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既叙述了母亲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女儿崇尚的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又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敢于挑战霸权统治、追求女性独立的母女形象。文章通过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中母女关系的互文性解读,以全新视角诠释少数族裔女性在种族、性别、文化歧视下的母爱情结,以及母女间的怨恨、疏离、残忍关系。同时,揭示了母女经历冲突走向融合,表达了共同的主题:非裔与华裔女性只有认同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母女携手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才能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当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坚实的文化存在 ,但同时也是一个虽然美丽却又斑驳繁复的文化探险领域。在一个强大的父权审美机制下进行写作的文学女性 ,保持着自身独异的精神气质和哲理思辩意识 ,以女性敏感而幽闭的心灵在“沉默”中顽强叩击“世界”与“历史”的真相 ,以“清丽而越轨”的笔致书写出属于“女性”独有的身后那段被男权文化驱逐压抑着的历史处境和现实的生存困境。穿越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外部表象诸如“私人化写作”、“审丑意识”、“文化建构”、“姐妹情谊”、“母女关系”等等 ,思索考察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女性书写行为将会发掘出一个具有新的知识增长点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次改写经典童话《灰姑娘》,安吉拉卡特探索了长期以来被经典所压抑、忽略的母亲形象与母女关系.首篇《残缺的孩子》加入元叙述者的声音,指出灰姑娘的继母和生母都追逐父权的恩惠,母亲之间恶性竞争的祸根是两性间的权力不对称;第二篇《烧伤的孩子》书写女儿与母亲的寄生与被寄生关系,母亲为女儿肝脑涂地的结果是让女儿更彻底地沦为父权制度中的他者以及关母女纽带的永久断裂;第三篇《移动的衣裳》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即:母女间主体性的传承.母女各自拥有自由与独立的身份是维系母女纽带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真爱的重要性。剧作家对母女关系动态、多维的呈现丰富了母女关系图景,续写了母女关系谱系,为女性构建主体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途径,是对母女关系社会伦理建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6.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2013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较小说有了许多改动,既强调突出了主人公盖茨比追逐以“物化”黛西为标志的“美国梦”的执着,大大简单化了剧中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来,与原作作为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相比,电影进一步张扬了男性形象、父权文化,使原著中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削弱了,这是父权意识进一步入侵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8.
约翰·麦加恩(1934—2006)在其发行的第一部小说《警局》和代表作《在女人中》里塑造了两位继母人物。这两位女性人物是其生母与继母的融合,是父权专断社会的“他者”,同时,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者。她们的形象影射了麦加恩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他对父权话语体系下女性生存的看法,观照了作者内心期待爱尔兰社会改变的愿望,是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母女之间的互动对女儿成长和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母亲和母亲形象的态度.莫里森作品的母女关系充满了柔和与紧张、爱与恨、牺牲与疏离,甚至残忍.本文将从爱与恨,爱与疏离和爱与残忍三方面阐述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浅谈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女之间的互动对女儿成长和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母亲和母亲形象的态度。莫里森作品的母女关系充满了柔和与紧张、爱与恨、牺牲与疏离,甚至残忍。本文将从爱与恨,爱与疏离和爱与残忍三方面阐述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在其晚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正午时分》中,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将一对母女在婚姻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从母亲临死前的自我意识苏醒到女儿最终实现自我的回归之路,无疑充分体现了赛珍珠对女性的关怀和担忧,最终通过女儿的幸福对女性婚姻的走向提出了自己个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实现个人创作思想的一种文学手段,括号在文本中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是文本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汤亭亭《女勇士》文本中三种不同类型括号的内容,揭示出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下,体现在母女两代华裔身上的中美两种文化由冲突对抗向和谐相处变迁。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 ;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 ,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 ,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写了三个类型的女性形象 ,即为人女、为人妻和为人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 ,她们都逃脱不了压抑、扭曲、驯服甚至变态的命运。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 ,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女性的共同悲剧 ,更可感悟到作家深刻以至尖刻文笔下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相似文献   

17.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萨克雷在现代心理分析理论诞生以前,将蓓基·夏泼塑造成一个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的孤儿,于无意间从最大程度上成就了她在拉康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中的“缺失”。文章将以蓓基·夏泼的性格塑造为切入点,从拉康的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的视角,分析、阐述蓓基·夏泼如何成为一位维多利亚社会之“女”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笔者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调查现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母语文化教学的需求和态度,同时也探究了母语文化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师以及学生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女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怨女”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是因为在新的文化转型时期,现代新女性陷入了“慈母之爱”与“情人之爱”的纠葛与冲突之中。由于母女之间特殊的血缘和文化上的关联,现代新女性在文化冲突中无法清晰地对自身的文化处境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