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方面有差异。对转喻连续统一体分析表明,视角、突显和心理扫描识解方式是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2.
传统词汇语义研究将词义扩展的原因更多地归咎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词汇语义认知研究认为,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性的,也不可能独立于人类的认知和体验之外。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思维,概念转喻是词汇意义扩展的认知机制之一。概念转喻涉及的是“邻近”和“突显”原则,“邻近”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突显”则会引起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运用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理论深入剖析了"高人"与"高手"的共有词义"技能高(超)的人"的衍生过程。即"高人"是经过隐喻机制(将始源域空间维度的"高"的元素映射到目标域"熟练的、超出一般程度的技能"之上)直接衍生出"技能高(超)的人"之义,而"高手"则是先经过转喻机制("手"转喻拓展为"人")再经过隐喻机制衍生此义。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语言经济化的产物,词汇的多个义项并非散乱的聚集,而是存在内在联系,并基于人体对自然界及自身的认知。研究显示,open一词的词义由作为动作的实体义,向空间概念,时间概念延伸,并进一步投射到情感域,隐喻和转喻为其词义派生的主要途径。该词还体现句法功能多义,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可解释其句法概念中的中心成员向边缘成员拓展的路径和理据。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义学中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认知语义学语义变化机制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上,而对概念转喻的机制讨论得还不多。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转喻已被看做是与概念隐喻作用相当的另一种认知机制,并在认知语义学中得到了应用。整理了国外运用概念转喻研究词汇语义变化机制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植物词汇属于汉语词汇的最初内容,记录了人们语言与认知的早期关系。在28部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植物义位的词汇共720个,其中124个词汇参与了词义引申活动。植物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以植物范畴向其他语义范畴引申为主,具有不平衡性,发生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隐喻和转喻变化中,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本体影响,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喻底影响;同时,与隐喻相比转喻的作用更基础,转喻的发生共涉及7个认知框架并表现出部分比整体显著和质料比物体显著的认知特征;另外,语言内部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并影响着先秦植物词汇词义隐喻转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认知组构语义学与比喻语言字面义及非字面义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对比喻语言中字面义和非字面义的区分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字面义和非字面义的区分是一个具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区分,提出有效的区分方法可以为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提供一定分类依据和理论基础.通过对汉语中隐喻、转喻和各种熟语的分析,认为字面义主要是词汇概念可及的基本认知模式,而非字面义则是词汇概念通过基本认知模式可及的次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8.
英汉人体词“heart”和“心”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重要和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词义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反映了认知主体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而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心"和"heart"作为非常重要的人体器官,均被英汉民族当做了思维器官,同时,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均被当做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者被认为是一词多义演化的认知机制,因此对比"心"和"heart"词义演化过程不仅能揭示词义演化的路径,而且对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浅论隐喻和转喻与词汇意义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意义的发展离不开词源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是语言的认知基础。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汉语词汇的引申和比喻义都是在基本义经过隐喻和转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的词汇语义学所认为的词义演变之源,但这些外部因素不能揭示词义变化之根本动因,词义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文化因素说明的是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揭示了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原型范畴理论和图形一背景理论是揭示词义演变动因的认知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按照辐射型或链型方式排列,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13.
义素是基本的语义单位,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笔者从三个层次对义素进行分类。其中,第二层次的指物~概念义素和内涵义素尤为重要,它们在词义中的分布决定了词义的功能。当指物一概念义素位于意义核心时,该词义完成称名功能;当内涵义素位于意义核心时,该词义不用于称名,而是表达说话者或其语言文化群体的主观态度,完成内涵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词义借代修辞引申的理据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语义学研究词义引申忽视词义借代引申,虽有学者曾涉足此域,然而对于源头文献语言借代引申的研究尚称薄弱。今文《尚书》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又以多义词为主,词义具有可分析性。以今文《尚书》作为语料,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借代修辞格促进词义引申的具体路径,首次概括出今文《尚书》借代引申的八个类型,并从而推论出作用于词义的心理联想导致引申,词义引申产生辞格,辞格的系统化又反作用于引申的多样化,如此互为因果,推动词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关语词是双关话语解读的认知焦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是一个动态的心智加工过程。认知框架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概念系统,是词义识解所必需的认知操作工具。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认知框架的激活是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关键。双关语词意义的识解主要是一个利用认知框架激活以及概念联想来完成的实时在线操作过程。双关语词双重意义的提取依赖于两个不同认知框架的先后激活。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人类信息经整合建构层创意义的认知机制。转喻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可为概念实体理解提供心理可及。从概念整合和转喻视角,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个案,探究浅近文言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发现在源语文本解构阶段,转喻思维为原文信息空间发生的信息重组提供认知理据,重组信息经由概念整合过程参与译文构建,由此建构的译文的部分文本内容承继转喻特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潜意识调用了转喻思维。概念整合—转喻双重视阈下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可识解译文建构过程中认知主体涉及的认知选择,另一方面可促进对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与传统的语言观不同,认知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在人类的概念体系中产生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和系统性的,而非语言性的;习语的语义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有理据和动因的.隐喻、转喻和普遍知识三种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其中隐喻概念是我们理解习语的最重要认知机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习语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习语的语义,这对习语的外语教学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