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作为主题,从知识学的理论基础方面阐发费希特作为自由体系的真理观。费希特是通过主客体关系,特别是通过绝对主体来探索真理的。他把真理看作一个系统,是理智直观把认识自我和本体自我联系起来,从而克服了康德真理观中的二元论。通过本原行动展现出绝对自我“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绝对自我的运动作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圆圈运动,使之真理成为系统。这种思想对黑格尔真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影响的。费希特和康德一样,认为在认识领域认识到的真理只是相对真理,绝对自我的发展,使绝对真理在实践领域导致“至善”。由此,他继承康德的思想把真理的追求和实现,由认识领域推到道德领域,特别是到价值领域中来。这种思想对当代真理观的研究是颇具意义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虽然恢复了人在其生活世界中的立法者地位,但仍面临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问题。赖因霍尔德有关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应植基于一个最高原理之上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费希特,费希特对康德哲学展开体系化重塑以统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尝试,正是以寻获自身学思体系的最高原理为前提的。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基于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理解,运用反思和抽除的方法对人的意识活动展开先验还原,最终获致了那作为哲学最高原理的“本原行动”——自在之“自我”。自我的自相同一的内在本质赋予其在现实的创设活动中以一种自我眷顾、自我静观的“反思”性状,“反思”构成费希特由“绝对自我”演绎“实践自我”和“理论自我”,并据此构筑整个知识学体系的内在理路。费希特正是借助于“反思”概念阐明了实践自我与理论自我系同一瞬间自我创设活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间存在着一种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知识学语境下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多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世界呼唤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蕴含着对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2021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名为《将价值观与态度嵌入课程:塑造更美好的未来》的报告,坚定了为塑造更美好未来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明确了价值观教育“面向未来变革”与“面向个体发展”的双重意蕴,剖析了将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嵌入课程体系的策略,勾勒了立足学习生态系统深入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多重路径。该报告重塑了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范式,对我国明确价值观教育的未来方向、构筑终身可持续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的价值观教育能力提供了非工具性指导与丰富的案例经验。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形成的普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说执政党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文章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借助于执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执政党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观实践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并分别对此进行了闹要论述。目前在党内进行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价值观的再改造,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学界通常认为,费希特和谢林(在前者的影响下)都是在其哲学的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一种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本文试图表明,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从“经验意识的事实”出发,并没有真正建立绝对自我;反之,谢林的原创性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依据概念分析而确立了自我的绝对者地位,从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费希持与康德的必然联系出发,论述了费希特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与演化。费希特的辩证法思想直接起源于康德的认识论。自我反思的本质是它产生的基础。费希特没有停于康德,从认识论推进到本体论,人类社会的必然矛盾是社会辩证法产生的根由。由于绝对自我本原行动的辩证运动与发展,演进与展现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诸领域的辩证法。费希特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起源于康健的本体论,并由本体论而进认识论。费希特的辩证法是“人”的自我作为纯粹理性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上帝”的自我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二者虽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类不同系统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路径依赖的出发点是强调个性发展和反对价值观灌输,其实践形式是全方位整合价值观教育资源,其自我强化机制是美国国家精神的塑造。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是:一要重视路径依赖的出发点;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三要重视全方位教育资源协同发挥作用;四要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对友善精神的培育。友善精神的培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本要求,是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客观需要,是决定人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价值观教育视域下友善精神培育的途径有:传播正能量,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根本途径在于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从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10.
“均衡教养”原则是德国教育学家布雷钦卡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目前中国进入一个多元价值时代,成为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考究布雷钦卡的“均衡教养”教育原则、挖掘其“中国意义”具有重要价值.“均衡教养”原则着力的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而是在复杂文化社会背景下以价值观塑造为轴心的理想人格教育.所以,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据此,“均衡教养”原则对于改善目前的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乡村教育的积极作为。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乡村教育陷入了“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的三重窘境,严重掣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摆脱窘境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路径,须具备特色化与现代化的样态、开放的姿态、自信的神态。在“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须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的培塑,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二是有益于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促进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三是有助于塑造群体内身份认同,有利于实现群体间和谐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  相似文献   

12.
课程知识价值观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课程知识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规划.课程知识价值观统领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强调科学本位、社会本位、成人本位以及未来本位,忽视人文精神、个体幸福和当下幸福,产生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反思,并在对“全人生幸福”课程知识价值观理论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全人生幸福”课程知识价值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建构,而审美活动恰恰具有建构的功能,能够满足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审美活动是通往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桥梁──审美活动在观念上全面产生主体需要,主体又以自己的需要去接纳价值实体──从而构成价值体系,产生相应的价值意识,最后由价值意识的“自我”提升形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共同体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共同体价值的体现。共同体视野是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诉求。用理性作为重构共同体秩序的支撑点;用“协同思维”重构共同体机制;用生态价值观重建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16.
西方“深绿”思潮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西方“浅绿”思潮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辩护的同时,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做了必要的修正,最终形成以“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红绿”思潮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漠视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和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生态危机,因此应当以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展开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教育。“红绿”思潮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在批判“深绿”和“浅绿”思潮所主张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但他们与“深绿”、“浅绿”思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重建的两种价值观始终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人格的系统塑造和教育之中,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美感、生态责任与良知以及合生态理性的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实践精神等。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塑造,应当明确生态人格的塑造在生态德育系统中的目标定位、注重生态人格形成过程和环境的系统性教育、“平等对话”、“自我内化”、“主动参与”等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8.
网络审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反审美的畸形方式实现自我肯定,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是商业链条与利益驱动的结果。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审丑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功利化、价值取向低俗化和价值行为失范化。从网络审丑走向审美复归,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精神,需要采取多种矫正策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现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正呈现出由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并存发展,由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发展,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发展,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发展的趋势。同时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科学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巩固“两课”主阵地,大力弘扬集体主义主旋律;优化教育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在实践中促进价值观升华;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健全价值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康德自我学说出发,阐述了费希特自我学说中绝对自我“三位一体”思想的形成和演化。费希特通过绝对自我的确立和本原行动的辩证法,把绝对自我本身的发展以纯粹自我──理论自我──实践自我诸形态展现出来。他把康德自我学说的真、善、美的横向联系改变为纵向联系与发展。从而它使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达到了统一,进而把康德的能动的主体性理论推进到辩证发展的方向。费希特这一理论成果影响了后来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