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最近人们谈论文字狱的问题,这使我想起古人对于文字狱也曾发表一些议论,爰举两则,以概其余。清初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谈到“秦桧文字之祸”,他一开头就说: 秦桧赞成和议,自以为功,惟恐人议己,遂起文字狱,以倾陷善类。因而附势干进之徒,承望风旨,但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者,无不争先告讦,于是流毒遍天下。  相似文献   

2.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言行是需要注意避讳的。注意避讳是道德情操高尚的表现,也能因此而得到友情。如果长期自觉或不  相似文献   

3.
上不谈论公婆家事 妯娌到一块最爱谈论的话题之一便是公婆如何处理大家庭的家事。其实这个话题一引出,就不仅仅是谈论公婆的长短,而是直接牵扯到每个小家庭。肯定或否定公婆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肯定或否定妯娌中的某一位。这样一来,便会促使其中一位或沾沾自喜、趾高气扬;或胸中憋气、暗暗记恨,无形中把不该出现的矛盾激化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中的避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说文解字》云:“讳,忌也.”因而避讳是忌讳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表现.避讳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避讳是指为了避免使用帝王或尊长之名而以其他字眼或方式代替的现象,通常所说的避伟大多是指狭义的避讳.广义的避讳则是指出于禁忌或厌憎等原因避免使用某些特殊字眼,并代之以其他字眼的现象.陈垣先生的名著《史讳举例》所述包括了这两种避讳,他将其统称之为“史讳”.  相似文献   

5.
"避讳"杂说     
齐万良 《西域研究》2002,(3):107-109
所谓"避讳",顾名思义,即回避、逃避、隐讳、忌讳的意思.日常生活中,避讳时有发生,是指有些人和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事实不能明朗化、公开化,否则,就是不识时务,不合时宜,难免会招致麻烦.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劳动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人类重要的最社会化的交际工具。但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字和词不便叫出来,这叫做忌讳。遇到忌讳的字和词要回避,故又称“避讳”。 自古以来,避讳成风,讳名、讳地、讳事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避讳源于何时?据说从周朝就开始了。起初只限于对皇帝  相似文献   

7.
西夏避讳制度初探韩小忙避讳问题是西夏历史研究中一个很特殊的方面。由于西夏无纪传体专史,仅于宋、辽、金诸史中附《夏国传》之类传文,记述极其简约,致使西夏史料散佚湮没,加之近现代发现的西夏文献不多,因此,欲窥避讳方面之详情,实属不易,故一直未引起史家对此...  相似文献   

8.
本文两位作者均在南京师院任教。段熙仲教授早年精研《礼经》,著有《礼经十论》。现年八十二岁,虽年事已高,但著述更勤,令人感佩。——编者  相似文献   

9.
浙江崇德吕留良家族是明清之际江南闻名的文化、文学之家。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早年参加抗清运动,晚年以遗民自居,拒绝与清廷合作。他以表彰朱子之学和评选时文而受到人们的高度推崇,被奉为东海夫子,这是吕氏家族的荣耀。雍正六年九月发生的曾静反清案,牵累已故45年的吕留良并构成文字狱大案,吕氏族众遭遇惨祸,死者戮尸枭示,生者或斩或流。流放到东北的吕氏族裔由于被剥夺了读书仕进、求取功名的资格,只得通过行医、经商等途径维持生计,这是吕氏文学、文化家族的大不幸。不过,吕氏家族是书香门第,不乏博学多才之士,他们与其他流人文士一道传播先进文化,为改变东北地区文化落后面貌、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11.
古代避讳的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起源于周,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严苛于明清,废除于民国.避讳的范围宽泛,方法众多,给中国古代文献的内容造成很大混乱.研究避讳产生的文化渊源,分析其语言学分类,对于深化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翼《廿史剳记》曾记载金代的避讳情况。“金人一人二名,其国语之名,便于彼此相呼,汉名则用之诏令章奏。其避讳之法,则专避汉名,而国语之名不避,盖国语本有音无正字也。”其实,汉名之俗,本起自契丹,女真沿袭。所以,这种只避汉名的方法也来源于契丹。辽代皇帝亦一人二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字狱远胜于历朝历代,而乾隆朝又是文字狱的高潮时期,乾隆帝以索隐的方法罗致罪名,在文学创作领域制造了恐怖气氛。志人小说和以时事为题材的小说不再有人敢写,而一切小说家在创作时也不能不畏惧头上悬着的文字狱利剑。作家的关注点从时事政治转移到人和人的精神世界,却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4.
避讳作为历史文化,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和人们的畏忌心理。避讳不仅存在文献典籍中,也存在民间文契中。本文考察的是近代民间不动产买卖契中的避讳习俗。同宗房族间买卖田地,写立契约时忌用表义直白、显豁的"卖"字,而换用"卖"义模糊的字眼,如"便、就、归、推、并"等,所立文契也相应地称作"便契、就契、归约、推约、并约"等,凸显浓烈的宗族观念。近代民法禁止买卖官有田产,由于畏惧惩罚,所以人们在写立买卖文契时也避用"卖"字,而以"卖"义模糊的字如"退、推、过、当"等代之。在近代某些地区民间不动产买卖文契中,还忌用不吉利的凶字,如讳用"断、绝"等字。可见,深入研究民间文契中的避讳习俗,将有助于正确解读现存民间契约文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避讳,就是臣民子孙在使用文字时不得写、说当代帝王(甚至后妃)和尊长的名字(甚至同音字),必须要用改字等办法来避忌。避讳,是利用汉字的特点来强化臣民子女对君父的人格依附,始于周,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赵宋,继之于明清,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它是封建宗法礼教、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关于它的产生原因和历史作用,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五十年代,批判胡适和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史学界曾对乾嘉学派做过评价,认为它是清朝统治者政治绝对专制,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的产物;论其作用,则贬多誉少。六十年代,有人针对当时史学界出现的一些议论,又把乾嘉学派端出来批判一番。今天,在学术领域内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回过头去看看以往的这些文章,不免使人感到有重新探讨的必要。因此,去年九月在北戴河举行的清史学术讨论会上,这个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尽管目前大家的观点还不径相一致,分歧甚大,但只要展开讨论,认真分析,求同存异,逐步深入,是可以取得比较公允的结论的。这里我想简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就正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的情况各有不同,这于发生在广西,或与广西有关,或波及广西的"文字狱"狱案中可反映出来。乾隆初期,文网宽疏,对文字之罪的处理较为宽大;乾隆中期,文网密布,"文字狱"狱案频发,处理严酷,发生在广西的狱案就有数起;乾隆后期,从乾隆帝对一宗始发于广西的"文字狱"狱案的宽大处理可看出他在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案件时的谨慎,也反映出当时因形势所迫,朝廷无力苛求文字,文网弛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弘历的思想统治观念,可分为王朝正统观念与意识形态正统观念。为确立王朝正统思想统治观念,弘历掀起了一场搜剿明末清初诋毁清朝书籍的查禁书运动,并牵引出大量的文字狱,意在从思想层面上维护其政权统治。从个案“谢济世案”和“陈安兆著书案”可以看出,弘历并没有一贯地、强行地利用文字狱维护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也没有一味地刻意究责毁低程朱理学的言行。从弘历对讥评满清的文狱的处理来看,凡刺痛了他的一律予以严惩。  相似文献   

19.
吕炜  尚田 《江西社会科学》2002,(Z2):118-119
“文字狱”是我国封建王朝统治者为推行思想、政治、文化专制,利用文字对知识分子罗列的罪案,文字狱自古就有,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字狱发展的高峰。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大兴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延续了100多年,到乾隆后期才逐渐停……  相似文献   

20.
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中国避讳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