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2.
浩月 《今日南国》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3.
月下独酌     
又是中秋,银色的月光撤向大地,中秋的月,自古便不是圆的。 月下携一壶酒;信步于园庭之中,独自来欣赏这残缺的月色。  相似文献   

4.
刘永加 《社区》2017,(29):12-13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鲁迅先生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述。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6.
又是一年中秋节,古往今来,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把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位江苏才子,叫缪文才,在中秋之夜,设宴请好友顾松年赏月吟对。顾松年抬头望月,口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六个"月"字巧妙组合,缪文才始终未能对出。直到这年除夕,缪文才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佳句:"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以年对月,甚为工整。  相似文献   

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8.
周瑞金 《社区》2012,(29):18-18
我们最敬爱、最慈悲、最智慧的南师怀瑾先生。在壬辰年中秋月圆花满之夜,离我们而去法界净土。作为跟随老师多年的老学生.此时此刻,都会追忆起六年前,也是中秋月圆之夜,就在刚落成的太湖大学堂,老师白天为我们开示生命科学,夜晚与我们一起欢声笑语,共度佳节,感受教化,备受启迪。今天,碧空净洗.皓月圆明,天地在冥冥之中启示我们.老师宏深誓愿,救度众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9.
正农历八月十五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秋联。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了个上联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脱口说出"中秋八月中"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古时有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  相似文献   

10.
中秋话月饼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0):52-5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相似文献   

11.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①,冷露无声湿桂花②。今夜月明人尽望③,不知秋思落谁家④。说明把八月十五日当作"中秋节"可能起于唐朝。那时节日的活动仅是赏月,望月,他们仅仅认为"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首唐人小诗优美地表现了家家望月的风情。  相似文献   

12.
中秋圆月下,泪洒离乡路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八月中秋,向来是中国人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欢乐时节。然而,在1937年阴历8月16日的月明之夜,我却一步一回头地洒泪离开了亲爱的家乡。卢沟桥炮声响起的时候,我在河北省立正定师范刚读完后期师范(相当高中)一年级,回到家里度暑假。我和乡亲们一样,天天盼着前方打胜仗,但一次次传来的都是坏消息。涿州、定兴相继失守,保定遭敌机轰炸,死尸臭气熏天。不几天,日寇占领保定,继续南下,离我的家乡只有几十里路了。怎么办呢?那时有一个幻想:日本人可能打不过黄河天险,只要逃到黄河以南,大概可以安定…  相似文献   

13.
圆园圜辨析     
圆,本义是圆形.《说文》:“圆,圜,全也.”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申为:①丰满;使丰满.《吕氏春秋·审时》:“其粟圆而薄糠.”《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不好蒸的安在上头一格.多烧把火,圆了气,就好了.”②圆满;使圆满.刘勰《文心雕龙·镕裁》:“故能首尾圆合.”《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自圆其说道:‘职道的话原是一时愚昧之谈.作不得准的.’”③团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④婉转;圆润.《还魂记·惊梦》:“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⑤圆通,圆滑.孟郊《上达奚舍人》:“万俗皆走圆,一身独学方.”⑥灵活.《新唐书·孙思邈传》:“行欲方智须圆.”⑦圆而小的东西.《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炒肉片,煎  相似文献   

14.
儿时中秋,祖母总要祭过月娘,才许我们吃月饼,而月娘,总是羞羞答答,等啊等啊,许久也不见她的债影。终于星光渐暗,一轮圆月转着金波自东山缓缓升起。定是神工又把飞镜重磨,月光才如水样清柔,映手于出山峦虬劲的骨干,院里的香案,案上的月饼,连袅袅的青烟亦可见了。  相似文献   

15.
人的穷困与“屋基”的好坏、“瓦漏”与“桷子稀”毫无关系,“怪屋基”与“怪桷子稀”都是一种修辞学上的“错怪”.“错怪”运用在文学作品里成为描写人物厌恶情绪的一种手段。例如: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便是“错怪”。月的圆缺,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诗人因逢中秋思念弟弟苏辙,才怪它不该在他与家人长时间分  相似文献   

16.
秦冉 《社区》2008,(26):28-2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相似文献   

17.
<正>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你的心中正思念着谁,又正被谁人思念?每当月圆时分,渴求团圆,期盼幸福的人们总会感慨万千,小编收录了热心的读者关于中秋的只言片语,一起来看看,这里是否有属于你的那份真心语?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其写作时间多在开元天宝后,正缘于唐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而《叶净能诗》中的玄宗游月宫传说,可视为唐代中秋玩月诗流行的故事背景。其诗境与道教神仙传说相融合,多趋清冷,而不同于后世中秋赏月的团圆氛围。道教中的许逊信仰,更为八月十五玩月的娱乐化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1日是国庆节,也是《献血法》施行19周年的纪念日,为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9月28日晚,市中心血站在水心文苑剧场举办了"缘圆中秋情系血站"新居民中秋晚会。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部分新居民献血者,单位团体献血组织者代表、爱心单位领导、媒体代表参加了晚会。市卫  相似文献   

20.
侯景娟 《老友》2010,(9):19-19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晋朝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时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