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子》内容驳杂,是一部融合先秦道、儒、墨、法诸家学说为一体的道学经典。《文子》之“气”便是《周易》之“易”,“和”是二者共同的境界,“变”是其共有的特质。此三者又分别构成哲学上的本体论、境界论、方法论,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三大支撑。  相似文献   

2.
竹简《文子》四次称引的“传曰” ,当指早于竹简的“传本”《文子》。“传本”《文子》与今本《文子》经说体部分有着一致性。“传本”《文子》的撰作时代约在战国中期前后 ,广泛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九篇本《文子》是“传本”《文子》与竹简《文子》的合编本。  相似文献   

3.
《文子》的政治文化取向,是黄老道家的道治主义.从它所塑造的行道主体看,有圣人、至人、君子、人主、真人等,虽代表了统治者的政治态度,但也反映了它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文子》的道治主义态度,虽然吸取了儒家的人治和法家的法治原则,但却超越了二者的局限,以道为治,在很大程度上以道来限制人君的权力,并意识到了社会历史兴衰治乱的客观规律性.《文子》有比较系统的道治思想,也有比较浓厚的民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文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实践智慧思想。《文子》的实践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得道之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和"养性修身",与失道之时的"智"的智慧和"权"的智慧。《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对于今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道互补于和谐:以《时运》、《游斜川》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相互渗透补充,而和谐则是两者互补的焦点。陶渊明慕儒法道,并行不悖,把和谐的理想注入《时运》、《游斜川》之中。透视《时运》可知渊明之志与曾点之志的同一;而《游斜川》则是一首进入人生化境的和谐畅想曲。  相似文献   

6.
《文子》中资料庞杂,对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想都有反映。研究《文子》中的“法”理论,不可将全书视作整体一概而论,而要以句为单位重新梳理。《文子》的“法”理论并不统一,其观点可分为四类,集中体现了战国以后黄老学说中的诸种矛盾。  相似文献   

7.
今本《文子》一书,无论在行文格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看似《老子》一书的注释,因而自元代至今,许多人将该书认定为《老子》的古注。实际上今本《文子》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后人多次篡改过的,内容、格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致使许多学者将该书误认为《老子》一书的古注。  相似文献   

8.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以及《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把人天性中的刚柔与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积极进取,还是退让隐忍,儒、道两家都可以从《易经》中寻觅到为之所用的文化因子。因此,《易经》应是隐逸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9.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子》中“平王”的身分,自古以来,说法不一。通过检对八角廊《文子》简文,我们发现其中保留有两处“天王”的记载,通过对“天王”一词的考证发现,简文中的“天王”是文子对谈话对方的称呼用语。《文子》中的“平王”应是周平王宜臼。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由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将《易》置于群经之首,《六艺略》置于十志之首,又将"儒家"置于《诸子略》之首,可见班固对儒家的重视,也充分体现出他的尊儒思想。本文从《汉书·艺文志》的诞生背景、所列儒家著作的编排次序逐一分析其中的尊儒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子是谁?论者多有争议.李暹认为是计然,马马肃《绎史》认为是田文,钱穆《老子杂辨》认为是尹文子,李定生认为是《庄子·天下》篇所论“彭蒙之师”.考之典籍,上说皆可商榷.从先秦子书所论关尹思想与今本《文子》所载思想一致以及列子“贵虚”“贵正”思想来源于今本《文子》等方面看,文子即是关尹.  相似文献   

14.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小篆作为正字,把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即异体字)。但也有把古文或籀文作为正字而把小篆作为重文的。段玉裁指出这是《说文》的变例,是由于这时的古文或籀文处在部首的位置而造成的。通过对《说文解字》“先古籀后篆”用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变例的原因有好几种,其中也存在由于错误而造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说文》段注校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存有无充分依据而擅改《说文》的弊病,将段注本《说文》的一些条目与《原本玉篇残卷》、《篆隶万象名义》等书相比照,可以明显地见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