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足音,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奋斗不已的历史使命。回顾历史,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为寻找“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走上救国救民的寻梦之路,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由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人民之梦三部分组成,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实现人民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2.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 ,毛泽东创造性地形成了科学进步革命的“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通过对中华民族民族存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 ,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意识极其丰富的内容 ;毛泽东的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对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与这两个历史任务密切相连,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先后确立了两大发展目标:一个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是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江泽民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阐述“发展是硬道理”时提出来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主题词。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与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致的,它表达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反映了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宏愿,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俞祖华 《东岳论丛》2022,(9):5-18+191
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是贯穿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中共奋斗历程的两大历时性叙事。革命时期倡导的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即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过渡;建设时期提法从“工业化”过渡到“四个现代化”;改革时期提法从“四个现代化”过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小康社会”;新时代提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渡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复兴叙事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改革时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演变,建构了以独立、富强、振兴、圆梦为核心的复兴话语。“两大叙事”相辅相成:生成同源,激发于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创巨痛深,受命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挫折的危难之时,打开机会窗口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与新的社会力量成长;目标同向,体现制度优越性——定位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体现发展全面性——定位于国家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定位高阶性——定位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道路同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阶段。“两大叙事”又相对分立,现代化话语侧重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18 4 0年鸦片战争以来 ,在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复兴而奋斗的 16 0年中 ,有 80年的时间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在 80年的奋斗历程中 ,为中华民族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这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通过由各民族共同参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同缔造多民族共有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外驱逐帝国主义势力以实现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独立 ,对内推翻阶级压迫以实现国内各民族间的政治平等 ;在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的条件下 ,通过全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和相互支援 ,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王盼春 《中文信息》2013,(9):159-160
2012年度,“梦”字当选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中国梦”这三个字,从十八大到两会都出现在了举世瞩目的场合,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上。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实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冯峰 《学术探索》2006,2(1):93-99
中国的崛起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延续,是来自中国朝野上下的一种原生型力量。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三个概念的内核基本上一致。但崛起并非唾手可得,必须不犯大的错误才有可能。为此,中国必须妥善处理攸关中国崛起进程的中美关系。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的道路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同时必须继续韬光养晦。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加速民族复兴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构成的中国特色革命理论,指导中国人民砸碎一个旧世界,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理论紧密联系、承前启后,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族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五四精神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磅礴之力,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五四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基本内涵: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步振兴中华民族,民主保障人民幸福,科学推动国家富强。在明晰五四运动精神结晶的前提下,厘清五四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五四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弘扬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即践行五四精神的爱国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保持五四精神的进取魅力,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继承五四精神的青年活力,焕发社会朝气;发挥五四精神的民主价值,汇聚社会力量;弘扬五四精神的理性价值,坚定科学信仰等五个方面。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22,(3):159-160
<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继文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是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个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把握党的事业发展规律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了国际认同的价值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可分享、可普惠属性激发了国际社会认同的强烈意愿。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声音、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阐释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13.
政党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党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依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人民性、革命性、先进性等根本属性,以及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现实需求,建构起“人民性”政党的本质形象、“革命性”政党的实践形象和“先进性”政党的特质形象。中国共产党建构的这一政党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劳动人民利益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分别从阶级维度、人民维度、民族维度传播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解放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政党、革命政党和先进政党的特殊性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好地深化人民性政党形象、筑牢形象建构的思想基础,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人民情怀,深化党的“同情人民”形象;坚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化党的“领导人民”形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党的“服务人民”形象;需要更好地升华革命性政党形象构筑形象建构的实践基础,借助自我革命、社会革命、伟大斗争等革命话语、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革命实践以及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升华、构筑新时代的革命形象;需要更好地巩固先进性政党形象夯实形象建构的价值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坚决驳斥否定工人阶级的言论,坚守党的组织原则、严肃党的纪律作风,巩固新时代党的先进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历史任务的完成是与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分不开的。在探索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始终把发展先进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与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政治自觉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创造思想统一的理论前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从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成了一种实现中国强盛、民族复兴的话语,也是中国面对世界、彰显民族魅力的话语.“中国梦”的演进与中国精神的造就是不可分割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精神势必得到世界的认同,这就需要让中国精神“走出去”,以实现让世界认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的出现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后有洋务派自强求富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但这些梦一个接一个地破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理论依据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源自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奠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浸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从发展脉络来看,要以百年历史为主线,将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逻辑走向置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时代境遇中进行剖析。从经验启示来看,新征程上继续践行初心使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武装全党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筑牢党的群众根基;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扬斗争精神,为践行初心使命夯实精神基础;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深入推进制度治党。  相似文献   

18.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五个方面基本要点,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念的重大理论贡献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路径和理论支持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最有力佐证,具有极大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个政党能不能成为执政党,最根本的就是看它能不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民族独立问题、国家工业化或现代化问题.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民族独立问题,使中共成为执政党;第一代和第二代共产党人,特别是第二代共产党人逐步解决了国家工业化或现代化问题,使党的执政党地位从根本上得到巩固.第三代共产党人正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贫富悬殊问题、部分工人下岗问题、部分干部腐败问题.我们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理论渊源。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主体,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形成,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理论涵养。中国式现代化以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为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遵循,把基于人民需要变化的主要矛盾作为内在动力,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决定了它不只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更是服务于全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