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2.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3.
一考察与近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活动互为因果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变,我们无法避开他们对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即对“丑”的审美意义日益切近的关注、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在我国古代,正如“美”相通于道德上的“善”一样,“丑”,被理解为“恶”。《说文解字》释“丑”()字:“可恶也。从鬼,酉声。”清代段玉裁更释云:“以可恶,故从鬼。”①《逸周书·度训解》②又释“恶”云:“凡民之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可见丑之本义在古人意识中是异相、可怕、致生人于死境的鬼一般的东西。《说文解字》还这样释“恶”字的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王兴华“意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普遍性和现实性“意境”是蕴含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重要理论,历代学者对这个范畴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近代以来,从王国维汲取西方文艺理论而发挥意境之说,至今已历80余年矣①!而围绕王氏的“意境说”(或称“境界...  相似文献   

5.
现量说:从佛学到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量”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美学范畴,它的母体在于佛教哲学之中。这个范畴本身就经历了由佛学而美学的演变过程。把“现量”作为美学范畴正式提出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现量”说是王夫之美学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综观王夫之的有关文学评论著作,就会发现,“现量”说是一个根本的概括,可以代表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特征。而且,它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虽然王夫之首倡“现量”,但它所代表的美学思想却是源远流长的,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个独特传统。在中西美学的  相似文献   

6.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周然毅与西方古代美学的重视概念、判断、推理和范畴的演绎运动不同,中国古代美学更重视直觉和感悟。严格地说,中国古代美学并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只是到了近代,自王国维将优美、壮美、喜剧、悲剧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明确提出之后,人们...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对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性思考,他关于喜剧理论见解特别是讽刺的美学原则,对世界喜剧理论史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美学理论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对与悲剧相对称的喜剧,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亚里斯多德从古典静穆戏剧观角度阐明了喜剧。他认为,喜剧摹仿丑,而丑不含恶;滑稽表  相似文献   

9.
“观”是中国与印度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与美学属性,对于“东方美学”的形成起到了统领与凝聚作用。中国道家、儒家的“观”“观物”,与印度梵学、佛学的“观”“止观”,两者各自起源但又不约而同,尔后遇合融汇,经宋代邵雍和近代王国维的中印之“观”的综合阐发,加之日本现代美学家在现代美学范畴中的“观”“观照”的植入,最终形成了以“观”为元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东方观学”。“观”及“东方观学”作为中国与印度审美思想的融合形态,异源而同流,超越了中国美学、印度美学、日本美学等民族美学,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10.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6,3(5):129-134
本文对西方近代美学思潮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做了总体审视和综合研究,认为西方近代四大美学思潮以各自独特的理论主张,创造性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观点、概念和范畴,实现了美学的近代转型。它们以人的理性作为美学的建构基础和衡量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理性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在美学思潮中始终贯穿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而最终导向调和,由此形成西方近代美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3.
站在近代这样的时代峰颠上 ,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学者 ,在他的学术中已经透露出了现代的气息。在美学思想上 ,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功用”主义思想观 ,提出了他著名的“非功利”美学观念。在王国维看来 ,艺术是超功利的 ,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无疑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为日后中国建立独立的艺术精神提供了先验 ;在美学术语上 ,王国维由传统术语经由阐释而转为现代性和由西方引入美学术语这两条途径 ,提出大量的现代美学术语 ,并且在他的文章中加以应用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总之 ,王国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后人加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来祥是中国当代一位成就卓著的美学家,他的美学以具有严密的体系性而著称。由于“和谐”是其美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因此,从其理论思想的整体来看,周来祥的美学可以说是一个在中国当代独具特色而又博大精深的“和谐”美学思想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一系列辩证发展的流动的概念范畴形式,高度概括地涵盖了极其丰富的现实审美实践的历史内容。这就使得周来祥的美学体系不仅具有着高度的逻辑性,同时也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性,而且逻辑和历史还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一般说来,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逻辑中有历史,另一种则表现为历史中有逻辑。周来祥的美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属于前一种,即是以逻辑的方式高度地概括抽象了历史的丰富内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形式虽然是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作者认为: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具有“不丑中的丑”;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则是“丑中的不丑”。《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出了曹操这样一个复杂丰满的典型形象,显示了艺术创作的精美。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流行的美学术语中,一涉及喜剧领域就流于各称其是的景况,这也说明有研究喜剧美学之必要。喜剧美学需要做不少开拓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对学科内基本范畴名称的清理和规范。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某些范畴在文艺理论和基础美学中的命名不是偏泛就是偏窄,一纳入喜剧美学加以推敲,立刻现出了破绽。例如“机智”(wit)这一通用(笔者也不例外)名称就引出了不少误解。阿凡提的“机智”当然是智慧机敏的表现,可是如果只围绕“智慧”、“机敏”发挥而忽略其语言基础,则“智取生辰纲”就成了“机智”的极政,那指义与作为范畴的内涵也就越去越远了。这正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斟酌喜剧美学基木范畴的妥切命名看来势在必行。 在斟酌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喜剧美学的许多范畴系借自基础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同一范畴在我  相似文献   

18.
东方审美至境——“通感”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是东方审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完整的意蕴上说,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而且是东方美学意境的主要立足点和理念归宿。“通感”作为审美实践,在古代中华文化中有十分丰厚的经验积累,但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却不多见。一般观念中认为“通感”主要是感官挪移、假借型的修辞方式是不妥当的,“通感”范畴诚然在知觉表层有时会表现为感官功能的错位效应,但那只是追求混融一体的直觉经验的副产品。在东方哲学境界里,对直透本心的全息经验往往视为最佳心象体验,而将明晰的语言符号表述置于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位置上,因为“言不尽意”的困境确实是存在的。为了突破这一遗憾,先哲们创造了“通感”的表现形态,利用语言符号作为踏板来指代超越符号所指的混成审美体悟,如佛学的“九识论”、道家的“得意忘言论”、禅宗高僧们大量独步象外的诗偈与语录,这一切,岂是视听挪移的传统“通感”观念所能包容的!进入“以心观物”全息境界后的“真意”揭示是打成一片的内省经验,堪称东方美学的理论精髓。所以“通感”的中心应是全息化的整体经验,局部的修辞方式只是相当次要的表现。人类对于圆融心象流的解读和传播努力是人生格局的重要提升,这不仅由古代先哲们的不懈追求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9.
美学范畴系统的逻辑发展彭修银美学范畴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不仅每一个每一组范畴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以及向别的范畴过渡、转化的历史,而且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整个范畴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从局部的调整、充实到一个系统被另一个系统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刘艳芬 《青海社会科学》2009,(5):160-164,61
"神"虽在佛教传入前即活跃于华土,为中国本土所固有,但佛教典籍中"神"范畴的内涵极为丰富而独特。佛教认为"神"是可以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法身或佛性,这是唯心的、荒谬的;但佛教对精神现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阐析,不仅丰富了中国"神"范畴的内涵,而且催生了六朝美学"神"范畴,强化了六朝诗学重视"神"的特征,改变了中国本土"神"范畴的发展路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