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最近出版的王学泰先生《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向读者说明:“游民”这个在以往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大被重视的阶层,其实对中国政治。文化和广大国民心理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游民阶层的组织方式、社会理想、行为准则、游民文化的传播方式等等,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应忽视的课题。 为了提示这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该书的《序言》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发现另一个中国。并且认为这个以往被忽略的‘’另一个中国”,其分量与中国文化中那些久已声名赫赫的内容相比,并不见得就轻微一些;因此,所谓“大传统”“小传统”…  相似文献   

2.
清代由于人口激增,导致人多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游民。这些人无产无业且外来无籍,主要谋生在山林矿区、店铺作坊、工商城镇和交通运输线,其中也有一些人被迫从事违法或卑贱的活动,以谋生立命。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是成群结队的,且以生死与共、衣食互济相标榜。许多游民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在利益,参叫歇、罢工,从事秘密结社,破坏封建统治秩序。清政府一方面对游民采取堵截、限制的办法;一方面又怕限禁过严导致其铤而走险,而被迫承认他们的某些谋生活动。但始终不能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来解决游民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历来以农民最多,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游民大多也是脱离了宗法网络控制的农民,因之堕入江湖中的也以农民为最多。很长时间内,人们把《水浒传糙部反映游民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小说认作是描写和歌颂农民武装起义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梁山泊数以万计的小喽罗中大约以破产农民为最多,然而一百零八将中真正出身农民的却很少,因之出身农民的江湖人决定不了梁山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打出山门”故事母题,是武侠个体摆脱旧有族群窠臼,位移江湖世界的必行仪式。平江不肖生注重揭示确立夫妻关系,“女助男”是行动者成功脱身的关键。顾明道强调应预先了解机关木人设置内情;还珠楼主写出了武侠打破铜人阵,在“无序”现象中发现其“有序”内质。清代母题叙事熔铸传统木人铜人技巧,使复仇主体“复归自由身”超越“打出山门”旧有套路,此举就有了提高复仇技能(或寻得侠侣帮手),行使复仇伦理使命、完成家族大业的重要意义。而武侠叙事,也有赖木人机关(或替代物)而表现个体与族群、小家庭与大家族的关系,以及武侠青年成长母题。而女性由被动与辅佐变而为主动挑战成规,则是现代男女平权观念的文学再现。而该母题也是标志现代武侠文学之文类特征形成具有奠基性的若干“武侠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游民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是扭曲的,游民们把家庭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累赘。游民文化是一种突破了男性本位的底线而极度男性化的文化,女性沉沦为男性时立面的地位,甚至成为游民们仇视的对象,可以随便杀戮而不承担任何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造.游民是造成社会失序的众多社会异质性群体之一,聚集在上海且为数众多的游民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游民实施大规模收容之后,新政府着力开展对游民的改造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通过教育的方式,重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包括通过对游民进行劳动能力的训练,改变其寄生性.特别是后者使得具备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游民被重新赋予公民身份得以再次进入社会,他们所具有的新的职业身份和阶级身份亦自动做出调整,使得游民得以被纳入新的社会阶层.最终,随着负载整个游民文化的戏剧整改进行,游民这一阶层一度消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武侠文学,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构成了奇异的、引人注目的阅读热潮,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时代、受众心理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然而,热潮现象背后却引发了"创作界的价值失度"和"理论界的批评失范",从而使武侠文学的创作陷入无序状态,尤其是"新派"武侠的代表人物古龙及"古派"传人,试图以"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来重振武侠文学创作的低靡状态,但最终却陷入"为变而变"的创作困境。就在港台武侠文学创作面临重重危机的情况下,大陆却为武侠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广阔的舞台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而使武侠文学的创作前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无恒产者无恒心",近代中国,大量的游民群体因无业而游荡于城乡之间。游民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存在方式都有独特的一面,他们是历代统治者极力拉拢或者重点防御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生代游民"问题。为此,研究游民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以及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就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社会政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李锦峰 《理论界》2007,6(8):194-195
清末民初,中国会党在各地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它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的游民缺乏制度供给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的小农安土重迁的寻求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社会危机产生了大量的游民,同时国家却没有相应的保障满足其寻求安定、团结的欲求,这个时候会党发挥了家庭、家族和社会保障的替代作用。于是,清末的会党产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这个时间现象在历史上虽然千百次出现过,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地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引起对民族素质建设的沉重感和紧迫感。期间,我国将从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跨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并开始向所谓“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迈进;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推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两种转型重叠交织在一起,不仅对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向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转型挑战。ZI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有高素质,谁就能争得战略主动地…  相似文献   

11.
宗佩民在《经济学周报》15期撰文说:把自然经济解释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不科学的。自然经济应指在没有经济干预的条件下,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自发起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其经济现象是“自然”的。显然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现象,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部分也属于自然经  相似文献   

12.
清代会党是一个以游民为主体的民间结社团体,它受游民的影响很大。首先,大量游民的贫困化和无组织性催化了秘密会党的滋生;其次,游民地域上的频繁流动促进了清代会党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再次,游民生存手段的寄生性和非法性决定了会党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3.
游民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是扭曲的,游民们把家庭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累赘.游民文化是一种突破了男性本位的底线而极度男性化的文化,女性沉沦为男性对立面的地位,甚至成为游民们仇视的对象,可以随便杀戮而不承担任何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经典形态,现已成为世界影坛中的成熟类型,但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借鉴中国电影传统建构"武侠电影类型论",对当前日益受到重视的商业类型电影特别是武侠电影创作而言,尤为重要。发轫于"影戏说"的中国电影传统不仅孕育、发展了商业电影类型观念,而且也提供了重新阐释当下电影艺术现象的可能性。从中国武侠电影传统和历史中发掘武侠电影的类型内涵及其在电影实践中可能开拓的现实性话语生长空间,是研究和建构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途径之一。而作为一种来自于武侠电影具体历史的美学范式,"武侠电影类型论"将有望与当代批评实践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诚(山西省委党校教授。以下简称“赵”):中国的游民与游民社会、游民文化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你能否先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以下简称“王”):游民文化概念的建立有三个基础:第一,三千年来古代中国社会基础是个按照父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宗法网络中的一个点。我们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个成员既可控制又予以保护。宗法人的利益由大家长代表,不必自己去面对社会,因而长此以往个性便逐渐萎缩了。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有一些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蒙昧的幻想与抗争的歧途——评现代武侠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武侠小说故事的文化背景早已消失,它是现代作者从商业利益出发而虚构的武侠世界。小说中的江湖社会、历史事件与传统武功都具离奇荒诞的特点,体现为对神秘超然物的蒙昧幻想。它所宣扬的江湖帮派、相报私仇和江湖义气则是对现代文明的否定,向人们指出一条个人抗争社会的歧途。这些均是现代残存的封建意识、迷信思想、神秘主义与江湖观念所孕育的怪胎;所以它貌似介绍传统文化,而实为摭拾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确是一堆文化垃圾  相似文献   

17.
“游民”实际上是流动人口的一种。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混迹于城市乡村。在晚清(1840—1911年),游民数量庞大,活动广泛,其行为给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带来影响。对此很有必要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愚民政策及屯田、均田、编户制度,农民明哲保身的封闭意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这些都是形成小农经济封闭性的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则为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9.
川江航运与啯噜消长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民、游民组织及其消长因素的研究, 在今天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依据史实, 以川江上货物、人员的互动关系, 剖析清代乾隆至咸同年间活跃在四川的游民团体———啯噜的消长因素, 可以发现乾隆年间西南地区铜、铅业的开掘与贩运, 失业纤夫等流动人口滞留四川, 其中一些人从事抢掠等活动, 形成了啯噜, 给四川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光绪年间, 川江航道上运输业的变化( 主要是鸦片外销及走私) 等因素的作用, 消化了部分外来游民, 致使啯噜消亡。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这是美国乔治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罗森伯格1995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哲学)一书论述的主旨。据说该书引起轰动,被有的论者评为“堪称清晰明了,精湛分析之楷模。”该书论定,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无力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至少只能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理由呢?一日,由个体行为无法对社会整体现象做出判断;二曰,社会现象无规律可言。因为,凡规律都应当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可验证性,而历史却不会重演,相同的社会现象或行为不会重复出现;三日,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心理活动无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