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中的斗争与让步何增光斗争和让步是谈判的两个策略。在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国共双方为了共同抗日举行了多次谈判。在谈判中,中共中央及其代表从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既坚持了原则,又作了必要的让步,经过斗争一...  相似文献   

2.
印度炮制和管理"阿鲁纳恰尔邦"的实践表明,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的策略是以军事、行政以及外交三种手段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多层面与中国争夺争议地区的。在军事上以攻对守,积极蚕食中国领土;在行政上不断强化管控与开发;在外交上,从拒绝谈判发展为谈判与管控并重。鉴于此,中国在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基本立场的同时,也要做好军事斗争和法理斗争的准备,以便在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3.
国共两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共产党在这场斗争中审时度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工作,自始至终争取和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毛泽东亲临重庆,赢得国内外舆论好评;先发制人,明确提出原则性意见和谈判方案;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以退为进;做好统战和舆论引导工作,驾驭政治形势;回去武力威胁和军事进攻,提高谈判的地位。重庆谈判的历史事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斗争艺术,表明了其政治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前,史学界普遍将日据时期中共与台共之关系界定为中共"指导"台共;台共领导人苏新则认为,台共虽然与中共没有组织关系,但是,思想上、政治上比较多地得到中共中央很大的领导。文章以苏新观点作为重新解读日据时期中共与台共关系的切入点,梳理中共与台共的筹建、台共一大、台共二大的特殊关系,反映中共对台共抗日斗争给予的重要帮助。台共的政治方向没有超出中共的指令范围,台共的抗日斗争是在中共的控制下开展的,中共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对台共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从这个层面看,中共对台共的领导作用不容忽视。这种关系形态并非偶然,而是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共视台湾同胞为嫡亲兄弟,台共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两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 ,中国在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争的同时 ,两国在斗争策略上是存在差异的。在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 ,中国代表团认为应该采取积极谈判姿态达成停战 ,为下一步统一国家的斗争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基地。而越南代表团设想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谈判应该“让对方着急”。 196 7— 196 8年美国“以炸迫和”时 ,中国认为应该在给美国以重创后再开始谈判 ,而越南希望尽快谈判 ,甚至不与中国协商就开始了与美国的谈判。 70年代中越关系出现曲折时 ,这些策略分歧被赋予了各种解释。但实际上 ,中越两国在抗美抗法战争的根本战略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 ,分歧只是在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更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最终实现。越南民族独立和统一事业的全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形势分析的准确性和斗争策略建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张小满 《南都学坛》2003,23(6):24-27
北平和谈是国共双方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次谈判。此时,“主和派”张治中成为炙手可热、众望所归的人物。他勉为其难担任南京代表团首席代表,恪尽职守,知其不为而为之,对国民党蒋介石竭智尽忠。但强弱异势、主客换位,他已无回天之力。极端矛盾彷徨的张治中,在中共帮助和事实的教育下,经过痛苦的思索,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7.
从制约国共重庆谈判实力的各因素分析,谈判前夕中共除谈判人员水平能力一条外,其余均处于劣势:军事实力国大共小、对谈判本身需要程度较高、对对方苛刻的谈判条件无法满足也不允许满足、谈判环境于己既有利也有弊,从而使整体上居于相对不利地位.谈判之所以最终能够签订<双十协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毛泽东、周恩来等成功运用谈判策略弥补了谈判综合实力的不足: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其不意惠临重庆,打乱对方部署;重视谈判气氛的营造、抢先进行较高报价、有理有利有节的讨价还价;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场外配合取胜,等等.  相似文献   

8.
平津战役是战争史上的不朽战例。平津战役中,我党采取了争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并在攻克天津后成功地和平解放了北平。战场上的武力斗争加上谈判桌上的斗争,使平津战役更加复杂化,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我党我军高超的斗争艺术。本文从总结经验的角度,对平津战役中我党我军的斗争策略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进行武装抗日的策略,积极支持、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创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反日游击队。虽然在抗战初期,中共一度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能及时做出调整,并根据东北的革命实践提出了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也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战后 ,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的方针成为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严重障碍。在抗战胜利前后赫尔利公开声明扶蒋反共、不与中共合作的时期 ,中共对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 ,但仍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而且斗争的主要锋芒是对蒋而不是对美。在杜鲁门发表声明、马歇尔使华之后 ,中共提出“有时也可中立美国”的策略思想 ,争取美国执行“中间政策” ,赞助中国搞联合政府 ,不干涉中国内政 ;并曾提出与美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方针。在美国提出“军事援华”法案、进一步公开暴露其助蒋内战的立场之后 ,中共坚决揭露其对华政策的“虚伪性、帝国主义性与残酷性” ,直至公开宣布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一方面作好对付美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准备 ,一方面仍采取慎重态度 ,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中共对美采取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29年7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而对极其危险而又错综复杂的局面,成功地领导中东路工人斗争获得了胜利。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无产阶级产场、丰富的斗争经验、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灵活的斗争策略,也为我党领导的白区工人斗争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不顾一切地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即皖南事变.我党为了既不破裂统一战线又使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得以维持,而又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在斗争策略方面,我党主要采取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斗争策略;实行了以政治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共双方对重庆谈判都高度重视,派出得力人员组成谈判代表团。中共代表团以毛泽东为首,辅以了解全局、富有谈判经验、机智灵活、刚柔相济的周恩来、王若飞。国民党代表团由蒋介石操纵,指派政治上老练通达,能严格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办事,且主张用政治方法解决中共问题的资深官员组成。双方代表团的最佳组合,预示着谈判斗争的激烈艰难但亦有所结果。  相似文献   

14.
"普韦布洛"号危机是美朝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最初,美国试图以外交施压辅以武力威胁的方式解决危机,朝鲜也相应地进行了全民战争动员。随后,双方决定通过秘密谈判讨论危机的解决方式。谈判中,约翰逊政府先后采取了"先放人、后调查"、"有条件致歉"和"另签"策略,但朝鲜坚决要求对方"无条件致歉"。最后,美国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朝鲜接受了新的"有条件致歉"方案,危机得以和平解决。从本案例可以看出,以谈判解决国际危机的基本原则如下:抑制诉诸武力或采取过激措施的冲动;适时地发出谈判呼吁或接受对方的谈判建议;在讨价还价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设定有节制的、现实的谈判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重庆谈判 ,国共双方在展开谈判斗争的同时 ,都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共产党方面在是否提联合政府、承认蒋介石的地位、军队数目问题、解放区问题、国民大会代表问题和各党派会议等问题上作出了大的让步。国民党方面在承认中共政治地位、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允许中共军队保留数目、解放区问题和国民大会等问题上也作出了某些让步。双方的让步使谈判得以进行下去并签署协定。双方妥协与让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于今天海峡两岸再次进行和平谈判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对于促成重庆谈判的因素及国共双方谈判的动机,史学界表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意图是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同时利用时间,作发动全国内战的准备。”这也是传统的,已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有的则认为“蒋介石谈判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诱使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对于中共赴重庆谈判的原因和动机,认为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加紧准备自卫战争;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谈判中揭露美蒋反动派教育人民。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优良的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共太原地委的具体组织、阎锡山的严密掌控等内生和外源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山西大学党组织虽创建较晚,但发展较快,且革命斗争从未间断。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期间,受到重创的党组织先是创建外围团体,继而利用国民党中央势力和阎锡山在校矛盾,联合阎锡山共同抗日,直至1944年开始公开活动。解放战争期间,党组织也先是利用外围组织和国民党中央势力及阎锡山公然角逐,后利用二者矛盾迁校北平,革命活动走向正轨,直至1950年正式公开。其中,进步师生的坚持斗争以及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当是山西大学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先"拍卖"再"谈判"的两阶段采购机制,实现了更具分配效率且更符合实际的单物品采购运作。该机制设计的特色在于考虑到:采购业务中同时存在关于价格和质量的投标竞争与议价谈判,供应商与采购商在采购的不同阶段的私有信息披露问题,以及谈判阶段的时间成本和相应均衡策略问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机制的拍卖阶段中,存在最佳近视反应意义下的招投标策略;机制的议价阶段在均衡路径上的分配结果,与买卖双方的真实价值具有重要的确定性关系;议价阶段实现了对拍卖阶段分配效率的改进,且买卖双方都存在关于质量和价格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议价策略与相关信念。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图谋重建在全国的独裁统治,共产党则力争和平民主。四平保卫战就是国共两党在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等问题上展开的激烈较量。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周恩来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科学地预见了东北局势的发展.为中共中央制定我军在东北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四平保卫战期间,周恩来密切注视国民党的动态,多次同国民党进行严正交涉,揭露其“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战争阴谋。同时,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方针昭告天下,以谈判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四平保卫战这场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了会谈,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经过四十三天的斗争,终于签定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日期在同年十月十日,所以又称“双十”协定。可是签字墨迹未干,协定即被国民党一手撕毁。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主席来渝谈判呢?其谈判的方针又是什么呢?他们又是怎样破坏双方同意的协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