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超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隐性逻辑和内在旨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继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哲学层面批判了意识形态的唯心特性,以唯物史观的确立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在政治社会学层面,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分析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超越的思想。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从生产方式演进和主体依赖关系发展两个层面论证意识形态被超越的历史必然性,标志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超越思想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蕴涵了多层面的内容和多向度的意义,当人们集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霸权性之显性内容和现实意义之时,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另一重要维度,即意识形态的历史传承之隐性内容与其理想信仰之超越意义。从现实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处在被压抑的潜伏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有着被消解的危险。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既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社会历史传承的思想体系,又认为是具有阶级意识的信仰体系。由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时代建构,强调其中的历史传承与理想信仰,成了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1968年"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他深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文化的等多种类型。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马蕾 《学术论坛》2023,(6):116-1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实践向度,这导致了他们非但无法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资本所造就的“抽象”社会人格。唯有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高度,我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根植于社会总体结构并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化,他试图把意识形态从意识哲学的论域中解放出来,使得意识形态独立于社会统一体,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他把马克思语境中作为政治口号的"意识形态"提升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物质存在,意识形态从观念批判走向政治行动,意识形态被看作国家机器的实践效应,再生产出政治权力批判话语。但是,阿尔都塞并没有把意识形态泛化为包括拜物教理论在内的一切批判话语,而是同国家统治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意识形态统治的阶级性。他不仅仅反对自卢卡奇以来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更拒绝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同时与朗西埃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终结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文化批判思路,重新改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但他没有解决意识形态唯物化所暴露出来的政治实践与哲学理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城市治理:空间、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尚建 《学术界》2012,(4):42-48,283,284
在世界范围,城市的扩张、更新与改造带来了空间的再生产。城市治理本身就建立在空间的再生产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批判了资本与权力对于城市居民既有权利的剥夺,也批判了城市对于农村的掠夺,再一次从现代性的层面批判了资本主导下的城市权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政府开始获得了相对农村政府的凌越地位,并主导着城市乃至区域性的治理,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空间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并致力于重建社会空间、完善区域性正义供给、减少社会排斥之重任。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历史的产物。当资产阶级还是一个革命阶级的时候,这个阶级的代言人曾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反对过封建主义。然而,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独立的革命斗争,随着这一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道主义便越来越成为无产阶级的敌人用来反对人民革命和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揭示人道主义的阶级本质,暴露无产阶级敌人利用人道主义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种种手法,曾经是、现在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重要战斗任务。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粗浅心得,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道主义的批判。错误和疏漏之处,祈望指正。  相似文献   

9.
拉克劳历史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批判和超越现存社会秩序的政治主旨。在理性结构上,一方面从历史理论层面以对抗性历史观替代客观主义历史理论,另一方面从辩证法层面以对抗性的错位辩证法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以便重新思考长期纠结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如下问题:要么侧重结构方面,要么侧重主体方面。然而,拉克劳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历史理论,其批判客观性维度由于脱离现实的经济和政治过程,最终蜕变为无尽的反对词语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致力于论述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的批判以及他的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阿尔都塞把历史规定为一个“无主体的结构和过程” ,并由此把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观点指认为一种具有经验主义特性的“意识形态” ,而马克思主义是与之根本对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论价值哲学视域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从现代价值哲学的视域看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像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价值哲学将人的价值和自由的探讨集中于个体的心理和精神层面 ,也不像马克思的价值哲学集中于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 ,而是将价值批判的主题转向了意识形态批判 ,特别是转向揭示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他们的上述批判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之一。基于实践理性,可以从时间、空间、立场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包括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其批判能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体现出来;其建设能力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上,包括统领力建设、影响力建设以及包容力和凝聚力建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的探究,有助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姜华 《北方论丛》2010,(1):129-132
意识形态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主题,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关注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围绕对文化的关注,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对文化的关注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其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争夺文化领导权,到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批判为中心建立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再到阿尔都塞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分析的理论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对被歪曲的现实世界的歪曲的意识,由此意识形态批判必须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即理论实践与革命实践向度,二者之间有一种辩证展开的关系。马克思从诉诸理论批判到诉诸革命实践,其间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思索与理论深入的结果。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内在、超越、实践的辩证法,这就使意识形态批判展现为一种批判、革命的实践辩证结构,正如萨特所说,"辩证法只不过是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体现在对不公正的批判中,对不公正的批判就是马克思的公正观.青年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对不公正现象进行了人本主义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不公正是不人性的、不道德的.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不公正问题的研究内容也不断展开,通过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揭示了不公正产生的前提、基础、根源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狡猾性.通过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不公正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公正必然会不断固化并且通过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断再生产出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公正也必然会被历史发展所超越.  相似文献   

18.
何建津 《兰州学刊》2005,1(5):55-57,18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所在.该著作在哲学前提上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同时也给了费尔巴哈过高的评价;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前提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拯救了出来.马克思正是在继承、批判中超越了他的两位哲学前辈,提出了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一直是都市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的核心问题。列斐伏尔以城市革命与城市权利的思想从总体性上排斥了阶级斗争,爱德华·索亚从后现代激进地理学视角出发,认为城市空间斗争能够包容阶级斗争,前者必须是后者的核心形式。两人的思想构成了都市马克思主义对城市空间进行人道主义批判的主要线索。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具有城市乌托邦的色彩,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性的实质并非阶级性,两人均抛开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提倡的阶级斗争并不过时,当然面对资本主义灵活积累以及剥削场域的新变化,我们应该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眼光来理解晚期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实践活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派性,彻底的实践和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