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贵族"沙龙"文化对近代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贵族"沙龙"文化使得资产阶级贵族化;使得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使得法国科技教育制度僵化,缺乏大量的科技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2.
3.
日本汉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江云渭树"这个诗语.这个诗语在南北朝时期(1334~1393)的五山文学中就已经非常流行."江云渭树"出自于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原本表达的是杜甫(712~700)对李白(701~762)的思念,后来成为一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的成语.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这样.拙文意在通过对日本南北朝时期的五山文学中的代表诗人义堂周信(1325~1388)诗文中的"江云渭树"的分析,了解日本五山文学杜甫受容的一个侧面,即杜甫重朋友之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杂性、现实性、紧迫性着眼,择要论述这一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阶段、各层面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指出:无论是从政治一经济层面看,还是从伦理一美学层面看,"进城"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为中国式市民社会的形成,为新的社会道德、信仰、伦理、美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看”的技术生态位不仅指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更意味着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所起的作用。人是“看”的主体,“看”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看”的技术则是强化这一方式的重要工具,二者的相互关系定义了“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关系、联系是“看”的基本属性,生态系统是“看”的场所,生态整体性是“看”的技术生态位之基础。正是这种整体性定义了“看”的技术生态位在空间上所占有的具体位置,同时也将其在时间上统一起来。这种时间上的统一表现为一种过程性,即“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的展现形式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看”的技术生态位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演化所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看”与“看”的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为牢固与紧密,甚至可以说,今天社会生态系统中“看”的技术生态位就是通过“看”与“看”的技术紧密依存共同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7.
"在"与"在者"的划界,规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分野.科学以因果诠释的方式把握"在者",而哲学则以领悟的方式把握"在"本身.人作为"此在",是唯一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的"在者".对"在者"之"在"的召唤,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对"什么是存在"的追问,隐含着沦为知识论的危险.通往哲学之路的首要前提,就在于澄清哲学提问方式的遮蔽之处.  相似文献   

8.
《马桥词典》用词典的形式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用生动、鲜活的方言口语营造出一个遗世独立、魅力十足的“马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乡村特有的生活规范和法则;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朴素的乡土人情和神秘、奇特的民俗民风;有民间社会固有的保守、愚昧、落后、贫穷和等级观念;也有顽固的传统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还有他们独立自信的民间精神。这个具有原生态色彩的“马桥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乡土中国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马桥”,看到了世界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都在自己身边砌了一堵道德围墙,只遵守墙内家庭的、朋友的、单位的、熟人的道德规范,而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表现的冷漠无情,对那些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视若无睹.分析道德"围墙"现象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减少此类现象提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11.
此研究通过对经历从"浙江村时代"到"后浙江村时代"转变的三户北京浙江籍小商户的半结构式访谈,运用生命历程和日路径的方法分析该变迁给他们造成的经商、居住、家庭成员发展等的影响;研究他们融入北京社会的程度和共同现象,得出他们与北京本土社会群体"非整合"现象依然显著的结论,并揭示原因,从而从政府行为的角度提出由"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制约""个人能动性"三个影响因素所启发的促进社会融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14.
以生态文明为底蕴的"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应对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当前和长远、个体与集体之间独特的利益博弈关系和矛盾解决方式.应该从观念、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异质文化间文学镜像角度来思考竹枝词的近代转型,就会发现清末民初竹枝词中出现了"假洋鬼子".它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西俗东移和西学东渐的产物,集中地反映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中社会群体认同的主体性.竹枝词中的"假洋鬼子"主要包括有"冶游弟子""留学生""洋奴""西崽"等四种类型,在竹枝词中经由书写者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审美认同等多重视角中建构出文学文本意义上的异化镜像,此类形象为知识阶层对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选择等社会转型心理诉求提供了路径.在维新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可窥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民族自觉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是中国"他者化"的文化隐喻,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罪-救赎"文化观念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以一种完备的文化母题呈现,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它却与本土文化环境、当时社会思潮等相拒斥,从而呈现出两中不同的表症方式:即被动的接受与有意的迎合.这通过对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雷雨>和<骆驼祥子>的分析即可窥见,对其论述也是对中国文学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所寄予了一定昭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遴、沈复、顾震涛,通过他们撰写的<历年记>、<浮生六记>和<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信息,归纳出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