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在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长期停滞的经济生活,固定不变的政治体制,相沿成习的意识形态,培植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教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日渐衰朽,这种封建教条及其造成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弊病也就愈益严重,其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僵死的封建教条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彻底清算。毛泽东同志在讲到“五四”运动时曾经指出:“如果‘五四’时期不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就不可能从老八股、老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获得解放……要使全国人民脱离老八股、老教条主义的统治,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因此,对封建专制制度下产生的封建教条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尉万传  周健 《社会科学》2004,(2):117-123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国人对汉字的崇拜情结由来已久、无所不在 ,它具体表现为造字传说、谶语、符咒、拆字、避讳、文字狱、人地命名、类图腾崇拜、书法等多种形式。这种情结首先源于初民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 ,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心态、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等也都是形成这种情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自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的半个多世纪里 ,无数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而殚精竭虑 ,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根源———老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清政府 ,因而也就一直没有找到打开近代化闸门的真正钥匙———彻底推翻清王朝并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他们无不把实现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并无不坚信清政府有能力肩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重任。正因如此 ,他们总在想方设法为清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补漏”。“补漏”意识及这种意识支配下的“补漏”实践 ,严重滞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近代中国“补漏”意识的萌芽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补漏”实践 ,而“百日维新”则终结了“补漏”意识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4.
所谓伦理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主要涵义是指与封建正统伦理思想相区别的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平等自由意义的伦理思想因素。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儒家伦理思想,它是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以后,直到宋明理学家把这种纲常原则不断抽象化,膨胀为宇宙本体,神化为“天道”“天理”,从而在哲理上系统论证了封建纲常伦理秩序的合理性、神圣性和绝对性。封建统治阶级又不断地提侣“移孝为忠”,把人伦原则上升为政治原则,并与族权、神权、夫权相结合,把政治化的人伦原则进一步强化为法律原则,窒息了人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培养了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是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宣统皇帝“辞位”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总目标,是推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政体。可是革命爆发后,并没有能够一举将清王朝埋葬,而是一度形成了“共和”与“专制”的对峙局面。限于当时的形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速定共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期"家庭改制"的理论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初期 ,有人把改造封建家庭制度与改造中国社会联系起来 ,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是如何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根源。这其中蕴含了文化革命的深刻意义。“家庭改制”既是一个理论、观念、学术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问题 ,所以对它的评判和实践 ,需要理性思考和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7.
避讳,就是臣民子孙在使用文字时不得写、说当代帝王(甚至后妃)和尊长的名字(甚至同音字),必须要用改字等办法来避忌。避讳,是利用汉字的特点来强化臣民子女对君父的人格依附,始于周,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赵宋,继之于明清,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它是封建宗法礼教、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 不久以前,从一本哲学译文上看到这样一种见解,即认为我们的时代是各种人道主义互相倾轧的时代。依照这种见解,马克思主义只能被认作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诚然是其中最“彻底”的一种表现形式。联系到我国哲学界近几年盛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的原则于自身之中”的命题,或者简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命题,觉得很有认真研究一番的价值。一我想从人们对信仰的追求谈起。历史走着曲折的道路。善于在历史的运动中思考的人们的认识也是这样。人们对于某种理论的追求,对于某种信仰的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打破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枷锁的禁锢,有人发现了以颂扬个性  相似文献   

9.
一“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全面挑战,其中包括对它的伦理道德传统,不能不作出新的选择。但“五四”首先要解决的,是科学与民主两大任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政治,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任务。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与其说这是对传统道德的全面批判,不如说是对传统道德的社会功能所作的批判。当时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易白沙等人,不仅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而且对中国的现实有着深切的观察和体验。他们敏锐地感觉到,几千  相似文献   

10.
邹容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被称颂为“义师先声”的《革命军》,是他十八岁那年即一九○三年三月写成的。同年五月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它以青年人特有的气魄、犀利的笔锋、通俗的文字、慷慨激昂的议论宣传革命,要求民主,无情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反对外来干涉、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的政治纲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社会,在这种特殊的社会中要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首先要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条件。因此,变革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中心内容及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酷刑史造就了两类特殊人群:行刑者与看客。由于杀戮示众具有表演性,看客就将行刑者的身份转变成戏子,将杀戮看作“杀戏”,一场杀戮就是一场戏:在“行刑者-受刑者-看客”这一链条上,于看客而言,杀戮是杀戏;于行刑者而言,杀戮是戏杀;而受刑者则是被杀戮裹挟进戏场的戏子。刑场与戏场也因此有了异质同构的特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深刻表现“杀”与“被杀”现象的有鲁迅、沈从文、莫言等作家,他们的相关作品形成了现当代小说中极为独特的杀戮主题。作家们分别选取“行刑者-受刑者-看客”这一链条上的不同对象加以表现,借此,鲁迅声张启蒙理念,沈从文关注宗教意识,莫言则挖掘历史症结。  相似文献   

13.
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判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难以来,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有一个不断加强理论建设、渐次走向成熟、逐步摆脱作成人文学附庸的历程。 1 在五四以前,封建的“三纲五常”长期禁锢着古老的中国,也禁锢着广大少年儿童按照年龄的特殊需求接受新鲜事物。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圣喻广训》之类,无非要孩子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封建的“圣贤道理”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其结果只能使儿童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地丧失了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扬州八怪”是清朝“康乾盛世”形成的“扬州画派”的别称,是清朝文人画派的重要分支,是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下文人画派必然产生嬗变的产物。清乾隆年间,正值封建的太平盛世,思想禁锢相对较少(尽管还存在着文字狱)。画坛上代表正统派的“四王”正处鼎盛时期。“扬州画派”在这时产生,决不是偶然的。从政治上看,扬州远离京城,非政治中心,思想较为开放,市民意识很强。从经济上看,扬州地处交通要道,商品经济发达,商贾云集,富甲一方,为艺术的繁荣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它集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之大成,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峰,雍正中期设置的军机处便是重要的标志。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军机处就是秉承皇帝旨意经办重大军政事务的最高中枢机构。本文试图分析军机处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关系,从而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朝自贞观初年 ,便实行了一种相对宽容的政策 ,这种宽容的政策与历代的仁政有质的差别 ,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但它也同封建专制制度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 ,正是封建专制制度对宽容政策的消解 ,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更重视理想的表现,它使人们在艺术中得到一种虚幻的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此即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在小说戏曲中的突出表现是大团圆结局;在山水田园诗画中则表现为宁静、和谐、神韵悠远的意境。导致小说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根源,主要是儒家的中和思想、中国文化的“乐感意识”、封建专制制度及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导致山水田园诗画中宁静、和谐、神韵悠远意境的根源,则主要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愿望与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选官制度.科举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激了中国古代文教事业的发展。科举制虽在中国盛行千年之久,但由于其发展历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本质的革新,更因其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紧密捆绑,而使其弊端的积累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衰亡处于同一进程。  相似文献   

19.
试评中国传统的德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德治理论是中国封建国家治国思想的核心。道德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把握传统道德的特定内涵 ,分析德与治在政治体制、专制制度和治国手段等方面的结合。从封建国家的治国理念、社会生活的稳定团结以及文化传统的历史特征等方面 ,评价传统德治理论的得失。以史为鉴 ,为当代德治理论准备更充分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西封建社会的帝王、国家和政府三者之间结成了不同的关系。在中国,皇帝、国家与政府三位一本。而在西方,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时间里,国王可以代表政府,却很难代表国家,国王与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分立状态。基于这种不同的关系,封建赋税在中国主要依靠强权征敛,因而称为“强权征收”;在西欧,封建前期主要依靠特权征取,后期主要通过协商征收,所以分别称为“特权征收”和“协议征收”。“强权征收”反映中国封建赋敛的专断随意性特点。“特权征收”和“协议征收”则反映西欧封建税收相对民主程序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