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丁宝桢,以诛慈禧太后宠信之太监安得海而闻名于时;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对此津津乐道,而对丁宝桢在治理鲁、川时的政绩却鲜有提及。其实,他在鲁、川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时,多有建树;特别是在担任四川总督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四川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缪秋杰是民国盐务界的巨擘。他自1913年入盐务稽核总所,历任秘书、巡视员、扬州稽核分所经理、鄂岸稽核处稽核员、云南稽核分所经理、川南稽核分所经理、淮北稽核分所经理兼两淮盐运使、四川稽核分所经理兼四川盐运使、江南六省盐务特派员、全国盐务总局总办、盐政局长等职,他三十六年的盐务生涯恰与民国盐政相始终。他致力盐务改革,对两淮、四川的盐政颇多建树;主持全国盐政之时,适值抗战方殷之际,“艰难困苦中出任艰巨,于业务推进,如增产济运,供应军糈民食、稳定物价、减轻人民负担,增加税收,充裕国库需要,靡不督率僚属,悉心以  相似文献   

3.
晚清福建票盐改革时,盐务课厘总局及其附属机构在保障、提高盐课收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治六年,台湾道吴大廷在台设立盐务总局,希冀改革台湾盐政,并为闽省财政筹集税源。台湾盐务总局的设立,长期以来被视为台湾盐专卖制度由商运商销转为官运官销的分水岭。事实上,该机构的设立并未改变台湾盐务的运销方式。对清季台湾盐务总局的评价,应当从缉私、抽厘等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其与地方州县的博弈,从晚清财政转型和东南海疆防务构建的大历史背景中多元化地认识该机构的运作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清代盐政制度中,两湖地区是淮盐的重要引地,其财政和民食意义非同一般.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淮盐西运受阻,朝廷暂准川盐济楚,鄂省财政由此得益,形成盐政制度中的异态.战后,江督曾国藩着手规复淮盐引岸常态,有一定进展.沈葆桢接任两江总督后,竭力禁川复淮,却遭到川、楚势力的联合抵制,部臣与其他疆吏也卷入其中,争议不断升级,形成对峙势态.禁川复淮一案不仅反映了晚清省际之间、外省与中央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利益纠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制度由临时异态规复到原有常态过程时的纠葛态势.  相似文献   

5.
去年十二月,我听到固始县发现李鸿章、丁宝桢,何绍基等人手札的消息后,便到固始,亲眼浏览了这批手札。 这批手札共有五十多件,约万余字。其中大多是1866—1867年间李鸿章、丁宝桢写给乔松年的信件。手札中只有一封是丁宝桢的幕僚代书的,其它均系李鸿章、丁宝桢亲笔书写。当时,李鸿章身为清朝的钦差大臣,督办“剿捻”事务;丁宝桢时为山东巡抚;而乔松年则任陕西巡抚。  相似文献   

6.
伍廷芳(1842—1922年),号秋庸·历任晚清修订法律大臣;外务部和刑部右侍郎、驻外公使等职。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和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 伍氏不仅是晚清改革封建法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对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创建作过重要贡献。探讨伍氏的法律思想,对于晚清法制改革和民初法制建设的研究,无疑有所裨益,本文拟就伍氏代表作《民国图治刍议》中的法律思想、及其意义和特点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宋志东 《东岳论丛》2008,5(2):156-158
近代山东成为独立盐区,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盐政管理方式。时至清末,山东开始了中央盐政机关主导下的改革,自行管理的体制从此发生变化。民国时期,由西方资本主义参与管理的盐务稽核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启动了山东盐政近代化。盐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清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改革又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盐政近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种力量纠缠在一起,充满了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传统和近代因素出现伴生现象,二者不断进行斗争、筛选、定型,呈现出二重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范祥是北宋中期著名的盐政改革家和擅于治边的地方长官.他在主持陕西盐政期间,先后进行了两次盐政改革.他所创立的"钞盐法"对两宋及后代的盐政都有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范祥盐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期对北宋中期范祥的盐政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俞德渊(1778—1835),清宁夏府平罗县人。清代有名的循吏,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派中的一员。由翰林外放江苏,为官实政在民,被陶澍、林则徐所倚重,在东南三大政河工、漕运、盐政等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协助陶澍整顿两淮盐政为其仕途顶峰。关于其生平,前人很少有专文论及,本文结合史料,对于他的科举、政绩作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0.
<正> 戴逸、林言椒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中由戴文葆撰写的《谭嗣同》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说:谭嗣同“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子惠康,被时人并称为‘四公子’.”①谭嗣同(字复生)、陈三立(字伯岩,号散原)、吴保初(字彦复)、丁惠康(字叔雅)四人,在晚清光绪年间被士大夫们称之为“四公子”或“海内四公子”,这是不错的.但是,“戴文”把丁惠康说成是丁宝桢之子,这就是张冠李戴了.笔者认为,丁惠康之父应当是丁日昌,而不是丁宝桢.  相似文献   

11.
晚清绿营改革述论朱之江自清入关以来,绿营作为王朝两大军事支柱之一,曾获得巨大的发展,并为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一卜汗马功劳。但晚清以后,绿营开始走向全面没落,战斗力急剧下降。面对绿营这种崩溃的趋势,清统治者极力扶植,以图再振。本文拟就晚清绿营改革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在晚清走向衰亡,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晚清科考条例<钦定科场条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科举考试的法律特征,为研究晚清科举考试的衰亡与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关系打下基础,亦可为当今的考试立法与改革提供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13.
加强海军的军备建设是晚清"自强"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是建设晚清海军的实际组织者,他直接参与了晚清海军军备建设的全过程。本文试求从战舰购置与自造、海上火器的制造及引入、海军练兵三个方面探讨李鸿章为晚清海军的军备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14.
论财政对晚清新政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新政是在财政十分困窘的情势下展开的,而新政改革又需要财政的全面支持。晚清的财政改革未能适应新政的需要,因此反过来制约着晚清新政。首先,财政经费的困窘,使各项新政缺乏必要的经费而得不到落实;其次,以筹款为重点的财政政策又失之偏颇,未能起到导引新政改革的作用;第三,财政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从而对新政形成一种制度的梗阻。  相似文献   

15.
晚清,在沿海沿江通埠之地兴办彩票的影响下,四川也兴起了彩票业。在筹集新政所需款项以及杜绝川银外流的名义下,四川当局奏请朝廷允准,开办"四川彩票总公司",并制订了完善的《四川彩票章程》,从而使得其时四川彩票业向着制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宪政改革:晚清新政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统治者针对中国积弱积贫的状况,提出推行改革,循序渐进是当时对改革的一致认识。然而随着改革的进行,社会思潮逐渐由渐进向激进的转变,急功近利成了主流,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要求分权,宪政改革被作为一种政治改革方案提出,然而由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前提是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当时中国缺乏建立宪政的基础。晚清宪政改革不可避免要遭到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蜀学"包含学校、学人、学术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在晚清的四川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蜀学"在教育机构上位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上英才辈出,在学术造诣上更开拓了创新气象.晚清"蜀学"沿着清代"以复古求解放"这一路径,成功将"复古"运动推进到西汉(今文经学)和先秦(诸子学和古史学),使中国学人知两汉经学有今古文学相争的历史,揭开中国经学研究新篇章;晚清"蜀学"具有大胆怀疑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和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晚清"蜀学"毋宁说是中国儒学的新阶段和中国经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治改革中的经济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史上政治改革的呐喊不断激起千层浪 ,改革运行中的经济因素却在顽强地制约着改革的烈演 ;并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则又导致了政治统治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变动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需要财政经济的支援 ,更取决于清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中国近代化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不足以涵盖晚清改革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泽京 《兰州学刊》2012,(1):142-145
杨士骧是晚清封疆大吏,北洋派皖系文人之首。1905—1907年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热心改革,关心教育,"施行强迫教育法、倡设教育会;开留学风气、推动留学运动;创办山东法政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为近代山东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