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关于开放式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萍  吴祥裕 《理论界》2006,(7):240-242
开放式公园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公共场所,它兼有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在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心理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下,开放式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放式公园的性质出发,探讨开放式公园的地位、作用与经营模式,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开放式公园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提出几点理论思考:区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在尊重历史性前提下,认识文化保护的当下性持质;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的普世性,又要结合理论对象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老庄生态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自然观。老庄文化讲究因任自然、效法天地和德生敬命,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生态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尊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有契合之处。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庄文化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的范式,它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4.
李桃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99-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挥其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全球化的冲击时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则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其文化生态环境前景堪忧。如果效率优先是通行的经济法则 ,文化例外即文化享受保护也将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文化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的需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享有被尊重、被保护的合法权利。欲达到这样的目的 ,首先是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相似文献   

6.
耿超 《理论界》2013,(12):80-8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为此,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多样性源于生态的多样性。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但20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化的同质化。多样性文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的体现,是文化生态平衡的保障。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人类已开始反思原有发展模式,为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尊重他者文化,尊重文化差异,保护各种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试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和谐的特点.本文认为原因有三文化、民族和地理的原因;要维护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发展,必须尊重文化个性,实行文化共享与共责,调和文化冲突,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侗族的款约、禁忌(生物崇拜)、乡(村)规民约,其中富含生态保护的规范,对侗族地区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侗族习惯法生态保护规范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构建生态文明,建立侗族美丽家因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的兴起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生态批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主体问性,为比较文学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和尊重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生态批评倡导的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既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也为比较文学构建良好的全球文化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批评跨学科的实践特性为比较文学完成"科际整合"的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参证.  相似文献   

11.
泰山神化现象记录了华夏民族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轨迹,以直观、形象和感悟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体现了先民处理人的发展与尊重自然的辨证思维等多方面的生态智慧。泰山神化现象内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泰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和继承发展泰山文化传统等问题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作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 ,受到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是它的基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自然崇拜是它的特殊表现 ,而尊重自然规律是它的精华。这一优秀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出现衰落 ,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精神被抽象化和宗教化 ,从而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对话途径 ;在于封建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服从于调整社会关系 ;在于古代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包含古代生态文化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解读和重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仁学包含生命尊重、生活肯认、生态关怀与生趣境界四层内涵,并呈现体用层级实现的辩证结构。儒家仁学中的生命尊重、生活肯认可以成为当代世界普适伦理的重要支点;生趣境界可以构成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美学之维;体用一源的世界观则对当代伦理学建设具有理论启发作用。面对当代生态问题,儒学需要从内圣学中开出现代的正义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生态和蒙古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认为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所持的文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须以尊重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李金泽 《江淮论坛》2012,(2):178-183
"生态批评"在探索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引入生态主义理论,提倡自然界生命整体主义,主张尊重生命,以此建立生命平等的和谐生态理论,开始了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在当代生态批评实践中,对长期占据人类文化思想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给予深刻的反思,既有极力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理性地审视当代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中,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在尊重生命平等、生态和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文化的精神观照,理性地建设符合现代人文思想的和谐生态。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共有生态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点,这不仅契合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下开展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预设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向。中华民族共有生态家园具有深刻而又丰富的理论蕴涵。一般而言,中华民族共有生态家园的构建是各民族间文化-情感-实践的相互嵌套。换言之,文化交流、尊重信任、参与共治是中华民族共有生态家园构建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尊重信任以及参与共治,能够为构建共有生态家园构建分别提供价值指引、情感激发与行为动能。就根本而言,共有生态家园的构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进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生态贡献的同时,造福中华民族的永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虽然是在传诵英雄的伟业,但其中包蕴着草原文化的生态魂,展示着古代马背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和以自然精神渗透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是草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与万物和谐共存,是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态度,也是草原人民的文化模式和生存状态.探析原始史诗中蕴含的马背民族的生态思想,能够为当代的全球生态思潮提供更多和更有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生态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世界观强调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整体性.生态认识模式包括生态模型、生态理性、生态法则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社会的价值取向,包括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构内涵明确的鄱文化概念,有助于理顺江西文化的内部关系.鄱文化适用的范围应为鄱阳湖周边与邻边地区,而过去使用的"赣文化"概念则可专指赣江流域的文化,如此赣鄱文化一词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江西地域文化的代表.鄱文化有其富而自足的内涵,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鄱阳湖水体的变动不居与桀骜不驯,培育了湖区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敏感,鄱文化因此打上了深刻的生态烙印.鄱文化的生态特征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对山水的热爱、向往与依傍,第二是对自然的敬畏、斗争与顺应,第三是对生态的保育、珍惜与尊重,第四是对资源环境的节约、友好以及对实务的注重.工业化浪潮一度使植根于农耕经济的鄱文化处于祛魅状态,随着生态文明曙光的升起,鄱文化的复魅时代应当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