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话语的理解方面,语境识别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语境框架中的逻辑层、心理层和背景层三个平面来探讨话语的语境意义及其动态特征。通过语境化参照框架的建立,以促进学习者话语理解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3.
吴越 《兰州学刊》2003,(5):167-168
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语境观的概念 ,本文拟从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出发探讨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证明责任双重含义说的出现带来了证明责任理论的世界性革命,我国20世纪80年代复兴的证明责任理论研究也是从它开始的.然而至少在中国语境中,双重含义说的概念框架无法完成区分和界定证明责任的任务,它无法保证理论上的确定和明晰、无法实现司法过程的有效理解与沟通,也无法完成科学和规范立法的任务.应将结果证明责任与行为证明责任在术语上明确区分为"证明责任"和"提供证据责任",并从学术领域开始逐步放弃常引人误解的"举证责任"术语,从而固定双重含义说的革命成果.  相似文献   

5.
法律实践即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规范性活动,在内容上可分为法律的思想实践、法律的规范实践和法律的应用实践三种类型。作为法律实践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法律实践理性、法律实践智慧和法律实践观念的中介、载体和桥梁作用应用于法律实践之中,而人类理想法律生活的观念构思乃是法律实践思维和法律实践思维方式的内在使命。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北京共识》以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但是,对于中国模式概念的认识,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因此,厘清中国模式的概念,避免在这一基本问题上的纠结,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从中国模式的概念分析入手,以界定其基本内涵。一、模式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制约着对语言的理解。本文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之间的关系及其制约作用,指出动态性和可选择性是认知语境最基本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境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人脑的认知结构体,话语理解的过程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之间实现的最佳关联,由于话语认知语境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交际双方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语篇等各种手段刻意显化符合认知语境的语义信息。本文拟从语境的认知研究出发,探讨认知语境和话语理解的关系及认知语境下几个不同层面的话语理解。  相似文献   

9.
侯旭 《南京社会科学》2012,(11):53-56,62
作为话语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话语学的发展需要构建自身的范畴体系以提升其理论水平。交往语境范畴的确立体现了话语学语境论思想,它从人的交往实质出发,既强调话语实践中说话者与说话对象之间形成的双声语境,也强调双主体的共生性,是对两个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交往的关系的确认,是对双主体共同构建的体现主体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同一、协调的共同体的确认。  相似文献   

10.
考察近代话语变迁,学者的目光往往重在精英人物,以精英的思想替代大众的话语,使本来就缺少话语权力和能力的大众被排挤出视野之外。其实民间社会中下层士子的存在,使民间和精英有互相沟通的可能。王轩一生,除八年任京官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度过。就现存遗著而言,大部分是为民间所作的行状、墓志铭。分析话语表述,尽力重构当时的民间社会,可以真正理解中国的社会底层在近代化话语权势下所表现出的不屑、熟视无睹或者是反抗直至被迫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语境、社会结构语境、比较语境,列宁斯大林在阶级区分语境、阶级斗争语境,毛泽东在文化语境、阶级斗争扩大化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不同阐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和语义.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现象的兴起及其研究的勃兴,是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近30年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新时期文坛的不少争论与热点,都与这一文化现象有关。本文从清理大众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分析“大众文化”这一词语所对应的多重现实入手,指出对“大众文化”定义的困难更多地根源于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宽容的学理态度的缺乏。作者基此结合大众文化事象的描述,探讨了大众文化的诸种文化逻辑与价值阙失:民间立场与世俗欲望、复制特性与消费导向、狂欢本质及多元化倾向。最后指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应寻找一种人文价值的、历史的、美学的综合批评尺度。  相似文献   

13.
“五代文学”“十国文学”概念的形成受“正统观”影响,对之应进行必要的概念史研究。“正统观”是一种具有极大争议性的国家观、民族观,其中有可以丰富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的精神和内容,自不必完全否定。但论正统是否存在,应以道统的存续为根本,以文化的质态为基础,同时既要看到阶段性分裂割据,更要看到发展后的接续整合。故宋初正统“三绝三续”说应该得到重新审视,注意分裂时期政治文化的过渡性质和战争形式的文化碰撞意义;中华文化版图的长期一体存在应该得到认知,注意文学史的客观性与完整性;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分应当成为学术自觉,注意文学史发展的内生性与相沿规律。如此才能客观看待和深入研究“五代文学”和“十国文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获得现代性。实事求是是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根本方法。在中国现代语境中,实事求是指的是追求现代性必须从中国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出发;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必须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模式必须经得起中国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从本质上而言是活动的世界;在活动中蕴含着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生成性思维;依据活动对象的不同,生活世界可以划分为劳动、交往和精神三种形式;依据活动的性质不同,生活世界由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个领域组成.  相似文献   

17.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也正在冲破国家的文化壁垒。全球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有助于一种开放的文化观的形成,促进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传播。同时强势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分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音乐史上,“经典音乐”概念虽很难界定,但不影响新中国音乐史上经典音乐的产生。新中国音乐史发展的三个高潮期所产生的经典音乐都具有以“人”为中心,具有“人民性”,既指向新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史,又指向关于民族国家的话语建构。新时代音乐需要在“人民音乐”的视域中进一步凸显人性、党性、诗性,惟其如此才能完成新时代中国音乐的经典建构,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宋雪 《学术月刊》2020,(3):121-131
戊戌变法在效仿日俄变政的同时,也引进大量新名词、新思想。接续"旧邦新命"的价值传统,吸收明治维新的思想资源,兼及作为"reform"的中译名,晚清的"维新"概念集中了多重意涵。依据近代报章的阐述、域外学说的引入、辞书条目的变化等材料,借助概念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剖析"维新"作为"新名词"与"关键词"的意义,考察知识的流转互动和语词背后的思想变迁,有助于探求近代知识空间的形塑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