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贵州本土的区域性文化品牌,多彩贵州的品牌核心价值源自丰富多元的贵州文化,凝聚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物产之中,在品牌个性、包容力、扩张力、地域性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地质地貌、自然风光、文化历史、工艺品、美食、土特产以及蓝天净土清新空气等构成多彩贵州品牌核心价值的表象体系.在多彩贵州未来的建构和运营中,只有不断强化这一核心价值,不断做大做强“原生态”,才可能引领多彩贵州品牌走向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意涵和多样化的外在体征,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则促进了中华文化认同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贵州民族刺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彩贵州”的文化底色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能量。基于共同体视阈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和解码民族刺绣的共性文化基因,对于保护中华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以及构建中华文化高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寻“根”的实践活动。文化认同承载的“集体认知”“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源码,文化创造唤醒的“身份识别”“他者承认”“互动共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编码,文化自信强化的“主体叙事”“情感共通”“价值确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义拾取、价值诠释、生成建构等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从文化哲学视界研究和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研究该论题的一个重要思想立足点,也是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的一个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南民族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全校各民族师生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实施文化改革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文化品牌,"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基础和核心是贵州文化。贵州文化的基本元素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典型的红色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多元、和谐、原生态。因此,"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文化之州、歌舞之州、醉美之州、和谐之州,并由此构成了"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呈现出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历史逻辑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建构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再向“自为”状态的历史演变;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论支撑;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其建构的现实路径。从这三重维度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生成脉络,深入挖掘其形成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土壤之中。“和实生物”的大一统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贵和尚中”的交往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互洽、在情感上相通。在具体实践上,要以“和实生物”推动民族政策与法治规范有机统一,以“和衷共济”协调中华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以“和而不同”助推中华各民族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以“贵和尚中”共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愿景,以“天人合一”打造中华各民族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根基和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反映,其本质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是其重要的核心要义。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国际局势风云多变、多元价值交锋博弈,国内各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等。为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共建,夯实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增进政治认同;强化文化情感归属,系牢精神纽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强化命运意识,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3.
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体意识的巩固,不同于原生性的自然的民族意识的建构,需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逻辑,中华民族相通的文化模式为其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基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关系,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通过发掘宣传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弘扬培育中华民族共有民族精神、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心理,构筑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的重要机制。湖北民族地区通过文化遗产“双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带动了各民族共享文化开发红利、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成功之处在于围绕新时代文化使命、借助现代科技和重视成果宣介推动“双创”,提升文化遗产的中华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培养引进“双创”人才,壮大新时代中华文化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队伍;政府重视支持,强化“双创”保障。但也存在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不够充分和科学、利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不足、文化遗产挖掘利用缺乏品牌等问题。为此,应坚持加强思想引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讲好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湖北故事”;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打造文化品牌,丰富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内容;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目前,中原文化依然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用的发挥。如作为区域文化的中原文化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上还有比较大的空间;应抛弃中原文化中守旧的一面,积极发扬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掘和升华中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等。新时代应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通过整合中原文化资源、培育中原文化认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强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长期涵育和中国历史长期形塑的结果,是中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凝成的关系性存在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大一统"为特征的整体、系统和辩证思维,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和文化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相映生辉,互动共生,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或曰文化密码.深入研究和传承弘扬这些优质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词语和概念。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其中,“天下观”“大一统”“和合”思想、“华夷一体”等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站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叙事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资源与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