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把握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与广告传播的变革,运用尼尔·M·波兹曼(Neil M.Postman)提出的“媒介生态”理论与当前广告传播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认为以人为本的数字媒介生态正在形成,广告传播以此为背景,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娱乐化价值取向、定向多维传播模式和非线性创意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以双向互动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用户置于信息生产与交流的中心,构建了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为广告传播开拓了新的媒介空间。多元化的自媒体应用平台为广告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渠道,也使自媒体广告发展出多样化的类型和传播形式,随之产生的互动传播机制需要得到深入研究。基于对传播学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自媒体广告形态及传播特征的现实考察,展开对自媒体广告互动传播机制的理论性研究。研究认为,在自媒体网络中,传者与受众关系发生了质变,这使广告信息的传播获得了包括媒介性、社交性和文化性等不同层面的动因,也因此给广告信息的传播形式和动态带来各种趋向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碎片化、差异化、场景化和长尾化等特征,继而改变了广告反馈的应对及广告效果评估机制。自媒体广告的传受关系动因、信息传播动态和广告反馈、效果评估机制具有迥异于传统广告的互动特性和优势,这为自媒体广告互动传播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论题集中在以下领域: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理论研究,城市形象传播与旅游、节事活动,不同类型媒介与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形象传播的个案分析,城市形象广告研究,城市形象公关研究。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改进方向在于三方面: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学界应该努力提出更多的创新性观点与科学结论,推出更多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决策、执行部门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成果;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秉持多学科视角和"大文化"视角,对城市形象传播问题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该对西方相关的城市形象研究(如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整合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2011年我国广告学术研究论文贯穿宏观经济环境与中观媒介环境两条主脉络,集中于广告传播信息与形式、广告传播媒体、广告与社会文化等主题,关注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广告史研究相对不足;研究视野逐步开阔,愈加注重对国外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但对国外专业期刊上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很少,表现出国内研究人员对国际广告研究最新动态的关注和了解不足;以经验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为主,理论演绎、理论建模、概念解析及实验法的应用较少,说明研究者整体上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掌握,缺乏对各种新型研究工具的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广告话语现状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当前媒介语言、广告语言的理论与实践看,人们是重非语词符号而轻语词符号的,即人们对广告艺术中话语的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学之意义与功能还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在目前,广告存在创意思维低能化、违规、虚浮等问题。广告话语创新的自身特征,应当有投入产出性、科学性、审美性、独创性、新颖性和不可拟仿性。  相似文献   

6.
广告语言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语言的艺术特征是广告写作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出现的有代表意义的广告词进行分析、比照的基础上,从广告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对广告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既概述了广告语言所具有的通俗性、简明性、准确性、音乐性、新奇性、针对性等等特性,又揭示了广告语言必须具备这些特性的原因以及体现这些特性的各种技巧。  相似文献   

7.
广告的功能从告知走向说服,从说服走向诱导进而产生行为,这是广告传播策略的历史性发展。本文将从广告传播过程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在广告主体、广告媒介、广告内容以及广告客体这四个环节中体现出来的广告的说服功能,并通过“可信度效果”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一致性理论、认知论等相关传播学实验研究以及理论依据进行论证,探讨广告中的说服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8.
书籍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娱乐是传播媒介的重要功能。然而,在传播学的历史上,由于新闻学作为传播学形成的最主要的宗源,因而在媒介的研究方面,中外学人对书籍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娱乐虽然是传播媒介的重要功能,但除了上世纪60年代的斯蒂芬森的有关媒介的娱乐研究外,传播学的功能研究多集中在媒介对社会的实用传播领域方面。传播媒介在研究领域更多地作为一种社会改造的工具而存在,从而忽略了传播媒介作为娱乐的“玩具”的存在意义。本文是从书籍传播的历史角度,考察书籍传播中的娱乐因素存在现象,从而总结娱乐在传播媒介中的一般规律,进而,可以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的认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关社会转型之论述此起彼伏,论者常推举电子媒介以及时间概念之重要,但却不愿意多着笔墨关注时间,这无疑是传播研究的机遇:研究者应抓住时间与电子媒介之关系,发展基础理论,形成传播研究之新"十字路口".以往传播研究虽也涉及时间概念,如"媒介使用时间"、"广电媒体对日常生活时间之建构"、"新闻报导与时间概念"、"英尼斯'传播的偏向'".但研究者或仅将时间单纯视为工具,或仅研究测量意义之时间,对时间观念关注甚少.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时间观念之变迁,重视电子媒介对新时间观念之塑形,未来更可发展传播学之时空理论,这对增加传播学的理论性与自主性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在传播媒介研究史上引起很大争论。本文对其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重要性做了初步论述,认为其观点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传播媒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