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大众化是哲学和大众的共同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原点与理论内涵上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内在本质和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本身蕴含了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种崭新视角和重要途径。从概念、范畴、意识到生活、实践的"哲学问题域"的转变,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转变,从纯粹学术话语到通俗化、诗化语言的"话语体系"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当从人民大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营养,通过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需要与诉求、营建尊崇与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话语体系,实现哲学与大众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女权主义对法律的解析经历了从性别化工具到性别化实践的过程。自由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虽然通常被视为两个截然对立的学派,但它们都将法律看作压迫或解放女性的工具。两者的工具主义的、两分式的分析方法遭到许多质疑,结果平等女权主义、综合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权主义者等后来的女权主义流派更倾向于将法律看作性别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景观形成某种主题的过程,可称为景观文化过程,观看与书写活动是其中重要环节。兰州作为黄河与城市共生的代表,其黄河景观具有承袭自明代边疆要塞的景观实体;清代政治精英通过限定观河视角及题咏文体控制景观的观看与书写活动,使早已深居版图腹心的黄河景观主题长期保持边疆性。晚清民国时期,观看环节中日益多样化的观河视角以及新工具照相机的引入,消弭了兰州黄河景观边疆性的视觉基础;书写环节中“照片+白话”的书写方式挖掘出水车与皮筏,并通过报刊传播成为公众熟知的黄河上游典型景观要素;与近代水土保持事业关系密切的沿河荒山绿化,赋予兰州黄河景观主题以流域性的整体意义。虽然景观实体更新有限,近代兰州黄河景观主题仍实现由“边塞”向“上游”的转移,近代化要素主要在观看与书写环节中起到推动作用。透过景观文化过程各环节,历史景观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得以在微观层面充分而明晰地呈现,或可为景观史研究提供某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女性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她们以其独特行为路径变更自身的行为模式,由此引发各种女性突生现象的热议,其中"剩女"现象就是典型的代表,成为社会学者谈论女性问题的焦点。此文着眼于从女性模式建构到"剩女"现象生成这一特定社会事实,深入挖掘"剩女"现象背后蕴含的模式演绎与行为实践的交互态势,以"剩女"这一特定范例揭示女性模式的逻辑建构对女性实践所具有的特殊功效。  相似文献   

5.
“一+N(名词)”比较容易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凸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凸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凸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大众传播的线性控制模型正在被双向交流的互动话语模型取代,这种媒介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拓展媒介事件理论研究范畴与研究模型。传统媒介事件研究,其基本理论倾向是事件媒介化(mediation),强调媒介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叙事主题一般较为宏大。新媒介环境系统中媒介事件研究基础路径转向事件化(eventization),关注媒介事件对分裂、碎片化社会的整合作用及其意义表达机制成为媒介事件研究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7.
中共在历史的起点树立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但实施了关门主义的政策;中共"二大"提出建设"无产阶级大群众"政党的任务,这是中共在把列宁建党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中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共"三大"对建设无产阶级群众政党目标的自我否定,使党的自身建设在实践中遭遇挫折;1924年5月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和中共"四大"对建设无产阶级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回归,重新开启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探索;1925年10月后从"群众化"到"布尔什维克化"党建目标的树立,达到了这一阶段党建目标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C位一词最初出现于2010年,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成为使用群体较为广泛、常见的一个词。从产生至今,其经历了从电竞行业用语到舞台娱乐行业用语,再到日常语言的过程,成为具有三个义位的多义词,其演变是人类认知机制中隐喻机制和联想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C位的演变路径和演变机制,能为探究现代汉语新词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供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全面回顾“四种理论”和“去西方化理论”发展过程的历史、社会语境,并充分运用跨学科视角探究其中的关键概念的语义、语用,可将传媒体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相关理论的延宕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种理论”,尤其是“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拯救”和巩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广义的“自由主义”不是一个单纯的、静止的,而是内涵复杂的、历史的概念;《传媒的四种理论》是一部学术“发电机”,极大地启发了后来者的研究;要谨慎使用学术话语权,尊奉学术规范,做负责任的学术传播者。  相似文献   

10.
“项目进村”是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也是重塑国家资源分配体制的重要渠道。现行资源下乡体制下,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构筑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公共产品分配、管理和输送体系。这在确保国家意图高效率投射乡村的同时,也因过度技术性的流程把控削减了对乡村实际面向的关照,从而出现产品供需脱节、服务目标替代、内生服务能力削弱等“公共服务弱化”的意外后果。对此,厘清涉及“需求识别”“定向配置”“长效管理”等价值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对改善“项目进村”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时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不仅应推动现有服务资源供给评价方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的改良,也应促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和内生机制的革新,实现“过程精细”和“结果精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思考ChatGPT的“人化”程度首先触及的是人类的“遗忘”特质,即数字生命的纯粹记忆特质,它使得其信息只能被删除且难以被自动遗忘,这构成了它们的首要局限性。此外,在情感“之外”及情感“之前”的感受能力构成了数字生命难以彻底人化的第二个基础要素。然而,在思考ChatGPT的基本局限性的同时,以数字生命作为真正的他者,我们同时可以反观自身的当下局限性。在全球景观资本的长期以及全域性的作用下,人不仅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同时只剩下了僵硬的认知与情感连线,这不仅造成了人的机器化,同时令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直觉的产生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3.
“最佳实践项目名录”因其重视教育传承和复兴文化价值的特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我国需适应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根据“最佳实践项目名录”的评审实质标准、设立目的价值以及他国成功入选“最佳实践项目名录”的经验,按照弘扬复兴、教育传承、打破地域界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实践的模式完善法律制度,实现成功入选“最佳实践项目名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扶贫与乡村治理获得了一定的关注。本文立足于重庆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X、K两个项目点,从微观层面出发,以社会工作者与村民、基层干部的互动为切入点,关注“实践智慧”对进村和在地化过程中的实践形态进行研究,以此来回应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在地化)问题。研究发现,本土与专业之间双向建构的形态表现为:专业社会工作进入本土,被建构成蕴含本土意味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部分专业理念、技术和方法的渗透,同时嵌入到行政体系中,产生对本土的形塑和建构。实践经验表明,双向建构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扎根与专业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美籍学者黄宗智先生通过对华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过密化理论",进而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存在的"规范认识危机"和一系列悖论现象,对传统解释范式发起挑战,引起国内学者的热切关注和争论.本文力图回顾十年前的这场讨论,勾勒出国内学术界的主要见解及争议,并阐述黄宗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中美中国史领域的这次对话使国内史学界得以将讨论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方法启示转化为我们自身创新的内在资源,并进一步发掘出其对新社会史研究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表没有通常所说的之义的自由短语无所谓起源于语素无所谓的临时组合。随着句法组合的变化,主观性的增强,逐渐词汇化成表不在意、不在乎、没有关系之义的词。但由于汉语否定词系统的整体替换,加之肯定否定对举句法格式的推动作用,无所谓又经历了反词汇化的过程,变成了短语没所谓。词汇化和反词汇化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又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真实的集体”思想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其核心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国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稍度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提供了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是要创造一种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国在追求“真实的集体”道路上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安全生存与富裕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进步作为政党的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种追求在改革开放40年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共同富裕到十八大制定精准扶贫,再到十九大绘制乡村发展战略蓝图,深刻地体现了为人民谋福利思想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坚守,同时也充分地展现了党的领导集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思与行的一致和不忘初心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20.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