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视角和“资源-文化-产业”的研究线索,以哈尔滨冰雪产业为例,分析冰雪作为资源、文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功能”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方式,呈现出从冰雪“冷资源”到经济“热产业”这一动态过程。自然状态下的冰雪是寒冷地区的居民取用最便利的资源,在早期冰雪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冰雪文化得以产生;冰雪文化遗产属于结构性遗产,具有配置资源的“结构-功能”;冰雪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不仅能够促进冰雪产业的转型,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哈尔滨当地形成以冰雪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内源性竞争优势,既有利于冰雪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利于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庙会这一民俗活动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具象形态与实际载体,在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其结构与功能发生了转变,由民俗表象转向文化资本。蒙陕边界村落的庙会在并存与联结的现代转型模式中激发出了庙会文化的现代活力,形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本价值。在本体层面,庙会作为文化资源和资本,以其产品资源形态使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在结构层面,庙会民俗以其古镇场域空间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在自生层面,庙会作为结构遗产,以其自生结构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形成了边界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本优势。  相似文献   

3.
4.
5.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走出"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或二元选择的困境。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并非只出现对立或趋同两种形态,还会出现并存、联结等连续形态或中间形态,至少会出现对立、趋同、并存、联结四种不同形态。因此,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和现代"二分法",而应该运用"四分法"。我们不仅要把文化遗产放在校园、博物馆、传承人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馆等场所看其留存和继承,更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场境(如国家、地区、城市、小镇、乡村等)看其传承和发展。我们既要看到现代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的冲击,也要看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遗产的并存;既要看到文化遗产被动受所处经济社会场境影响的特点,也要看到文化遗产具有的能动性,其可以自主生成各种企业、组织、产业甚至产业集群等。  相似文献   

6.
“产业趋同-产业协同-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禀赋结构所形成的产业趋同现状,制造业内部结构相似但也存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产业趋同现状下的产业协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动态要素禀赋优势在长三角地区进行跨地区产业协同的“新型综合雁阵”;利用27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高级化与同构化存在“倒U形”结构;在要素禀赋约束下,过度的制造业高级化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同构化以及带来的产业协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同构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受制于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东周子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大传统中,说到人性问题,我们想到的往往总是儒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加以调整了。且不说在佛学世界中有一个复杂的"佛性论"①,就是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世界中,"人性"(可称为"德性"、"道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视域,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形态跟儒学、佛学有所不同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者们注意的原因,其中围绕庄子的人性论以及特征、围绕唐代以来道教的"心性论"而展开的讨论相对多一些②。在这里,我关心的是早期道家"德性"和"人情"观念的演变和变异,更具体地说,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早期道家思想史中"德"、"自然"、"天"和"人情"等几个概念,看一看这几个观念在同其他观念的紧密关联中,是如何从《老子》开始并向《庄子》和黄老学的不同方向演变的。这样做,当然是首先设定了《老子》(包括简本)是处在这一演变链条的开端,而《庄子》和黄老学都是之后的产物。从《老子》之后,道家思想以放射状分化而形成的多种谱系和儒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东周晚期的思想家没有对道家分化出多少种支流做出概括。受思想内部自我扩展的驱动,加上同其他学派的竞争和社会激烈变化的刺激,《老子》的一些概念在之后变得十分多样和丰富,这在有关人类本性及存在方式的"德"、"自然"和"天"等概念上看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8.
城市里户籍和非户籍"新二元"结构给有限的社会资源、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制度性缺失导致的城市内部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享受不同种类和水平的公共服务。近年来闵行区在破解"新二元"结构方面尝试重要举措,积累了诸多经验。确定"以人为本、以综合管理为核心、以社会融入为目标"为基本原则,注重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从X到Y",既存在着体词性的联合结构,也存在谓词性的偏正结构,两者在语义与句法功能上有着质的不同:意义上,联合结构表示时间、空间、数量、事物的起讫范围;偏正结构表示时段、地段、范畴或系列性的发展演进过程。功能上,谓词性的"从X到Y"可充当谓语,独立成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国际“新自由”中关于美国“引导世界”、划分“文明国家”和“独裁政权” ,认为国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等观点 ,在 2 0世纪后期最终发展成为“民主和平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围绕翻译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的活动这一问题,近代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翻译的“科学论”从晚清意译达旨的翻译风气中悄然萌芽,翻译的“艺术论”在进一步对翻译策略和美学艺术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两者共同构建了近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科学论”与“艺术论”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现当代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推动了白话语言规范的变格,我国的翻译研究开始显现出体系化的趋势并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模因论和框架理论,分析了英语"-gate"词汇向汉语传播的模因动因,同时对汉语"门"词汇意义泛化的认知理据作以解读。研究发现,英语"-gate"词汇跨文化传播过程就是"门"模因形成的过程,而汉语"门"词汇意义虽发生严重泛化,但泛化轨迹仍旧发生在"门"框架内部,是其核心概念向边缘概念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16.
法国新小说理论强调一种特殊的形式主义,其反对文本外部的阐释,拒绝完整故事与人物形象,主张回归作品本身,诉诸读者直观感性体验的审美效果,这是对欧洲传统小说叙事的颠覆与消解。以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比照反观新小说理论中所彰显的独特形式主义及其现实诉求,不仅可以重新加深我们对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的美学意蕴的体认,还可以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情境下辩证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桥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译者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正确认识。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勒费弗尔的改写理论,在文化转向潮流的推动下,翻译理论家们终于跳出语言内部因素的樊篱,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语言外部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勒费弗尔的改写理论重点考察的是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而如何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两步走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我国积极引领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时期。立足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经济结构转型与"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第一,阐述"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鲜明特征;第二,提出推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各地经济;第三,指出"因势利导"和"倒弹琵琶"是推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第四,探索如何在"十四五"期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本着"知成一体",贡献于各地"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携手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和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特征。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首次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红七条"。"红七条"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师德建设:坚持学术诚信原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二是师风建设:坚持正派的生活作风,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三是师道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11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简称"红十条")。"红十条"是对"红七条"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红七条"到"红十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二是长效监督机制的建设;三是长效惩罚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