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与黄庭坚在书法艺术观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二人在倡导书家主体精神、对前人的继承、对书写技巧以及文学同艺术的关系问题上,都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不同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无迹大化的文人画杜炳申人们都知道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所教授黄绮先生是中外闻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书法篆刻家,却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黄先生于1914年出生在安徽安庆,祖籍江西修水,是宋代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三十二世孙。其父善写颜字,二伯...  相似文献   

3.
纪念黄庭坚诞辰950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叶青为纪念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江西修水人黄庭坚诞辰950周年、逝世890周年,9月12日,江西省赣文化研究会,省历史名人研究会,省社科院科研处,《江西日报》读书版,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赣文化研究所,省历代名...  相似文献   

4.
方回论诗宗尚“江西”,在《瀛奎律髓》中对黄庭坚诗歌进行了集中评说,主要表现在:对黄庭坚诗作思想内涵的抉发,对黄庭坚诗歌艺术技巧的揭示,对黄庭坚学杜经验的总结和对黄庭坚诗格的标举等方面,既承传了宋人的接受观念,又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深入探讨了黄庭坚诗歌的美学内涵、特征及其含蕴的法度、规律,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贬宜山及在宜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因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同游于苏轼之门,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世又有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黄庭坚生活于北宋新旧党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曾因党争牵累,在政治上几度浮沉,  相似文献   

6.
王春 《理论界》2019,(6):79-86
在黄庭坚一生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有不少是歌咏艺事的,其中主要涉及音乐、书法和绘画,这些艺事诗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关注于艺术创作主体精神的熔铸,与此互为表里的,是不同艺术形式所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在文本中交融互动。于此之上,黄庭坚此类诗作中依然秉持着对"韵"的追求,通过"赋而有比"等艺术手段,使其诗作在理趣的探讨和情感的抒发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7.
书法创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微妙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要求书家在德、识、学、艺诸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而且还需要兴会灵感。“艺事必借兴会,乃得淋漓尽致,催租之罢,时或憾之。”“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因此,正确认识兴会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和规律,从而自觉地养兴,是保证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海内孤本《黄律卮言》的发现及其价值□高国藩梅俊道一、《黄律卮言》的发现江西九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里藏有一部古代人编的黄庭坚的诗选———《黄律卮言》,这是一本奇书。这本书是黄庭坚的子孙,在明代万历年间请人选编的。他们选编的目的是为了使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家庭,父亲为著名诗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从小聪慧过人,能过目成诵,治平四年,他22岁便考中了进士。初任叶县尉,神宗元丰年他写信给苏轼,并以诗文作了自荐,其诗文得到了苏轼的称赞和尝识,自此声名大震。后来他又和秦观,张耒、晁补之俱游学于苏氏门下,成为“苏门四学…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06-113
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江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正所谓"西江诗在宋朝抑何盛也"。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是宋代江西诗人的主要代表,他们在诗创作上的艺术特色、杰出成就以及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影响,都可以揭示出宋代江西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诗坛上,与当时文坛领袖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诚然,从总的方面说,黄庭坚的文学成就是无法与苏轼比肩的.但他的诗歌创作自有其特色,对后世,尤其是对南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苏轼.许多人学习他,竟然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流派,这便是人所共知的“江西诗派”.作为“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在唐诗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勇于探索,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语言技巧,为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异彩;使诗歌在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一,凡书报上介绍的书家成长过程几乎都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公式:“XX先生书法从XX入手,再及各体、遍涉百碑千帖,融诸家所长,自成面目……”而“入手”者,多为欧、颜、柳等诸家。事实二,现行中小学书法和写字教材,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一套,不下二十种,其中字体或颜,或欧、或柳均为唐楷,无一幸免。这是否意味着唐措是书法训练的基本内容,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其实不然,大凡书坛中人都可以随手拈来,举出一两个不是从唐楷来的成功的书家的例子。这样,结论就不是充分的了。但仅仅证明“唐措是书训练的基础内容”的结论的不充分,…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关系韦自强书画相通,寓书法于画法之中,在我国书画史上由来已久。历代画家、书家论述很多,如元代维祯说:“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画一耳。士大夫者必工书,其画法必书法所在”。①清代董在他的《养素居画学钩深》中谈到:“书成而学画,则...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对书法审美的影响陈梗桥1.儒家思想一直是书法审美的指导思想。"书如其人"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赞成者强调人品对书法的重要影响,指出人品高则书法境界亦高。怀疑者列举许多奸臣书家,证明"书如其人"之不确。问题在于,"书如其人"的"人"指什么?概念...  相似文献   

16.
董史《皇宋书录》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史生活在南宋末年理宗、度宗时期,江西人.受宋代收藏风气影响,董史的收藏也很丰富,但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毁于大火,后世几乎没有流传.董史的交游,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至少有三人:赵锐、牟益和曹士冕.董史的<皇宋书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书录>的成书背景缘于董史个人对书法的喜好及其丰富的收藏,再加上学术上的考究.<书录>体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著述上的史、论、著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解读汪曾祺     
汪氏的价值在于他是作家中出色的书家,又是书家中出色的作家,二者合一,便支撑起了一片 一般书家难以企及的艺术天空.但这一片天空已随着汪氏的逝去而逐渐黯淡.因为汪氏虽是双栖的,但更属于文学界.而文学界只关注他的文学建树;对书法界而言,汪氏在根本上不是圈中人士.身份如同票友,因此也不会对他报以过多的热情.这种身份的复杂性赋予了汪氏书法孤岛般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黄庭坚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贬谪黔南为界,黄庭坚诗歌形式观由重视文学之"格律"变为遵奉音乐之"律吕",而其诗美理想亦相应的由"奇崛"之美突进为"老朴"之美。鉴于宋代尚未断绝的音乐文学传统,使得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仍十分密切,从音乐以及乐论的整体技术化、形式化的角度去探究黄庭坚形式观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对于理解宋代美学、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顾友泽 《江淮论坛》2011,(5):180-184
与以往文学史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宋代南渡诗歌对黄庭坚、陈师道诗法的继承是局部的而非整个诗坛的主导。比较而言,江西诗派成员或江西后学对黄、陈诗法的继承较其他诗人要多。南渡诗人对黄、陈诗法中用典与章法继承较少,而对句法及语言继承较多,对黄庭坚诗法的继承远远超过陈师道。  相似文献   

20.
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宋诗史上是最有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思想上继承孔孟,又深受禅宗熏陶,创作上师承韩愈、杜甫,且援佛入儒,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创作伦理,大大拓宽了诗歌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