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创作手法上却因强烈的感情抒发而呈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这浪漫色彩只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一种补充,并没有改变其创作现实主义基础精神。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浪漫色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主观因素的融合,促使巴金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燃烧着一种浪漫激情;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也使巴金的前期小说刻上了浪漫主义的痕迹;巴金前期小说浪漫色彩的外来影响主要是高尔基早期的积极浪漫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文学主流思潮之一,浪漫主义以其复杂矛盾的面目引发了学术界的种种思考,以至于界定它都成为了一个难题。浪漫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它实则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审美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此为契机,详细分析了浪漫主义中的“返魅”、“诗化”、“激情”等诸多现象,确立了浪漫主体的决定性地位,论证了浪漫主义和审美现代性的亲缘性关系。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显示了审美“人学”思想的演进趋向与本体论转折。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是堪比“国片复兴”与“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历史推动力。孙瑜在此期间的电影创作经历了这一转变的完整历程,作为一个在影戏传统的影响下创作,并以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故事为电影内容的作者式导演,一方面他积极吸收欧美叙事电影的经典技法,另一方面他对电影的表意形式、煽情效果的主动探索与运用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形式外观,而这种形式的复杂揭示出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正处于一种由曾经稳定的形式本体——默片,过渡到另一种形式本体——有声电影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4.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杰出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为美国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声誉,并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 在二十世纪之前,美国戏剧也一如美国小说,是遵循英国文学创作传统的。舞台上上演的,都是些以情节取胜的通俗剧,以现实生活题材为内容的轻松闹剧,或以历史题材为  相似文献   

5.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加尔文清教主义中的“原罪说”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他的创作思想中打上了深深的“人人皆有罪”的烙印,“原罪意识”成为霍桑小说中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试论雪莱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莱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纲领。他主张诗要表现“永恒真实”,创造“美丽人生”;认为诗能给人智慧、劝人向善,鼓舞人们去探索、认识真理;强调想象和灵感在诗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诗人应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明达、善良、富于想象及善于向前人学习等特殊素质。他的文艺思想不仅在当时浪漫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自觉追求“思维复杂化、情感线团化”的西方现代派诗歌表达方式。但其诗歌的主旨、立意和内在精神却与纯正的现代派风格有差异,表现出与浪漫主义的相通。穆旦诗歌中有明显的英雄崇拜,坚强的乐观精神以及对浪漫主义本质特征“自然”的推崇。这些浪漫主义因素成为他创作的深层精神资源,影响他诗歌风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探讨穆旦从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以及他的现代主义诗歌中包含浪漫主义特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怪诞是古典美学的一种重要范畴,怪诞艺术是一种“另类”的古典艺术,它是作者激情越过理性藩篱后的产物,而激情的涌现则是作者不顺的生活处境所带来的内在压抑.从人格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作者最原始最纯真的“本我人格”;从审美角度看,它是明末清初反传统审美思潮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9.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0.
李欧梵曾以“社会写实主义”或“批判的写实主义”来归纳现代中国电影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着中国电影史的另一条动脉:“通俗文化演义”。社会言情电影是通俗文化演义传统中的主脉,它不时占据着中国影坛的主流。谢晋将文艺遗产融入电影,遵循“改良现实主义”的社会言情电影创作传统,这恰与“批判的写实主义”形成对照。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谢晋电影扮演着“公民启蒙”的桥梁角色。80年代至今,中国影坛能够出现《芙蓉镇》、《霸王别姬》、《活着》、《色|戒》、《一九四二》等比较成熟的佳作,既表明了“情感体验”与“改良现实主义”的生命力,也显示着“文艺遗产”与“公民启蒙”的当代活力。  相似文献   

11.
张杨在新生代导演中算是比较另类的一个,最初他就是以商业电影导演的身份踏入导演行列。十五年间,张杨作品不断,其电影风格一以贯之。平民性的文化视角、都市温情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回归令人印象深刻。张杨的作品虽有不足,但透过作品,观众还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精致流畅的艺术才气。  相似文献   

12.
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理性使老舍没有在那场刻骨铭心、美好曼妙的初恋失败后走向沉沦,反而坚定务实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并组建起幸福温暖的婚姻家庭。激情使曹禺大胆走出不满意的婚姻,勇敢寻找自己的真爱和归宿,三次婚姻并不代表曹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恰是他作为现代文明人,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男女两性婚恋的明证。老舍、曹禺无论是从理论抑或实践都给我们现代人在婚恋择偶方面做出了示范,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也许不简单地限于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小说《半生缘》中的电影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广泛地接触了各种电影文艺,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艺术手法,使其笔下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本文从蒙太奇、空镜头、化入与化出、特写、电影化意象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半生缘》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品读她笔下演绎着的平凡而苍凉的人生,深入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影视化"创作,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生存与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4.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中的伦理道德意识 ,不仅是曹禺早期剧作的主要思想来源 ,而且也是剧作中各类悲剧人物的灵魂和艺术创作方法的依据。可是长期以来 ,人们只能 (只愿 )接受曹禺戏剧中为时代主流思潮所能容忍的部分 ,对曹禺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这一事实却只字不提 ,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北宋西蜀隐逸诗人张俞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俞是活动于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德行、文学皆著名的隐士 ,对宋代巴蜀文学乃至宋代文学颇有贡献 ,但学术界似乎还无人对他进行过专题研究。文章略考张俞事迹、交游、著作 ,并试论其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8.
翻译选材是个复杂过程。译者主体性的内部因素与其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译者的选材。作为声称"非我所爱读的东西不译"的译者,郁达夫选择了他最爱的德国小说;作为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他践行着该社译介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翻译选材策略;作为新文学草创期有责任感的普通翻译从业者,他自觉顺应了主流翻译选材趋势,选择了爱尔兰等被压迫民族的作品。郁达夫在翻译选材上充分彰显了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有关传记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并未受到深入的、充分的认识。在传记文学的理论提倡方面,郁达夫具有文学自觉,主张把传记文学与史学彻底区别开来。在他传写作方面,他对传主的选择包含了某种身份的认同,除与传主进行直接的交流或单独的抒发外,作品一般也体现了作者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意向。在自传写作方面,他注意选取关键性事件,侧重表现"内心的变革过程",有意回避宏大的历史叙述而注重重要生活画面的描绘,对叙事视角和叙事话语的运用也体现了进行叙事实验的艺术自觉。总之,郁达夫强调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并且身体力行,大胆尝试,这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般认为李渔“卖赋以糊其口”、率家庭戏班干谒权贵之门“打抽丰”的做法是其品性低劣的表现 ,作者则认为李渔商业化的戏曲人生之路既与他内在的秉性有关 ,也与他的人生历程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背景有关 ,他商业化的戏曲创作追求是他仕宦之道破灭后力求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