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读国学经典,做君子淑女,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学经典装点校园,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国学经典进入课堂,打造文化育人课程平台;国学经典活动纷繁,检验文化育人的成果;国学经典凸显礼仪,提升文化育人的境界;国学经典亲子诵读,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五个方面阐释了南川隆化六小本着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寻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逐步形成"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泽人生"的学校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曾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致命打击。近年来,西学在我们的社会又有渐成主流之势,在一些国人的眼中,传统国学文化无疑是“糟粕”、“落后”、“过时”的代名词。现在孩子越来越多地被一些非文化形式所吸引,如何突破以前强制教育方式,利用现实世界的诸多文化载体,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贯穿传统国学文化教育,让一些国学文化精粹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国学经典阅读对中学生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修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文从传授多层面分析法、集群式专题阅读指导和注重实证、推理、逻辑的写作训练三个层面,阐述国学经典阅读对发展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学大热。《领导干部读经典》、《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之类的书籍纷纷出炉,甚至在中组部举行的部分国家部委干部培训中,有45%的干部在自主选学时选择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国学。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单从字面上看,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广博精微,它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皆是国学教育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浩如烟海的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成果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繁衍、进步、团结、统一的纽带,是我们重新崛起的力量源泉.国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国学经典,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建设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贵在从中挖掘出强国富民的要义.笔者以为,诸如国家治理要法治和德治并用、教育是强国富民的第一要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等等,是国学精华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黄素玲 《领导科学》2020,(2):F0002-F0002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文化彪炳史册、光耀千秋,一些国学经典中深邃的思想内涵,放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近年来,文化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全社会掀起了国学热。龚鹏程先生所著的《国学通识课》一书,从古典文化的经、史、子、集和儒、释、道等国学基础入手,系统地向广大读者阐述了国学入门的途径和学习国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学教育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小学教育阶段应该打造国学校园文化;开设特色国学课程;树立"大国学"观,与学科教学进一步融合;开展特色国学活动,不断创新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学生国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港台地区的新儒学现象,大陆出现了“国学热”。对于“国学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今我们为何要重提国学,国学到底为何物?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能否解决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需要讨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正>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数千年的精神传承。深悟国学内涵,可提高个人内在气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古人云,治事先治政,治政先治吏,治吏先治心。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要加强国学修养,才能更好地修好为官之道。一、短不可护,长不可矜。明代聂大年的《座右铭》: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长不长。此语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曾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致命打击.近年来,西学在我们的社会又有渐成主流之势,在一些国人的眼中,传统国学文化无疑是"糟粕"、"落后"、"过时"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小竹  李薇 《经理人》2008,(1):120-123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滋味,于丹“读论语”读出心得。2007年度这些火爆的文化人物,把看似深奥的国学经典又拉回到大众眼前。国学,无论是先贤哲学或文史著作,不再使人敬而远之,而成为畅销的高雅读物。  相似文献   

14.
《经理人》2008,(1):126-126
师从国学、易学大师张善文教授让我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刻的认识。他送我的八个字,“存诚守正,宽居仁行”,至今仍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真意义在于育心、育魂。近年来,岳溪小学从经典国学中吸取德育营养,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德育主题教育周”活动为抓手,于细微处见精神,在过程中下功夫,着力解决传统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当下德育的功利倾向(急功近利不养根),创造性地实施“读经典、养品性”德育工程,通过经典文化的浸润在德育工作中创先争优,开辟了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出乎意料地,国学经典从尘封的故纸堆里走了出来,热了起来,还有“燎”到环球之势,四角墙围起来的小学当然不能例外。我以为,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四化”。
  一、内容要注意避免浅显化
  国学经典是大地深层里的煤,需要不怕艰辛的有心者深入地开掘才有拥有的可能。如果一旦拥有,就会照亮你的人生,为你的人生增添别样的光彩。本来,能够发动并推进国学经典热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一旦有心做这件事,就不能为经典而经典,或有意或无奈地迁就部分学生、学生家长甚至部分领导的意志,有意无意地在内容的选择上浅薄化,只要表面的热闹,只要常见的经典,不管是否尊重原典,是否还是国学。比如《三字经》,如果作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启蒙读物,是很好的,但仅为了诵读时的琅琅上口,齐诵时的声势壮观,到了高年级,不把《三字经》里涉及到的原典和故事还原出来介绍给学生,并且择其要进行诵读,那么,此种做法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偷懒。再如,一说到诗词,大多数时候就只想到了唐诗宋词,而且大多还只是绝句短章,不敢提及诗经楚辞等经典,一个可以遮羞的说法是--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诸如此类的做法,我想,并不会对学生的国学素质有切实的提高,只会让他们增加点供夸夸其谈的原料,从而很容易地滑向浅薄。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教育、研究与传承,历代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国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国学迅速升温,从高等学府到市井民间,从大学中的国学院延伸至中小学。匡正人心、教化青年是它们主要的办学指归。  相似文献   

18.
2009年,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承担了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立项的重庆市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依托国学经典,研发校本教材,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发展”,对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四维”德育实践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2009年,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承担了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立项的重庆市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依托国学经典,研发校本教材,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发展",对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四维"德育实践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20.
《管理科学文摘》2008,(3):165-166
《夕阳箫鼓》是根据我国传统乐曲改编而成,作品秉承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改编成钢琴曲后,使古曲焕发出了时代气息,使优秀的传统艺术形象更加深入地植根于中国,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延续、流传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