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第三代诗歌出现于 80年代中期。“生命意识”是第三代诗人的艺术主张 ,也是第三代诗歌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意识”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对待“性”的态度 ,一是对待“死亡”的态度。第三代诗人认为 ,应突破对性的禁锢和压抑 ,大力张扬人类生命的原始本能 ;而对待死亡 ,第三代诗人则采取了“面对”、“歌颂”、“渴望”的态度。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第三代诗歌的“生命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殊的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使其死亡意识迥别于其他诗人。他对生命的认识既格外强烈,又有着一种超越他人的敏感和自觉。文章通过剖析李贺死亡意识中酒神精神的内涵,展示其“两次颠覆”和“两个悖论”的矛盾运动史,揭示李贺死亡意识的深刻根源和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时代的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形成了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在对大时代沉落的体验和书写的精神联系中,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形成了三种诗学的传统:第一个关键词是“诗史思维”,他把诗歌的描写伸进了动荡不安的历史发展的潜流和脉络之中,开创了一个用诗来见证历史的传统。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沉郁顿挫”,他精心地锤炼诗歌的意象和篇章肌理,以泪为珠、以血为碧的苦心,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性耽佳句”,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中国语言、语境和诗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1950年代诗歌中的"到远方去"中包含着的中心对"远方"的暴力性想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化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这种社会文化机制既和诗人的自我冲动存在着冲突,又压抑诗人面对复杂生活经验的可能.邵燕祥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创作,沿着个人化和历史化两个方向,在坚守着真实的个人生命冲动的同时,又把"远方"的历史复杂性带进了自己的诗歌,消解了中心对"远方"暴力性和同一性想象,最终摆脱了个人对"中心"的依附,真正走向了"远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6.
生命意识是李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表达范式,“睹木兴叹”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由于对李诗生命意识及其这一表达范式缺乏足够了解,在注疏李贺诗歌时往往违背了诗人本意。文章以“睹木兴叹”这一表达范式为议论角度,对姚文燮《昌谷集注》、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叶葱奇《李贺诗集》三家注疏中的不妥之处作举例纠正。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地方性”问题日益引发学界讨论,这是因为经由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失去了其所具备的稳定性,而诗人们的地方写作也逐渐变得空洞化与程式化。面对这样一种地方危机,刘年以肉身行走的姿态寻求着诗歌的语言与精神创造,无论身处故地亦或远方,其地方书写既具自然属性又富有生命超越性,联结了一个有关过去、现状与未来的诗性空间,于是“地方”的意义也就跳出了地理版图中的位置,转为一种精神指向的存在,这种处理方式显示出地域写作的可能性与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什么?诗是羽化的灵魂,诗是心灵的独自,诗是精神的宣示。诗歌是语言与精神的合契,诗歌是诗人眼中之世界与现实之世界碰撞的灵光一现。正如著名学者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又浸润渗透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它与实际人生世相的关系妙在不即不离。”同时,诗歌又是一种“形”与“质”的统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打工诗歌”写作是世纪之交的一个重要精神事件,它既折射出“打工诗人”的内心文化世界,也反映了一个变革时代的真实历史面影。柳冬妩作为“打工诗歌”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诗歌写作和批评无疑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他以其吸纳与抗争的精神品格,记录了打工一族的生存状态、生命形态与心路历程,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呼应。  相似文献   

10.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