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早期东部鲜卑:“鲜卑”和“屠何” 所谓东部鲜卑,实际是汉魏以后的概念,相对于北出的拓跋鲜卑,确指活动于辽河流域的慕容、段部等鲜卑部族。东部鲜卑与中原社会的频繁接触始于东汉初年。“光武初,匈奴强盛,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与匈奴入辽东。”即是这种接触  相似文献   

2.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鲜卑族的迁徒及其社会进步何天明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历史中,鲜卑族的地位不容忽视。按照最早驻牧的地区,史学界基本趋向于鲜卑族有两大分支:一是驻牧于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山”以山名族者;一是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其后出现的各支鲜卑势力多...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匈奴、乌桓的“落”究竟指什么?莫任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和帝时,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同传还提到曹操大败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匈奴和乌桓的“落”指什么而言?马长寿在《...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是一种最早形成的广泛的宗教现象,在亚洲、美洲、大洋洲均有分布,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成为土著民族的普遍信仰,特别是在鲜卑后裔锡伯族中更是将萨满教内容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其长期沿袭于民间的萨满教活动,蕴涵着许多古朴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透过锡伯族的萨满教来浅析萨满教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性与相容性。一、萨满教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哲学思想锡伯族是东北亚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音转为锡伯”,①学术研究中现已形成了“鲜卑学”,o锡伯族的祖居地在嫩江上游的大…  相似文献   

7.
李志敏 《民族研究》2005,7(4):50-56
“索头”指拓跋鲜卑发式,乃辫发之谓,又被称为“被发左衽”,为蓄留全发之一种,并非既辫且髡,亦非前剃后辫。弥罗即弥药,指党项拓跋,叶尼塞河上游都波三部落之一的弥列哥即其先祖,与拓跋鲜卑实为同源关系,非其后裔。  相似文献   

8.
鲜卑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其中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是很引人注目的。鲜卑人居住于蒙古草原东北部,他们一批批地向南、向西南迁到黄河流域上下。在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江淮的大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五胡”之中,鲜卑族是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十六国时期,他们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和吐谷浑八个政权。正是由于鲜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就最为迅速和彻底。到隋唐之后,鲜卑族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9.
北朝皇后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转变。北朝初期皇后的选拔主要采取鲜卑族传统的“铸金人”预测,皇帝与皇后间夫妻互动较少,皇后仅具备礼仪上的地位,后宫的实际统领者是皇太后。随着汉化的推行,北朝皇帝打破了鲜卑传统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立皇后,皇后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并最终取代了皇太后,成为后宫的真正统领者。伴随着这一转变,以往由皇帝与皇太后并称“二圣”、主理朝政的局面也被打破,最终演变为由皇帝和皇后并称“二圣”、共理朝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迫于形势几经迁徙,并通过战争、婚媾等方式完成了东部鲜卑的内部整合,将宇文、段氏并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一些弱小鲜卑部落的民众,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鲜卑族从东北迁往西北的过程及其影响。由于内部矛盾或其他民族的衰落,促使鲜卑各部逐渐迁入西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或迁徙后,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或部族,随着部落的解体,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的变迁,为其最终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考释近年出土的唐故游击将军穆泰墓志铭文的基础上,分析穆泰本人及其先人籍贯、家居、任职等情况,推测穆泰家族源自鲜卑,系北魏孝文帝改鲜卑(贵族)姓为汉姓辗转而来。文中对穆泰等人所任职务、任职地点等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多有订正和补充,澄清了若干唐史和民族史学界长期存而不明的问题,并以此揭示鲜卑人汉化的具体过程。就穆泰家族而论,因其多在都城西北诸民族势力活动之地,又以武职为显,其家族汉化较之进入内地核心区之鲜卑人汉化之例显有差别,其特征表现在:在融入儒家文化圈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若干因子,在物质层面背后还寄托着本民族的某种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13.
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关系,从3世纪末的慕容广鬼和烽上王时开始,到5世纪初的慕容熙和广开土王时结束。双方互有攻伐侵扰,又有和平相处。4世纪40年代开始,高句丽一度成为前燕属国。古代辽东地区是双方争夺焦点,慕容鲜卑多居于优势,后燕时失去主动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4.
鲜卑族与中国封建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 ,西晋末年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 ,进行了某些法制建设 ,他们创设的法律制度推动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其中 ,均田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法的新内容 ,影响深远 ;格、式上升为独立法典 ,使封建法律形式日渐规范 ,为唐代成熟、完善的封建法律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十二篇目的律典结构使封建律典体例定型 ;“重罪十条”的创设 ,完善了汉代以来的以礼入法 ,为唐朝礼法全面结合奠定了基础 ;确立五刑新刑罚体系 ,奠定了封建五刑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渤海建国史由于受到新罗、日本等史料的影响,造成两<唐书>中<渤海传>与<靺鞨传>的矛盾记述,并造成了渤海建国史研究中"依附"说、"白山"说以及"叛乱"说等误区.本文重新审读靺鞨族史、契丹族史与渤海建国史,指出日本史料,尤其是新罗史料之误导,使渤海史研究走出误区,还渤海建国史以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辽代籍没法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籍没法是辽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主要则是谋反、谋叛、谋害重臣等所谓“反逆”之罪。籍没对象不但包括家产奴婢,也包括家属亲属。被籍没者多成为帝王、群臣、将校的私人奴婢,其中斡鲁朵及皇室近侍杂役使用的籍没奴隶最多。为加强管理,籍没奴隶中也设官分职,其管理机构为著帐郎君院和著帐户司。辽代籍没法的上述内容,均表现出了契丹民族所建王朝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拓跋鲜卑的西郊祭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郊祭天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拓跋鲜卑统治者最重要的祭天形式。淫祀诸天神、女巫主祭下的骑驰绕坛、夏四月西郊祀天等是西郊祭天的显著特点,它是拓跋部传统的天神崇拜、草原游牧民族的祭祀仪式与汉族的郊祀制度三者结合的产物,而其长期存在则是因为适应了三分结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兀良哈是明代蒙古的一个重要部落。本文对 2 0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做了述评 ,认为对兀良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同时 ,进一步对漠北兀良哈的分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指出以往有的研究将漠北兀良哈只当成由守卫不儿罕山成吉思汗葬地的兀良哈千户发展而来观点 ,是不全面的 ,其居地和组成应当更为宽广 ;又根据史料和前人研究 ,对漠北和漠西北黄毛兀良哈及红帽兀良哈的分布、其体质人类学和文化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视野下的风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外人类学家对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条件、西域的屯垦移民促使汉文化的广泛传播、西域教育使汉文化逐步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文化维系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