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杭生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261-269
本文通过对中国理论社会学发展的反思,特别是对狭隘实证性社会学的检讨,提出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以保持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平衡,强调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呼唤社会学理论的创新,指出必须抓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机遇,在一个重要方面实现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考察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人民的生活状态应当是什么样的、全体社会成员是如何组织起来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和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等六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这两个时代命题。可以说,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建设清晰的逻辑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逻辑主线。这个逻辑主线的确立,为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的类型学概念,社区治理既是“创新社会管理”宏观政策的基层具体实践,也是“微型社会学”的前沿论题.本文将理论建构的层次定位在中观层面,初次展示了围绕“社区治理绩效”的中层理论生成路径;同时利用“关系社会学”中“关系的”本体论,在中层理论的可控范围内尝试构建一个“风险权责共担三角机制”,旨在预见和规避制度转轨中的新风险、使现代化基层治理制度创建的过程更具“风险预测性”和“风险代偿性”.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但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困境,如社区人口结构异质性导致居民诉求复杂化,社区权力结构失衡加剧小区管理困难,社区组织关系结构难以协调造成协同治理能力薄弱等。这些结构性困境使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弥补基层社会治理短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社区治理体系结构方面不断探索符合新型城镇化社区特点与规律的社区治理之路。上海市金山区在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为破解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不断朝着包容性发展的轨道上迈进,就必须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民生幸福,城乡一体化与流动人口,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社会风险的分配和合理承担,基层社区建设和制度,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等社会重点关切的问题。中国社会在实现包容性发展,在充分发挥社会学功能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实践和体制上的制约因素。包容性思维和探索包容性发展之势,为社会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非常广泛的学术背景,成为社会学更加深化认识社会运行,获得自身发展、提升自身功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效能,不仅是改善民生的基础环节,而且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步骤。社区治理是治理理念在"社区"层面的实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格局,其实践亦成为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前沿领域。面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与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之间存在的"堕距",福州市鼓楼区着力推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创新"135"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突破口,探索其做法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基层治理经历了起步探索、社区建设和现代化治理三个阶段的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平衡机制作出了重大调整。社会组织化方式从"单位-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变,社会组织得到长足的发展,基层党组织也呈现出再组织化的趋势;治理模式从总体性治理向一定程度上的权宜性治理转变;治理结构从一元治理结构向多元治理结构转变;治理方式从单向管制变为协同治理。尽管城市基层治理的改革取得了众多突破,新时代的治理现代化之路仍任重而道远,今后在建立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整合机制、强化党建引领,以及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8.
经过历时“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探索,在学界的期待中,郑杭生和杨敏教授合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社会互构论》)已于2010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互构论》作为一份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她的出版对于社会学处理自身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命题,对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推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拟对《社会互构论》一书的创作背景、理论新意、学术坐标做若干学术评论。  相似文献   

9.
市域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社会学的视角,科学认识"市域社会治理"的理论蕴含,是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指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社会治理主体(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在形成合作性关系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社会控制手段(党建、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规民约)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市域社会问题,以达到促进市域社会和谐稳定目的的一种枢纽性基层社会治理。这种认识,既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正确把握市域社会治理与城市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又有助于我们科学确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范逢春 《兰州学刊》2014,(11):164-17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深入改革的本质要求,"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中国经济社会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的终极性价值何在?工具性价值怎样实现?如何洞穿为治理而治理的表象、关照社区治理深层次矛盾、进而创新治理之道?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追求的"社会正义、团结、平等及人的尊严等"基本价值观,我们试图延伸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包容、社会凝聚与社会赋权的触角,经由"大民生"系统、"大合作"平台、"大团结"文化、"大循环"轨道的循环,从社会质量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耦合与政策创新中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居住形态集中化、社区结构异质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表现出利益诉求增多、民生诉求凸显、民主诉求增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成都以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构建促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以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水平提升;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为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3.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争取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学给予了三大主题引领:一是自强,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促使中国社会学从逆境求生中寻求学术自强;二是自觉,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促生中国社会学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走向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三是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社会学也迎来在古今贯通和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学科自信。中国社会学以往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学科历程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欲要崛起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社会学必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所引领的主题,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出的时代之问,在总结丰富的民族复兴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观照当代科技的社会研究理论的新发展,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特别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创新构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机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建立在社会关系分析基础上,在理解科技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比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更具有针对性。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从历史与地域等大尺度背景中统摄马克思科技思想研究,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学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术影响力,对阐释不同制度下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深化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8,(6):234-2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然而在"政府主导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环境纠纷、劳资纠纷、社区纠纷等各种社会冲突不断涌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风险。社会组织通过整合、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能弥补城镇化进程中预期与现状的差异,防止社会失范行为和社会冲突的发生。我国传统的"行政控制"管理模式,在设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时,往往过于强调二者的对立面,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采用"嵌入型监管"方式对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组织外化为某种合作性关系,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提升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创新也在基层。改革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碎片化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整体上进行推进。形成党领导下多方参与、互动协作、共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实现民心在基层凝聚,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切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从"理念"到"实践"的转换。这对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访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并结合罗教授本人主导的社区营造实践加以阐释和说明。罗教授认为工业时代的管理手段解决不了现代的复杂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创新需引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治理,寻求自上而下的层级治理、市场与自组织治理的平衡。四川省茂县杨柳村正是践行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的社区营造实例,致力于探索一条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国科学社会学在短短近 2 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理论体系建设 ,还是具体的学科范式初建等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传统。而且中国科学社会学还不断吸纳国际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密切关注国际科学社会学的最新动态 ,并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渗透下 ,成功地完成了从纯粹的“狭义科学社会学”向相对宽泛的“广义科学社会学”的转向。中国科学社会学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现实推动 ,同时 ,它在推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在学科范式建设上还不够规范 ,在理论建设方面也显稚嫩 ,在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的实践需求方面略显滞后 ,它的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学者,著书立说、创立理论并形成学派,是终其一生的追求;作为一个中国的社会学家,在本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当代的社会现实,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是其梦寐以求的抱负.郑杭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和学者良知的社会学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评述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何得桂  赵倩林 《学术界》2023,(2):103-113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既有研究主要探讨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的秩序与活力的关注还不够。基于案例实践研究发现,与单向度治理、双向互动相比,多维互动治理注重善治导向,积极统合资源维度、治理维度和改革维度,呈现出新的治理范式。它以集成式治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协同化治理有效破除基层社会的条块梗阻,以参与式治理充分激发主体活力和动力,从而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简约高效治理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多维互动治理注重变化社会中的治理资源链接、治理结构优化和主体力量调配,突出以线上线下交互联动,折射出新的治理场域中相关要素的多样化组合与积极互动行为,进而为如何以治理创新推动基层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