中也存在着自觉不自愿、自愿不自觉、自觉且自愿的不同境界.这些不同的状态和境界是在动态中生成变化的,有前进型、停滞型和后退型之另.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健康发展,但也易流向不健康的信仰,应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寻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以自身的真理和道德路标而被人们广泛地信仰 ,同为维系社会的手段 ,法律信仰的根基在于法律自身具有被信奉的品质 ,还在于信仰者的主体性需求。法律信仰的对象不是法律文本 ,而是隐藏于文本之后的法律精神 ,它不以法律知识的具备为必要条件 ,但却离不开制度的维系。构建法律信仰系统必须立足于法的内在精神和人的主体性需要  相似文献   

6.
析基督教视野中的信仰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基督教视野中的信仰观的分析,探讨作为宗教本质的信仰问题。作者论述了基督教学者所关注的信仰同基督教对神圣、超越的观念的假定的联系,揭示宗教信仰要求知行合一的特征,并略评宗教信仰对信仰者的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早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又是他人格的特定表现,所以他后来虽然抛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却又先后信奉"艺术"、"创造"和"人民",始终保持了信仰者的心理形式.闻一多需要有一种远超出个人存在价值的精神尺度,使他能在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当他认准了新的方向后又能坚毅地前行,在危急关头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信仰者的心理构成了闻一多性格极为重要的部分,影响了他在关键时候的人生选择,决定了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政治态度,从而使他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8.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精神信仰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精神信仰的重构时期,对其加强引导非常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提倡科学信仰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引导大学生精神信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最早的完整信仰形成于宗教但不止于宗教.伴随着统治方式的变化,主要针对社会管理而不涉及神祗的政治信仰也随之出现.马克思主义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与宗教信仰的界限.当社会学说与信仰者的体验产生呼应以后,就促成信仰者情感的生成.认知是基础,体验是关键,情感是重点.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信仰的对象,信仰者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信仰的价值判断,并且因此而自豪.由情感而生的忠诚,使得荣华富贵乃至生死抉择都无法将其改变.信仰的坚守仍然需要不断地修炼和完善,包括坚持理论自信,做好信仰教育和加强自身修养.要理直气壮宣扬讲今天的英雄,宣传今天优秀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现实的和践行的信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他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其方法路径而言,应通过促进大学生知、信、情、意、行的相互转化,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本质、教育活动、教育价值等深度教育问题的本真追求,是对教育应然价值、教育理想的皈依和对教育事业的极度热爱,是超越了教育实践本性、内化为教育行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是外在行为与内在精神的双重超越。教育信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专业发展的标志、专业成熟的体现。教育信仰的现实运作与实现,是教师的教育理性、教育情感、教育意志与教育行为的有机统一。教师教育信仰的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需要的认同、信仰的内化与心理的整合的完整统一。其中,需要的认同是教育信仰生成的重要根基,信仰的内化是教育信仰生成的动力,心理的整合则是教育信仰生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深入批判 ,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 ,观照社会人生 ,构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一种宗教信仰之实事,必定意味着信仰及其被信仰者纯然一体地"存在",亦即纯然一体地给出自身。作为典型的意向性生存方式,信仰就是"去-信仰",就是时时处处地去"重新信仰",重新活在信仰的"充实"之中,否则那伸出的双手,那凝望的双眼,便永远都是"空空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信仰常常为民间信仰、民族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三大类型,并且把中国人这三种信仰方式与国家、社会、个人等重要概念相提并论;在这些信仰类型及其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建构与核心价值观公共认同及其共识的信仰方式,将是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信仰层面得以实践的重要方式与社会基础与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连接国家与信仰者个人之间的社会价值观层面,真正建构社会层面的信仰认同,使每一种信仰方式都能够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此乃当代中国信仰实践与信仰共识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信仰复兴与建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闽东木拱廊桥除了具有连接交通、村落造景功能以外,还与神灵崇拜连一起,是闽东乡村民间信仰依托的载体,是闽东乡村民间信仰的最集中的场所,成为闽东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在。闽东木拱廊桥民间信仰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木拱廊桥的信仰神来源广、种类多,功能多样,所构成的信仰体系连接了历史与现实、生与死、精神与物质,体现了闽东区域民间信仰巨大的包容空间。闽东木拱廊桥信仰以其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成为闽东农村乡民的"精神家园",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精神诊所"的作用,丰富了木拱廊桥作为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闽东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在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后因身份的变化,其信仰也变得复杂。学术界有人认为郑和是位多信仰者,但根据史料分析判断,一种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呈现于世人,即郑和内心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笃信一生;而他参与其他宗教,只是其政治身份和宗教包容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邪教是一种极端主义精神邪说.原有信仰的崩溃和无信仰主义的泛滥、信仰对象的错位、盲目的科学主义信仰所表现的信仰危机,是邪教生存和蔓延的根源.通过加强和改进信仰教育、提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重拾科学信仰的罗盘、构建科学的信仰体系,重视信仰矫正教育、加强对邪教信徒的信仰矫治,正确开展宗教信仰教育、恰当发挥正统宗教的作用等措施,重塑正确的信仰,是根除邪教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在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后因身份的变化,其信仰也变得复杂.学术界有人认为郑和是位多信仰者,但根据史料分析判断,一种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呈现于世人,即郑和内心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笃信一生;而他参与其他宗教,只是其政治身份和宗教包容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