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卡夫卡的《变形记》集中展现了格里高尔在感情淡漠、亲情沦丧的家庭中的遭遇。小说的故事情节、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多维度地展现卡夫卡大师级的准确与传神,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而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又让很多生活在高压、快节奏环境里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
当什克洛夫斯基在构建“陌生化”理论的同时,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营造了一个“陌生化”的世界:荒诞的故事情节、异化的人与事物、悖论的叙述方式、大量繁复的细节描写、冷漠客观的小说叙述方式,开放性的没有结尾的结局等,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艺术效果。“陌生化”与其说是他的艺术手段,不如说是他心灵活动的实录。他遵循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写法,无意中却成了最具现代性的现代主义先锋作家。  相似文献   

3.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如<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这根源于卡夫卡"变形"的美学,包括他对人生的生存境况的"恐惧"体验和"滑动反论"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著名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荒诞、离奇,以一种与荒诞的内容相适应的荒诞的形式,成功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现代人的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异化世界,闪耀的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光辉,这种对人的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将激励和启发人们追求自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5.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动物主人公一如卡夫卡自己的生存姿态,它们渺小无助,四处躲藏,惶惶不可终日。卡夫卡像小动物那样远离嘈杂的人群,逃避这个世界可能给与他的种种伤害。从自我保全的态度和方式看,卡夫卡的动物小说显然具有一种原始主义思维倾向。他渴望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在强大的父权之外,去寻找本真的自我,而动物题材乃是他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选择。如果从情感角度观察卡夫卡的动物题材,就会发现他的动物小说具有一种十分突出的原始情感意向,存在着人类动物情感的某种原始性。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主体之死”,而主人公死亡的原因来自他们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理解外部世界的寓意是理解主体死亡的钥匙。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语境出发,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寓意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一,日常琐事构成生活世界;二,他人话语构成的规则世界;三,失去逻辑的混乱世界。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对主人公造成困惑的外部世界的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主体死亡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8.
殷周之际,政治与文化发生了剧变。这种剧变的背后是精神信仰的冲突。殷商崇拜以帝或上帝为代表的自然神,带有宗教的性质;西周则崇拜以天或天命为代表的人格神,具有理性的光芒。相较之下,西周更注重外在的天命与内在的德性之间的互应,并用"以德配天"的方式进行思想教化。由此来看,西周的思想中已有人文的因子与人性的觉醒,这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构型看施蛰存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施蛰存小说女性构型的变迁,可见施氏小说的女性意识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的嬗变:对初恋情人梦幻式依念,对妖妇魔女的厌恶漠视,对受压抑苦闷的女性寄予同情,显现了作家由维护男权到倡导人性、由传统到现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与海明威的创作具有两两对立的总体特点,本文结合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对两人的创作试作平行比较研究。卡夫卡视文学为生命,他的人物人格模糊,担任的角色具有社会制度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与它"的关系;海明威视文学为生命价值的表现,他的人物人格鲜明,所任角色具有个性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既是"我与它"的关系,也是"我与你"的关系。卡夫卡与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模式也迥然不同,卡夫卡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梦魇的世界,海明威创造了一个现实的醒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13.
语言世界图景是记录在语言中的某一民族对世界认知成果的总和。语言世界图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各类语言文本中,谚语便是其中之一。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集中了民族语言的精华,反映了民族文化和思维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记录在俄语谚语中的俄罗斯民族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作为谋生手段的农业生产活动的认识,揭示俄罗斯民族语言世界图景中的一个重要片段——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荒诞来自人与世界的冲突,荒诞产生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立。荒诞意识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夸张变形、矛盾悖谬。荒诞不仅是卡夫卡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卡夫卡重要的艺术手段。卡夫卡最大的特点是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通过荒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的荒诞处境。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同时他也是成功运用隐喻做诗的大师。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弗罗斯特数首名诗的解析,旨在解读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孤独、空虚,理想与现实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临街的窗户》揭示了卡夫卡真实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卡夫卡寻找心灵家园的失落感、孤独的人生体验以及在人生追求与孤独体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矛盾性,这正是卡夫卡主要代表作中常见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小说创作有一个奇妙的特征,那就是"怪诞"。本文从卡夫卡小说分析入手,探讨了这种特征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审美意义。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论证了卡夫卡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的《围城》与卡夫卡的《城堡》 ,是具有可比性的两部文学名著。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以中西文化的对比作为思维的切入点 ,通过钱钟书与卡夫卡的“精神对话” ,来思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性 ,进而引起人们对现代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通过小说中人物存在的境遇,言说现代人的异化感、孤独感、负罪感、恐惧感、陌生感和无归宿感。卡夫卡的文学创造是审美现代性的历程中对荒谬世界的一个模型建构。这个建构模型突现了卡夫卡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的现代性意义,并开创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言说方式与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独特生活与体验及其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写作有紧密联系 ,他的小说展示了在暴戾的现实世界中 ,一个敏感灵魂的不安与挣扎。写作对卡夫卡来说既是生命感受与现实反抗的明确表达 ,又是他曲折人生的潜意识表露 ,这些成为他精神生命的惟一栖息方式与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