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明中叶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因与明朝庭政见不合受排挤,五十余岁时即退故里专治理学。罗钦顺是我省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但其思想资料却是比较丰富的,实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里,我们拟就罗钦顺的《困知记》及其文稿、书信,谈一谈罗钦顺的哲学思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一个有抱负有才能和毅力的人,当他在某一目标上受阻时,就会把精力转向别的目标,而且同样可以采下一个举世瞩目的“黄金果”。这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 由于大官僚们的排挤,在朝廷罗钦顺始终得不到重用,其革新政见不被采纳,才智得不到发挥。这就使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是不可能实现其抱负的,因此就转而著书立说。这就是罗钦顺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革新家,而成为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今天,我们说罗钦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名著《困知记》。正是《困知记》一书,使他在历史上获得了唯物主义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与宋明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问世后,明清士人议论颇多。或云劝学、谈禅,或云讲道。劝学者说是一部“定性书”,谈禅者说是一部“悟书”,讲道者说是一部“证道之书”。其实,这些意见并非截然相左。因为自唐以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释、道三教日渐合流,“不独儒者混于佛,佛者亦混于儒”(陈澧《东塾记》卷四),“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全祖望《题真西山集》)。三教融合的结果产生了统治中国六七百年之久的宋明理学。因此,有人说《西游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刘一明《西游原旨序》),“是把理学演成魔传,又由魔传演成文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并非全无道理。  相似文献   

4.
苏轼对儒、佛两家理论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的会通是其思想中值得关注的一面,也是其文学风格的基石之一。本文旨在从《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出发,探讨苏轼得出“儒释不谋而同”这一论断的思路历程和思想根源。同时也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以儒、佛两家的理论为依据,对苏轼融合儒释的观点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评判。  相似文献   

5.
三、纷争与同族结合的展开(1)嘉靖初年与长丰朱氏的坟地诉讼案与茗洲吴氏有关的最大规模纠纷之一,便是发生于嘉靖二———三年(一五二三———四)与长丰朱氏围绕江潭坟地发生的诉讼案。《社会记》嘉靖三年八月条中仅有如下的一段文字记载:“龙江监察辅公墓被长丰朱氏侵没,龙江会我族及诸族告复之。”但《家记》卷十二《杂记》中收录了有关这一诉论的记录及文书一件。A、《龙江诸族合剂约》(嘉靖三年五月二十日),与朱氏的诉论过程,龙江系吴氏各派共立的义约。B、《竹溪逸人记》(嘉靖三年八月)。茗洲派族人吴槐所记的与朱氏诉讼之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6.
心和性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核心的范畴,对心与性及心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心性观.罗钦顺在其积几十年之心力反复推敲潜玩而成的主要哲学著作<困知记>中开宗明义说的就是心、性关系,心性观是其整个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和论证主题.罗钦顺的心性观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理学,在禅学泛滥、心学崛起的明代中叶首开批驳阳明心学和禅宗佛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祐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于是又知潜夫之贤也已。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鲁国孔武仲记。"《挂  相似文献   

8.
台湾本明代《宁夏新志》伪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成文出版社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影印出版了一部《宁夏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第八号”,以下简称“台本”),并注明是根据明代抄本影印,撰修者为胡汝砺。众所周知,《宁夏新志》为宁夏地区现存第一部方志,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由宁夏巡抚王洵主修,乡儒进士胡汝砺总纂,明刻板现藏宁波天一阁(以下简称“阁本”),各家史志目录书均有收录。据清乾隆《宁夏府志》后序追述:《宁夏新志》系“弘治辛酉,巡抚工公珣修之,郡人胡大司马汝砺笔也”。今天一阁之《宁夏新志》刻本,前冠王珣序  相似文献   

9.
第三是大慈法王释迦也失。这个名字当然可以还原为。这位法王曾在永乐十二年来朝,据说“礼亚大乘法王“(《明传》)。在《蒙古源流》里记有“Saskiya yinyeke asaranggoi bsaman orji”,按一般解释,应该译为“萨迦巴的大慈”,另方面我们读《蒙古喇嘛教史》,则知在宗喀巴的弟子中,就有个绛钦却吉,他有释迦也失之名,曾被派往内地。于道泉氏引《卫藏通志》卷六寺庙志中一段话,即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皇庄,名义上是官田之一种,实际上是皇室(皇帝及后妃)占有的庄田。关于明代最早的皇庄出现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早在明代当时,就有始于成化、弘治、嘉靖等说。清初,《明史稿》的作者又提出“皇庄之名”始于成化。后来清人所撰明代史籍以及所辑类书,如《明史》卷67《御批通鉴辑览》卷105、《续文献通考》卷6等,基本上认为明代皇庄始于洪熙。近人对明代皇庄始自何时的认识,大抵同清人。解放后,五十年代,我  相似文献   

11.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  相似文献   

12.
刘伟 《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02-109
“六艺统摄《论语》”是马一浮《论语》诠释的鲜明特色,在主旨、结构和义理等层面做到了有机融合,并明确指出“六艺”是“总义”,《论语》是“别义”,前者统领后者,两者互参,方能悟到儒家真意。同时,该理论注重儒释会通,以佛学解《论语》,运用“四悉檀”比附诠释“仁”“孝”“为政”,比以儒解儒更具有哲理韵味和理论色彩。无论是“六艺”与《论语》互参,还是援佛入儒,其理论基础都是以“性德”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本体与工夫同一的心性论,其根源是孟子的性善论,依然遵循了“尽心—知性—知天”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3.
李开发《宝剑记》传奇载有序言一篇,末署“嘉靖丁未崴八月念五日,雪蓑渔者漫题”。丁未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比《南词叙录》早十二年。关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宋代的理学和心学,到明代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代理学和心学,经历了明初理学衰朽和分化,明中叶心学的兴起和发展,明末对理学、心学的融合和改造三个大阶段。怎样评价明代学术,明末清初人们就有着不同的看法。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所不及也。”“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明儒学案·凡例》)。《明史·儒林传序》却指责“有明诸儒,衍伊洛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歧趋,袭谬承(言为),指归弥远。”究竟怎样认识和评价明代理学和心学在理论思维史上的价值?下面作点试探。  相似文献   

15.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原籍直隶容城县,后改入河南辉县籍。17岁中举,屡经会试不第。明清两代多次拒绝朝廷征聘,而以讲学著述终其生。因长期在辉县夏峰村聚徒讲学,故有“夏峰先生”之称。有《夏峰集》、《理学宗传》、《四书近指》、《书经近指》、《读易大旨》等著作传世。他是明清之际学术大师之一,与黄宗羲、李颙一起被人们推尊为清初“三大儒”。他还是一位气节奇伟之士,曾勇敢地参加反对阉党和抵抗清军的斗争,获有“始于豪杰,终以圣贤”(申涵光《聪山集》卷3《孙钟元先生诔词》)的美誉。因此梁启超盛赞  相似文献   

16.
《弘治保定郡志》(卷一一《古今科第》)记天会四年进士30人,其中石、石宣、谭邦杰、高伯玉四人俱为唐县人,石登天会四年状元。此外,还有马柔德、李杭登第。马柔德,《金史》(卷九七《马百禄传》)称他是通州三河人,天会初第进士,累迁翰林修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766页)称他字周卿,广陵人,状元刘仲渊榜及第(按,刘仲渊为皇统二年进士)。金熙宗完颜时与田(按,原文如此,“”与“”形似,恐属误刻)等坐欺罔,党锢贬为庶人。葛王立,复授刑部员外郎。《寰宇通志》(卷一《京师顺天府·科甲》,“玄览…  相似文献   

17.
荒木见悟的湛、王关系研究是以朱子之学为参照系而展开的。在他看来,朱子性理学所遗留下来的最大问题是凝固化的定理意识,而阳明所倡导的良知则打破了朱子性理学的定理意识,更为重视根源性的心。以定理(朱子学)与良知(阳明学)的研究框架为背景,荒木从心与性(理)、“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单一”的立场与“浑一”的立场及儒释之辨等方面详细论证了甘泉心学深处依旧保留了朱子性理学的核心构造及阳明心学对朱子性理学的根本性的扭转,由此说明了湛、王二学的本质性差异。荒木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其根据湛、王两学所争论的“理障说”为线索,揭示了阳明后学内部围绕克服“理障说”所产生的三种典型的儒佛调和论,这对于我们研究阳明学与佛学的交流互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系年辨《全唐诗》卷六十二杜审言有《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诗,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唐会要》卷七十七“诸使上”载:“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以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等为之。合朝有诗送之,名曰《存抚集》十卷,行...  相似文献   

19.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20.
李材(1519—1595),江西丰城人,字盂诚,别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为晚明著名学者。李材别立宗旨,所倡“止修”之学,卓然成一家之说,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嘉靖四十一年,李材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以学未成乞归。穆宗、神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广东佥事,官至云南按察史、右佥都御史。曾师事江右王门著名学者邹守益,学王守仁“致良知”之学,为王守仁再传弟子。李材一生酷爱讲学,所到之处,皆以讲学为务,即使身在军中,依然乐此不疲。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材巡治勋阳,曾毁军中参将署为书院,聚众讲学,一时致激兵士哗变。次年,因破缅事发,发戍闽中,卒于1595年。李材一生著述甚丰,据《明史·艺文志》所载,著有《孝经疏义》,《论语大义》、《教学录》、《南中问辨录》、《将将记》,《兵政纪略》、《经武渊源》等书,涉及孝经、四书、儒家、兵家四大类,达一百二十四卷,逾百万余言。其哲学著述,主要有《大学约言》、《道性善编》、《论学书》、《知本同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