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出现过“理学”和“心学”这两个名词,时至今日,人们还经常使用它们来指宋元明时期的两大派哲学。对于“气学”这一词,还没有看到有何史籍记录过,现在的学术著作也未见有使用这一词来标示某一学派或某一学说。“气学”的提法,乍听起来有点生疏,甚至感到蹩扭,似乎没有象听讲理学和心学那样习惯自然.  相似文献   

2.
改联立志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即兴写下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小年纪的他学业大有长进。亲友们见了,都赞不绝口,纷纷夸奖他是个难得的“神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诗史上,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诗人蒋光赤是应该名列前茅而不应该被忘记的。蒋光赤(一九○——一九三一)又名蒋光慈、蒋侠僧。他的祖籍是安徽省六安县,一说是河南省固始县。他于一九○一年九月十一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祖父是轿夫,父亲蒋从甫做过学徙,坚持自学,写得一笔好字,并且能做诗文,后来教过私塾,开过杂货铺。光赤七岁上私塾,颇聪明,被称为“神童”。他因受其父亲耳濡目染的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的某一天,在徽州黟县际联镇附近某农户家里,人们发现一叠信件。(信封写着“锡阳家母亲收”字样,据收集人称信件来自际联镇丰登村。)写信人江新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江西景德镇市供销社陶瓷批发站工作,这些信是他写给观禄、在乡的母亲和返乡的妻子卢竹翠等三人的。观禄可能为母亲的邻居,据第四个信封猜测可能姓吴,江新昌通过他向母亲汇款、转交并阅读信件,以及邮寄猪油、油浸鱼等物品。这叠家信影印收录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五册“黟县十都丰登江氏文书”,  相似文献   

5.
聪惠 《快乐青春》2014,(3):26-27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5岁开始读《四书》《五经》,“8岁学为义,9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流传着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李强 《江淮论坛》2011,(1):175-180,71
杨亿是宋初著名诗人,他作为“盛世符瑞”出现在北宋历史上。不同于一般的“神童”,杨亿把握住历史机遇.用自己的“神童”传奇资源和文学影响力,开创了大宋王朝新的文学时代。杨亿和他的馆阁同事们倡导的“西昆体”诗歌样式,迅速风靡了当时的大宋文坛,成为大宋王朝自己第一个流行文学样式.“两昆体”诗风的形成,顺应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也体现了统一王朝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从父辈的一叠老照片中看到过一张照片:一支长长的骡马队,负重艰难地走在莽莽群山间,得知那是刚刚解放时徽州山区的运输,骡马是这里的“山海之舟”。十年前,到交通局采访时,从一本本地的交通志书中,看到过一张照片:一辆破旧的客车正在狭窄的山路上颠簸行驶,车顶上顶着一个大人的汽包,  相似文献   

8.
赵飞 《快乐青春》2009,(3):14-16
赵南星是我国明代晚期著名的大学问家,他不仅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而且还聪明过人,在故乡河北省高邑县,很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  相似文献   

9.
鲁迅生前在不同场合,因不同缘由曾对杂文艺术发表过好些精辟见解。这当是我们认识先生杂文的重要依据。兹扬其要略述学习体会。 “常取类型” 鲁迅曾总结自己的杂文一大特色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他对“类型”做了如下的解释:“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图,假如是疮疽,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整体论观念上的“模式”是指一定的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演进过程中的文化结构形式。近代化模式即是指某一民族的文化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进化过程中的新旧文化结构形式。这一形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日本表现为“和魂洋才”。这是众所周知的,毋庸赘述。关于西方的近代化模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我国史学界还未开展过讨论,至于将中、日、西三种近代化模式一同进行比较的文章则更是鲜有。  相似文献   

11.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我国某些乡村流行坑人的巫术。笔者选介其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进行科学分析,旨在揭穿伪装,剥去外衣,消除“神光”。 “口吐神火” 一日,粤东北某山村来了一位年过五旬的巫婆,自吹能“口吐神火”,恰巧这村里一名大学化学系的学生放假在家,便赶去看热闹。人们见巫婆喝一口酒,朝斗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部史料学专著。凡治史者莫不重视史料 ,所谓“无史料即无历史”之说固然有些偏隘 ,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的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说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问题 ,不通过史料的研究 ,是不可能的。“因为很明显 ,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靠大量的 ,批判地审查过的 ,充分地掌握了历史资料 ,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本书作者艾哈迈多夫先生在前言中特别地引证了恩格斯的这段经典论述 ,并指出 :“中世纪史料学以及其他史料性研究基本和直接的任务 ,首先在于对历史文献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4.
何满子     
《何满子》是唐代一首十分著名、十分流行的歌曲.与这首歌有关的故事很多,许多书中都有记载,许多诗人也都有过吟咏.可是,这首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白居易有《何满子》诗说: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人叠,从头便是断肠声.题下还有注说:“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元稹也有《何满子歌》,开头云:  相似文献   

15.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末年汪洙的《神童诗·劝学》。《劝学》诗宣扬“读书作官”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诗所阐明“读书为上”的观点,我认为从古到今对青少年而言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某著名企业家提出过一个在业界有很高知名度的“一把盐”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将它比作一把盐的话,那么市场就好比一大锅汤。如果将这一把盐一次性地全部倒进锅里,可能一锅汤感觉不出什么味道,但是如果把汤一碗一碗舀出来再放盐,每一碗都够味道。这就要求企业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都要制定一级目标市场、二级目标市场、三级目标市场的原因。只有把手中的“盐”用好,企业才能不断做大。  相似文献   

17.
崖画又称岩画,艺术界对崖画的定义是:“古人在峭壁陡崖上刻绘的人物图形,艺术上称为‘岩画’。”从艺术角度讲,这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确实是古人的原始绘画艺术。但是,古人作崖画之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鉴赏、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记载某一神话传说;反映某一原始思维观念等等。那么,从人类文化这一角度讲,崖画就应称之为“崖壁记事”、“崖壁神话”、“崖壁观念”,简要概括,即“崖壁文化”,从学科角度讲,就应称之为“崖画学”。  相似文献   

18.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包括什么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过什么变化?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术语作些考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看,他们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们用“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术语来称呼自己的哲学。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1891年,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的论文中,就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  相似文献   

19.
释“崦”     
崦,有的字书只注明读阴平声,音烟(yān)。意义是“日没处的山名‘崦嵫’”,作为地名特有名词,并不单用。有些比较详细的字书、辞书才注明这字有两种读音,除上举的阴平声外,还读上声,音眼(yǎn)。意义则注明“义同”二字,仍指“崦嵫”,这就发生了问题。在唐、宋人的诗中也碰到过这个“崦”字,虽然不太常见,但还是客观存在的。在诗中多是单用。不与“嵫”字相连,均读上声,意义并不指“崦嵫”山名,而是泛指山中的某一地形而言,系作为一般名  相似文献   

20.
表演者取牌一副,任意抽洗,然后分为四叠,列在桌上,牌背向上,然后对观众说:“现在我要从四叠牌中各抽一张。抽每一张前,先报出花色点数,请观众记住,最后看我抽得对不对。” 表演者先报出一张牌,便从第一叠中抽一张。再报一张,再抽一张,逐叠抽完,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