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俗之城"和"神圣之城"是艾略特对现代文明信仰缺失和对宗教秩序回归的隐喻。艾略特的诗歌借助"世俗之城"上升到"神圣之城"这样的动态表达最终揭示了人类道德文明再生的可能。通过城市启示录使得读者对其诗歌能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3.
4.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人们追求"符号消费",崇拜"符号价值"。"符号"成为人们追求品味、自我满足和社会认同的手段,已被"消费符号"所异化和操纵。"符号异化"的原因在于企业和媒介对"符号"及其意义的宣传,以及个体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符号价值"概念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人们消费无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一过程中,在新的媒介技术影响下提升大城市的“数字沟通力”极具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中连接整合和转换融通两个核心要素对思考“谁来沟通”“沟通什么”和“怎么沟通”等问题具有积极指导意义,也体现出对于媒介技术、社会文化的前瞻思考和现实考量。塑造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形象,需通过创新观念、顶层架构、话语阐述、技术合力等方面的多维、互动、互融的策略尝试来提升天津大城市的“数字沟通力”,扩大现代化大都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布迪厄“符号权利的政治经济学”中所涉及的符号系统、符号暴力、符号权利以及符号资本的进行解读,认为符号权利形成是靠符号暴力来完成的;符号权利的合法化是通过“误识”来完成的;而符号权利是通过与其他资本结合的形式成为符号资本的。 相似文献
7.
"符号"概念是理解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它的来源之一是自然科学中的符号思想.本文以卡西尔对赫兹和迪昂的符号思想的接受为例,对这一来源做了考察.本文认为,卡西尔正是通过对赫兹和迪昂的"符号"概念的改造,使"符号"成为对科学认识和一切意义世界的理解同样有效的本体概念. 相似文献
8.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沈阳之名并非沈州之"沈"和辽阳之"阳"合而成之,而是因城址位于"沈水之阳"而得名;沈阳之名最早见载于文献的时间至晚在蒙古窝濶台五年(1233年),而不是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浑河旧称"沈水","旧"在何时,沈阳之名出现最早时间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米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基于社会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以进化论为依托,提出了一种从社会秩序出发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分析了语言的机制。通过对语言符号的分析,不仅揭示了人类心灵的生成与本性,而且阐释了具有心灵的人类有机体,在社会交流过程的角色扮演中所形成的自我,以及由自我依据语言交流原则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体现了他对改造社会生活的语言交往功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来进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应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来实现。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沈阳经济区”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构建“沈阳经济区”,既是对有关部门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实践考验,又是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4.
“符号形式理论”与公共管理的“符号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形式理论"是20世纪哲学史上的一大重要贡献。其提出者恩斯特·卡西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恩斯特·卡西尔通过其著作《人论》将符号形式理论运用于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诸如神话、艺术、宗教与社会科学等。"符号形式理论"体现了公共管理的人性基础,同时可激发公共管理领域的"符号化"实践——通过将企业管理中的"CIS"系统引入公共管理,可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辨析南京中山大道的名称由来入手,揭示了它在当时发挥的政治符号作用,分析了它所具有的交通枢纽和城市轴线的双重功能,评述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从经营城市、行销城市到“城市文化资本”运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 ,并在这一概念范畴内论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的关系 ,并在经营城市、行销城市理论认识中 ,升华出“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意义和模式。“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核心是城市文化要素的整合与创新 ,在城市文化整合与创新中 ,使城市文化劣势转化成优势 ,使文化优势要素转化成为城市的垄断性文化资源和唯一性文化资源 ,通过“城市文化资本”运作 ,创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自我”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符号互动学派的发展历程中剥离出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对“自我”概念的阐释.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图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故里曲阜一直被视为“圣地”,近代以降亦受到来华西人的极大关注。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越来越多西人来到中国内地传教,开启前往曲阜的“朝圣”之旅。在此过程中,他们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宗教背景去看待和解读所见所闻,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他者视角。尤其围绕祀孔之地孔庙,他们大多记录了对这一中国式“神圣空间”的描述和感悟。行走在“孔子之城”的来华西人,近距离观察曲阜,深层次解析孔庙,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圣地曲阜及孔子的认识。这些旅行纪闻,既引发了西人对孔子的尊崇感,也促使其反思孔子和儒学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为我们多方位认知孔子提供了丰富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