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为现代学术展现的是他们各自的精神现象,而鲁迅为现代学术乃至现代文化提供的则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鲁迅思想中历时性的矛盾和共时性的龃龉,正说明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复性构造.鲁迅之为精神资源与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经典性意义并不完全重合,它必然存在于人们的不断言说与不断阐释中.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在较为宏观的意义上确认鲁迅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脚印、精锐的精神启迪和巨大的身影.鲁迅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民族的经典,思想的启示录.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读、深读、细读,把握鲁迅的精神实质,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国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力量.为此,有必要拓展我们的文明视野和知识积累,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作品,与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联系起来,展开渊博而精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群体主义作为儒家精神的价值导向,折射出家族本位、移孝作忠、家国同构等三个维度,最终沉淀为儒家的内在精神.个体主义作为基督教精神的深层内核,经过《圣经》中个体主义的萌芽与生发、中世纪基督教个体主义的遮蔽与延续、宗教改革时期个体主义的彰显与定型等三个阶段的嬗变,最终演化为基督教的内在肌理.从中西文化对勘视域下将儒家的群体主义与基督教的个体主义进行比较,主要体现在世俗人伦与神圣信仰、家族本位与淡化家庭、社会的隐没与社会的凸显、义务为重与权利为本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玉明 《江汉论坛》2005,1(1):133-135
关于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已有不少探讨和研究.但是,关于其内涵的把握仍然存在诸多歧义,甚至不全面或不得要领.这一意识不仅包含着鲁迅对于自我及其人生过程的估价,而且体现着鲁迅强烈的现实性态度和深厚的历史意识;不仅可以见出鲁迅的战斗精神,更可以发现鲁迅的自剖自省意识.它是我们认识鲁迅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鲁迅的精神世界进行存在主义观照的学术理路日益为众多学者所奉行.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理论视野的诸多有效性,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当我们以存在主义去洞开鲁迅精神世界之一角的时候,是否又遮蔽了鲁迅本身所固有的许多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可以肯定的是,鲁迅思想中的确有着相当多的存在主义质素,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提示我们不能由此断言鲁迅是一个存在主义者,鲁迅对存在的体验和思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者要想走近真正的鲁迅,首先得把所有的"前判断""悬置"起来,从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鲁迅出发得出一切有关鲁迅精神世界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鉴于鲁迅的特殊身份,对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品格的反思与检审,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鲁迅这个巨大存在.本文试图以一个新的角度反思鲁迅精神世界某些精神质素的欠缺,并希望能初步阐明这些欠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和内在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在中国作家的自觉接受下发生的.其目的是借用其宗教信仰、人格道德、博爱精神来启蒙人心.相反,基督教的宗教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已十分淡漠.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多局限于"索隐法"等研究模式,不能够准确、深入地估量基督教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所谓内在层面的研究,指的是分析作家如何从内在的价值立场上吸收、化用基督教精神;外在层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作家在修辞策略等外在的层面对基督教文化资源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