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之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它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在于:实践是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再创造。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定位,使得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罗素提出了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笃信智慧比红宝石更宝贵的民族"的观点。他嘲讽西方人不懂得老子的"道",犹如唐诗中所说的"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他论述了老庄道论与西方机械的人生观的根本对立,认为正是道家的"自由的哲学"——一种与尼采哲学完全相反的哲学精神——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国家。他列举了儒学与基督教的八点差异,从人性出发肯定儒家"亲亲互隐"的正当性,从维护人的尊严出发肯定中国人"要面子"的合理性。他主张中西民族相互学习,中国人应重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方法,而西方人则应学习中国哲学的人生智慧,认为世界的新文化应是西方的科学方法与中国人的深思熟虑的智慧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西传统哲学都曾研究过道德问题和知识问题,但权衡其主次,西方哲学更多地重视知识问题,而中国哲学则更多地重视道德问题。今天反思这种取向上的差异,不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哲学的历史特征,而且对中国提高民族的科学意识和西方国家解决其社会伦理问题,也都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灵问题是中西哲学的共同问题,但是中西哲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颇不相同。可以说,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倾向、不同特质的心灵哲学。 西方哲学传统认为,人的心灵不是完美的,因此不能在心灵自身中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在心灵之外寻找完美的理念世界;心灵的职责就是如何去认识它、掌握它。西方宗教哲学更是认为,上帝才是最高实体,人的心灵带有原罪,是有缺陷的,需要拯救。西方哲学与宗教在心灵问题上固然有许多区别,但这一基本出发点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6.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7,(4):115-139
意识到中西形而上学有形态上的重大差异,我们暂时悬置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仅以《周易·系辞传》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阐述为追求得道而转换自身生存状态的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根据这一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探讨具有生存自觉性的修身养性活动的哲学意义,并将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源泉。中国形而上学意义的澄清也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类哲学: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想维度有不同的引发层面、不同的指向、不同的洞察视角.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是人的反思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不同于关于对象的意识的思考方式,其运思指向与维度是将对象意识与对象意识的意义加以区别,进而将对象意识作为反思的对象加以把握.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表现在超越对象意识的限定,进而完成其反思过程.  相似文献   

8.
自古希腊柏拉图确立对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便沿袭柏拉图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路径进发,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主客分离的极致而实现了唯心的主客本体统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企图穷尽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永恒本质,必然舍弃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而成为一种纯粹逻辑的精神理念哲学。而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之路从现象世界探寻超验境域与自由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由老庄之道的原始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生发为陆王心学未经主客对立的主客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既是万有融合,又是有限与无限的包容,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作为传统形而上学自身辩证否定的历程,哲学应辩证地融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一种可能的尝试便是以"人在世界之中"的源始亲近关系,历经"物之聚集"与"人的诗意栖居"的澄明之路,到达天地共生、万有贯通的天人合一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9.
吴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2023,(5):57-86+205-206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需要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一考察包括:形而上学是什么,“超越”问题,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等问题。在没有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之分割—对立的地方,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不起作用或无从起作用的地方,才是中国哲学在其中活动和展开的那个境域。由此而来的分野从源头的实质上标志着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正是此种差别在决定性的大端上规定着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构造与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引介和传播诠释学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联想性反思,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的丰厚资源能否得到开发和利用?如何把西方的诠释学和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思想表达结合起来?能否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诠释系统?这些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思考,不同路向和方式的理论建构工作也悄然展开.本文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理路和当代境况入手,分析了中西"诠释"观念和系统的差异,认为中国传统的资源多半只能划归到"前诠释学"的形态,不能和当代诠释学同日而语.且就诠释的资质而言,因与自身传统的疏离化,使得当代的中国哲学在寻求诠释系统的建构时,资源并不显得丰裕.这种困境,加大了面对西方诠释学时有效理解和吸收的难度,使问题的处理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三大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西方哲学逐渐会通与融合为世界哲学的大趋势下,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与新形态,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前提。而要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一是必须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哲学理念,以实现哲学观的突破;二是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羁绊、走出“中国中心论”的“自话自说”的思想误区,树立世界哲学的哲学理念,以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为尺度,更加理性地重新审视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实现比较方法的突破;三是必须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学术语境,从哲学范式的整体上深刻揭示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回归路径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13.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哲学就是“思的事情”,“思”是思想活动的唯一方式。“思”确是西方哲学的思想方式,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哲学的思想方式不是“思”而是“虑”。“虑”的思想活动在针对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诉求等方面都与“思”的思想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哲学研究状况检讨——一个有限的观察和评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中华 《文史哲》2007,2(3):5-16
目前国内哲学研究在总体上仍呈现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自争论的最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辩护、西方哲学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诠释等问题。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间或有某些原创性成分,个别的甚至堪同国际水准相媲美,但总的说不宜估计过高。研究现状中最引人注目者乃是一系列悖谬现象:哲学的自觉与哲学的自我迷失、哲学的创造冲动与哲学的底气不足、哲学的通达与哲学的自闭、哲学的繁荣与哲学的贫乏等等。如何“哲学地”“思”乃是全部问题的症结和关键。面向未来,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使“说”哲学(外在的、对象化的、旁观式的)变成“做”哲学(内在的、体认式的、上手状态的)。它的恰当解决,乃是中国哲学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中国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自我 ,寻求生存与发展新理念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的主题与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表面地讨论“中西哲学”知识性的“异同”或“相通” ,而是要从根本前提出发探讨与反思“中西哲学”各自的性质、特点、个性及其“长短” ;发现与评价“中西哲学”各自的人类性意义与价值 ;寻求创造人类新哲学的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的全息写照,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观念与哲学方法的重建,也是实现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先秦名学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触及到西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结中西文化的桥梁,也使西方近代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并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直觉或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这种直觉或直觉思维是基于对世界本体或生存本体的理解,表现出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探究,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西方虽然理性主义长期占主导地位,但康德之后,也出现了从本体论意义上论证直觉思维的各种思潮,它们注重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某种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20.
流自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中西文化冲突、古今价值错乱的时代镜像是其人文思想感发的外缘,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情和生命律动中的仁心本性是其人文思想发生的内因。通过从儒家立场对人文精神的多维阐发,唐君毅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具有无限的积极性、开放性、涵容性、有机性、精神性和超越性;而以"平视的眼光"对中西人文精神和文化活动的多向比照,使他从人类整体人文观出发,勾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理想人文世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