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文学批评的功能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古代,从总体上说没有专门深入探讨文学批评的功能问题。西方对文学批评的功能的探讨较之中国要早、要清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未来得及对文学批评的功能作天才的阐释。大约两百年后,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论及文艺批评时说:“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我自己不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愿意指示(别人):诗人的职责和功能何在,从何处可以吸取丰富的材料,从何处吸收养料,诗人是怎样形成的,什么适合于他,什么不适合于他,正…  相似文献   

2.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从诗人孙文波的诗中借来的。孙文波近年在《山花》上发表组诗《母语》,其中的一首题为《改一首旧诗……》:重读旧诗,我感到其中的矫揉造作。/第一句就太夸张:“他以自己的/胡须推动了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人的胡须怎么可能推动时代的风尚?/想到当年为了它自己颇为得意,/不禁脸红。那时候我成天钻研着/怎样把句子写的离奇,像什么/“阿根廷公鸡是黄金”之类的诗句/写得太多啦。其实,阿根廷公鸡/是什么样,我并没有见过;黄金,/更是不属于我这样的穷诗人。写它们,/不过是觉得怪诞,可以吓人一跳。…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认为,诗艺作为摹仿的活动,只能是真理的影子,因此,在他的《理想国》中驱逐了诗人。但是,柏拉图所说的“诗人”并不是一个全称概念,它特指那些使诗成为人们的消遣之物的诗人,这一点可以通过他对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作品的肯定考察出来。柏拉图强调,诗必须与人的本真生存紧密相关,艺术是人之为人的本真活动,而不是人们消遣的物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以“理念”的认识来衡量诗艺,这对西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对晚明小说、戏剧和诗歌有广泛的影响.围绕着《金瓶梅》的抄本、刻本,一大批文人相互之间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联系.本文选择汤显祖及王肯堂作重点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是人们熟悉的;王肯堂是著名艳体诗人王彦泓的父亲.王肯堂又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深厚友谊;利玛窦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又通过王肯堂影响到汤显祖、王彦泓.这是治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科技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都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建构时,论者常常过分关注《新青年》对西方传统的引进,而忽略以中国民俗学探索为基本思路的《歌谣周刊》。以周作人与顾颉刚为首,《歌谣周刊》吸收了赫尔德及德国浪漫主义民俗学影响,从民族传统入手,既为白话文学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同时也开辟了西方影响以外的本土新文学资源。经由《歌谣周刊》的探索,周作人与顾颉刚从启蒙与寻根角度分别发展着自己的文化理论,而这两种文化向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得新警有力,意趣盎然,其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有口皆碑的名句。但是,将生活中的“红杏出墙”化为艺术中的“红杏出墙”并非叶绍翁首创,早在唐代诗歌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温庭筠《杏花》云:“杏香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比叶绍翁年长约半个世纪的另一位南宋诗人陆游的《马上作》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句子。叶绍翁从前人的诗中得到启示,并将现成的诗句略加改动移植到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上去,创造出新的  相似文献   

7.
今天晚上十点从杨玉圣教授所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得知晓芒师原先的三部著作《灵之舞》《人之镜》以及《灵魂之旅》首次结集, 2005年 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颇为欣喜,可惜手头一时没有,但是分别的三部书我是有的(晓芒师送的),而且曾经读得很熟,只不过很遗憾没有写出什么文字。尽管如此,在我心中还是一直有一个观念的,这就是我认为晓芒师的视野已经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达到了人性批判的高度。记得前年还在复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我一直在想写一本书,书名是《从鲁迅到邓晓芒》,当时…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对"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活动"之命题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此问题的回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回答了"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作什么?"这两个子问题,而对于"我能知道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回答,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即以科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中介了对于"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是对象性活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哲学本体论基本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是从"马克思哲学1.0"到"马克思哲学2.0",而非"两个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难而崇高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创新的理解我也有许多疑惑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美国人写的《民主新论》一书 ,提到了创新的不易。他说 ,每一个人都想为他这一代人创造一些东西 ,对前一代人作某些否定 ,但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由此使我想到了创新是一件艰难的事。那么我们所说的创新是什么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 ,从 19世纪到 2 0世纪我们确实有许多创新 ,比如当时至少有“四论”可以被称为是创新 :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回答了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回答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回答了资源配置问题 ;一个是马…  相似文献   

10.
书籍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美丽的孤独 读诗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即使我搞不懂大多数诗歌在讲些什么.但仍然有一种侥幸,期待短短的几个字如闪电划开天幕般,让固有的世界在一瞬间真相大白.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译者李笠1987年第一次拜访这位诗人时,有这样一个小插曲:被问到一位瑞典的知名小说家,特朗斯特罗姆回答说:"他去中国三个礼拜,回来写了一部长篇,假如我去中国三年,我会写一首短诗!"这固然说明了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金贵,却也不小心暴露了诗歌如今失语的特征.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过岁月.山谷里/瞬息迷惘的举动/叫喊着从树梢飞向树梢".从诗句里一瞬间迸发出的真相是:美丽的孤独.  相似文献   

11.
《还乡——致亲人》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歌。通过对此诗的解读,可以透视诗中“伤悲的欢乐”的神秘面纱,也可以体味到诗人哲学式的诗歌写作风格。诗人把返乡的原初地定在了“阿尔卑斯山”,体现了一种隐秘的宗教语境,隐含着西方宗教文化的神性/诗性话语;诗人此次“返乡”之举不仅仅是一次实地意义的返乡,而更应看做是一次精神(主要体现为神性或诗性)意义的返乡。  相似文献   

12.
汉英句子的比较研究是伴随着汉语语法学的构建而开展起来的,特别是自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和《比较文法》问世之后,这种研究就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构建各家汉语语法学体系的一项基础研究。可以这么说。没有汉英句子的比较研究便没有汉语语法学的今天。然而,汉语语法学史上的汉英句子比较研究,一般说来,并不是一种“对等”式的比较研究而是一种“从属”式的比较研究,即从不问汉语句子的模式是怎么样的,从不以汉语句子自身固有的模式来与英语句子的模式作比较,只一味地将汉语句子往英语句子模式里填塞,以求用他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析汉语句子,或以汉语句子来附会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这与其说是比较研究还不如说是比附研究。毫无疑问,这样的研究只能掩盖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用战斗的笔,用多种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在用小说、杂文进行战斗的同时,还吹响了诗歌这一时代的号角。鲁迅一生写的诗,无论是新体诗、歌谣,还是旧体诗,现在能收集到的,已近八十首。这些诗从篇幅来看,比起他的小说、杂文、散文,数量是少的;这些诗又是散见在鲁迅一生的各个时期,但它伴随着鲁迅前进的步伐,同样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五四”时期,鲁迅写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  相似文献   

14.
以郭沫若为代表,20世纪新诗以"天狗"的雄姿确立了自我主体,并开创出白话自由诗的形式,宣告新诗现代性的获得.中历"水牛"意象过渡,后来诗人转向颂扬"骆驼"精神,自我主体丧失,"我"让位于"我们",自由体转向于古诗体、民歌体,并产生失语症与大话癖等时代症,新诗从诗魂到诗艺都从现代性向古典复归.  相似文献   

15.
<正> 《诗经·秦风·蒹葭》三章诗中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诗人究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怎样行动的呢? 《尔雅》云:“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毛传》解释说:溯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曰溯游。”审视诗意,也确乎写寻人者忽而溯流而上,忽而顺流而下。于是自《笺》至《疏》、从宋到清乃及近人治《诗》,都以溯洄为逆流而上,溯游是顺流而下。然而,为什么这样解释,诗人活动的环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对此先哲们或武断、或屈  相似文献   

16.
历代女诗人都比男诗人更重视“怎么写”而非“写什么”的特点与女性的生态体戚相关。既是中国妇女“女红传统”的诗艺体现,也是女性“独守闺房”的封闭的生存方式的结果。女诗人的技艺性、技巧性创作丰富了汉语诗歌的职能,特别是使诗的游戏娱乐职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女诗人写作通常只有抒情和语言游戏两个目的,不像男诗人那样是为了“以诗取仕”,她们的诗歌写作几乎都是自娱性、自我宣泄性写作,写作的自发性远远大于自觉性。这种非功利写作生态有助于她们追求诗的形式技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诗人,柯仲平是以他独有的风格与气派登上诗坛的。早在三十年代,他便以“狂飙诗人”著称。诚如作家楼适夷在柯仲平逝世16周年时写的追怀文章中说的:“我后来也认识几位狂飙社的人,但真正有狂飙气的恐怕只有柯仲平一人。”(转引自余之:《中外诗话》)他一生道路坎坷,但不畏强暴、自立独强、与时俱进的精神,从未衰减。从一九二○年他在《白马与宝剑》抒情诗中透露出的与黑暗现实不共戴天的仇恨,到六十年代初因撰写有关刘志丹的长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仍没有放下他那只能够点燃人们心头之火的诗笔,继续从事长篇叙事诗的写  相似文献   

18.
<正> 前不久给《文史知识》写了一篇《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的约稿,接着《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又约我写一篇治学经验方面的短文,个人感到十分为难。这是因为:首先,我本来没有什么成功的治学经验。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中学教书,业余搞研究,一无人指导,二缺乏基本功训练,自己每每用野生植物来形容自己,其特点是长得不规格,果实小而少,如果说有什么长处的话,惟一的是生命力强,不浇水、不施肥也能活下来。由于在学术上成长得很不顺利,在坎坷的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论诗》是新诗理论的重要文献,对认识新诗文体建构时期的理论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郭沫若从诗的觉醒到作诗,从作诗再到论诗的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论诗》首先涉及到新诗创作中新诗人的诞生的问题,认为诗人应当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诗人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能有作诗的资格。郭沫若从诗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中寻找新诗文体的韵律,将诗人的心境与新诗文体联系起来,从诗人的情感与心理世界的变化中探寻新诗韵律,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现象中寻找诗的韵律,并最后完成新诗哲学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其诗不凡其人不俗———读胡守仁《拜山三集》□曾子鲁年近九十的胡守仁教授,既是我省学术界中著名的前辈学者,又是江西诗坛上一位以写旧体诗闻名的多产老诗人。他年轻时,就喜欢作诗,早年跟随徐天闵、刘永济先生学诗,经常和游国恩先生唱和,从此诗艺大进。不管是严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