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冕 《南方论刊》2022,(12):14-1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具体现实,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仍面临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失衡;城乡精神生活供给和精神需求仍存在差距等问题。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具有的极为深刻的时代意蕴,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使国家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日益成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继续扎实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打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基;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精神生活内容的丰富与质量的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的思想行为共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建设,促进精神生活交流交融;基于数字化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要;激发同心同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增强全民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精神共同富裕”这一命题,精神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与人民群众一道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生活也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富裕是全面的,不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更是精神生活的富裕。思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其提出的“必然性”,领悟内容构成的“实然性”,通过“应然性”找到一条通往现实的实践路径。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三重维度,追本溯源、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化产业精神产品的生产提“质”增“效”;以人民为中心,协调推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共同建设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精神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相对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难度更大、挑战更多、过程更持久。“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社会主义本质、新发展阶段目标和新时代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及其实践推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5.
梁晨晨 《南方论刊》2022,(11):32-33+10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既是自古以来人民的理想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指向,共同富裕蕴含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内在要求。从管理学角度探讨共同富裕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人的管理角度出发。从政府管理来看,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企业管理来看,应推动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弘扬企业家精神;从人的管理来看,应倡导人人参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重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要政治判断。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本质等思想观点成为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学理支撑。从百年党史看,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美好生活创建等三个维度可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方略。这三个维度各自发力、协同弥合,有助于渐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是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从整体性和纵深性来看,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在深入研判并把握其历史方位、学理依据、问题挑战的同时,进一步聚焦和深化其基本前提、深层要素、硬核力量、基础支撑,进而明晰其内容要素及内在有机联系。要深刻把握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人民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实践路向上,要做好规划统筹,优化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整体布局;促进精神转化,厚植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根基;强化制度保障,健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体制机制,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扎实迈进。  相似文献   

8.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激发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指引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构筑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其基本方向包括:以"四个自信"为精神支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捍卫民族精神的独立性过程中展开伟大斗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导向,紧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9.
万光侠 《东岳论丛》2022,(11):26-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人民性是新时代一个重要命题,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意蕴。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与人民的本质关联,聚焦人民精神需要、人民主体性、人民文化权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民实践方法论原则等方面,深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人民性的价值原点、价值动力、价值目标、价值评判与价值实现,以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价值引领、激励规范、凝聚共识、协同整合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一个经济学概念来看待,而应从广义层面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各方面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揭示和解决当代社会发展的经济表层问题以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意蕴,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理论意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两个结合”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神谱系对人民大众进行教育引领,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对人民大众进行精神培植,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大众进行精神涵养。  相似文献   

11.
陈思宇  胡承槐 《东岳论丛》2024,(3):14-23+191
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不仅要达至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精神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产生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概念的联想与外推,构建精神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需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论上的可能领域,厘清迈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与路径,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证明和理论导引。这一论题涉及知识共富、情感共富、德性共富和格局共富等多个层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需要遵循精神活动的运行机制与特殊规律,探索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充实、生态优美。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耦合共进关系。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契合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是我们党协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的追求,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思路、精神文化架构、优良生态条件和行稳致远之基。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引,在党的领导、发展方式、文化引领等方面继续探索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协同路径,厚植共同富裕更加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通过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成新时代的中心议题。共同富裕社会既要强调物质生活的丰富,又要突出精神生活的富有,是全体人民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高度统一性充分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新时代共同富裕观,以社会发展带动人的多样化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阐释,指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成果,着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阶段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特色.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都含有一个"共"字,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目标指引和路径依赖的关系: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为共享发展提供目标指引;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共享发展.实现共富和共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必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有"富裕"而没有"共同",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共富之路,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勤劳才能全民致富.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注重共享能力的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富的全新社会治理格局,以共享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性”的价值指引与逻辑规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因而迫切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从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来看,文化理性共识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然条件,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旨趣,文化信仰共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动力保障。文化自信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前进力量,它引导着人们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共享的内在逻辑本质,通过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阐释,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共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越来越丰富,多种文化娱乐形式应运而生。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方兴未艾,文化市场日趋繁荣,这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作为引领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当中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以新发展阶段为背景,使共同富裕内涵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新时代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本文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系统梳理这一重要论述,对共同富裕蕴含的深厚理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区别于以往统治阶级文艺的少数精英立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然而,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人民性文艺?列宁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致力于使人民摆脱“文化贫困”,培育人民性文艺的社会精神土壤;明确了人民性文艺的内在要求,坚持文艺创新来源于人民、文艺发展依靠人民、文艺成果服务于人民;强调文艺的“党性原则”,反对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坚持人民性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列宁的探索为我们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启示:一是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为国家和民族立魂;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9.
张莉 《中文信息》2022,(3):293-29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物质水平日益提高,基层群众不再是物质上的谋生,转而开始注意自身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而在当前社会下具有的各式各样的基层群众活动则是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实,为引导人民群众发展自身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科学合理地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科学社...  相似文献   

20.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现象。随着四个文明建设在茂名市的发展,广场文化成为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广场群众文化的范畴、形式、功能进行了探讨,结合我市广场文化的现状,探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策略,旨在引导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