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1,22(6):31-34
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种“非血缘”的亲和与相通,这尤其体现在中国道家的“道”的本源性意义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的本源性意义的相通。“Ereignis”可以译为“自然”。  相似文献   

2.
张松 《东岳论丛》2006,27(1):160-165
在老庄思想中,由于其自身中包含有“有”与“无”的冲突结构,道从来就不是一种具有绝对可理解性和现成性特征的纯粹在场性。这一点构成了道的思想与始终拒绝“无”的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差别。但另一方面,道的思想也因此而表现出它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在根本问题层面上的同构性;而“无”的本质性参与则表明,与Ereignis相同,道作为以自身为根据的绝对超越者,始终是从时间性、有限性方面被理解的。这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原则,它不仅规定了道与Ereignis的不可言说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本质问题,而且,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全部思想也都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1910年Ereignis出现于海德格尔的著作,1919年获得有别于日常意的新意义,到《哲学论稿》(1936-1938)被集中探讨并成为他思想的"主导词"。Ereignis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思的非形而上学词,它的意义基于"Er"与"eignis",又不限于此,是个含义最丰富的词。海德格尔几乎所有的重要词汇(思想)都可用Ereignis替换或与此关联。Ereignis既是一切,又是"无"。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  相似文献   

6.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言的“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子的结构是一种动态建构,这种结构靠声气的止息和意向的完成来控制。汉语句子的意向主要有三类,即“动”向类、“名”向类、“关系”向类。汉语句子“气”的组织之流动性体现了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而在句法之“气”的流动中凸显的以神统形而非以形摄神的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存在是什么”即对“存在者”的追问,本源化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对象化的思维,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思想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发展史.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精神虚无化以及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莫不是形而上学的迷误产生的恶果.因此,海德格尔决心变革传统,重返前苏格拉底时的本源性思维,无畏地担当追寻“存在”意义的重任.重新经历一番“思”的冒险.海德格尔的探险历程是十分虔诚而又艰辛的.用西方人赞扬舍斯托大“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那句话来评价海德格尔.也似乎十分恰当.海德格尔与传统西方形而  相似文献   

9.
杨艳 《浙江社会科学》2023,(5):114-119+128+160
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以差异性逻辑颠覆同一性逻辑,体现了“重复”作为“生成之在”的生成性意义。作为一种以“重复”为基础,表达事物在保留核心元素之上反复缠卷的演化方式,中国文学的回旋诗学运用重复修辞呈现差异,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核上同样体现了生成论意义。以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为视角,“回旋”的反线性时间特质与德勒兹的时间理论相契合,视时间为差异瞬间的共存和循环,揭示了差异性世界的生成方式和生命的创造性本质。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主要集中在后期。在40年代中叶(1946年)写的《关于人本主义的信》中,他明确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代表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命题。在50年代,他又对语言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思考,提出“语言是大行(Ereignis)的展示”这一独特的观点。纵观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确定,“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命题的真正涵义究竟是什么,“语言是大行的展示”说的又是什么,“语言是存在的家”与“语言是大行的展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海德格尔后期的这种语言思想的实质何在,这些问题应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关键所在。然而,国内80年代以来对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对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更是很少见到。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对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后主体主义"哲学和美学中,"感性"、"主体性"、"自身性"三大概念以马克思、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思考而显现了新的意义。它们为建构"后主体主义"美学开辟了道路,也为当代中国美学对于美的"情"、"美的本源"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新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视野,同时也为把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关于"造化"的哲学美学思想联系起来提供了可能。在基于时间性超越的自身性层面上,中国汉语词"造化"以其所包含的神奇而自然发生色彩的、高成就、高境界的祥运大义,体现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所表达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即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真意。在海氏的Er-eignis运作中,"自行遮蔽中敞开"、"自身遮蔽之澄明"是他存在现象学最富独造性的思想之一,我们也可将其与造化中的"阴阳"运作现象联系起来,同时避免将"阴阳"作单纯"气"的理解,这样,Ereignis与造化就更加契合了。人在造化中存在,以其自身与造化自身发生境域性的本质关联,他们是共属一体的。人置身于造化之中的相互关联的"创建"和"闪耀",亦即美是造化自身涌现着的创建和闪耀。造化之美闪耀在自然界,就是自然美,闪耀在作品中,就是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靳义增 《中州学刊》2007,(1):219-222
古代文论对屈原的阐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与话语言说方式。汉初阐释屈原是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扬雄等人阐释屈原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是一种“解经”话语方式;刘勰虽仍“依经立义”,但三教合流后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经”、“义”均有了新变;王国维在中西文化汇通的语境下,运用审美话语模式阐释屈原。历史上屈原阐释的突破启示我们: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生成新的文化语境和话语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括号内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数〕·学术专题·现象学与中国学术(专题讨论)从思维方式看现象学对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的意义………………张永清(10·42)实践论美学的现象学重估………苏宏斌(10·47)“之间”的夺出:从Ereignis到“道”———领悟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别一视角…………………………………范玉刚(10·54)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程念祺(11·60)创新与流弊:千年科举制度面面观…………………………………黄留珠(11·64)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刘海峰(11·67)·学术笔谈·作为话题…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座的最后讨论了作为世界的交道性操劳的遭遇特征,而对这个遭遇特征的构境,显然从上手-在手的此在内省状态外置于更基始性的交道性操劳之中.具体说,是将前述那个神秘的意蕴遭遇的生成基础揭示出来.本文认为,这是海德格尔对“那托普报告”相近思想构境的复建.海德格尔用接近神秘的语言说的第一个特征,是有意蕴的遭遇中被操劳者本已的时间性;海德格尔指出,要理解意蕴的现象关联与境(phanomenalen Zusammenhangs),关键在于了解“展开状态就处于当下的关涉中”.海德格尔认为,指引关联与境即是有意蕴世界的周围性.他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在世界中‘存在’本身的真正方式是关涉(Sorgen),作为制作(Herstellen)、办理(Verrichten)、占有、防止损失等”.关涉突然从操劳性交道中跳了出来,成了此在的一种本真存在方式(编者摘).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还原”“暧昧”“转向”三个方面作为切入口,对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的“在世”学说进行了比照研究;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在梅洛-庞蒂看来,“在世”现象都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特性。也因此,对他们而言,必然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彻底的还原是不可能的”;在对在世-现象的先天描述上,海德格尔同梅洛-庞蒂的“亲缘性”是不可否认的,即他们都承认一种源初意义上的“暧昧”,这种“暧昧”不仅体现在对存在意义整体的先行领会上,同时也由基于身体性-在世的知觉-活动所体现;在朝向共同的目标“源初的在世-现象”的过程中,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似乎同时也在完成着一种“相向运动”。具体而言,即是经由各自所实行的“转向”,海德格尔愈加明显地突出这一源初现象的身体性维度,而梅洛-庞蒂则逐渐“远离”了在现象层面上对身体-在世的具体描述,进而将讨论的重心转向更具本体论意味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之所以批判以往“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旨在揭示它们所赖以确.立的主客二分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错误及其危害。本文的这一论述,一方面表明了海德格尔的价值特质:对存在的价值探索,以及对世界之整体性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观对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转型 ,在社会发展的客体性、主体性和制度建构三个向度上体现为时空压缩 ,具体地说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应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制度建构的前提下 ,在社会主客体的生成关系上实现两个“社会双重转型” ,协同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形态、人的生存形态和基本制度形态三个方面“转型”的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段钢 《河北学刊》2006,26(3):30-35
考察图像的直观和美学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图像生成的背景,理解如何产生意会知识,以及对人的视觉思维的影响。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图像具有不同美学认识,在直观的基础上,黑格尔强调心灵在图像中对人的自由追求,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图像有助于表达人的存在,以及如何制造“大地”和“世界”,为人的存在寻找根据。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分析 ,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如何在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那里 ,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虽然在理论逻辑上加深了批判的力度 ,但他们却无法建构一条现实性的解放之路。这也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 ,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