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中译文多样性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文本的模糊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读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两者也是多样性译文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指出了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讨论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提出要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可以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使得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广告应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促使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启示.译者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以再现和拓展广告原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译者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针对文学翻译语言规范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韵味"及"审美"意义,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苗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65-6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民间诸葛亮神秘怪诞的形象。作为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趣味必须迎合读者(民众)和历史的需要,反映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诸葛亮神秘怪诞形象的萌芽,正是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视野融合”这一重要原则的体现。魏晋南北朝的诸葛亮故事接受的神奇化特征,表现出这个时代追求奇异美的审美趣味与趋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借鉴接受美学对读者的接受研究成果,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内涵,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接受性,具体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第二文本"3个方面进行借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湘菜翻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艺术的接受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是美学实践的中介。现以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依托,阐述湘莱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力求重塑源语言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湘莱从物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审美艺术的生命力从而为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历史境遇,性描写的审美经验等都可以用接受美学理论来分析,进而可以从读者的角度来阐释《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立论,指出读者在审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时候,由于具有格式塔的完形一简约心理,在心理动力场的作用下以审美中介即结构人物为参照系,使它们原有的审美价值发生动态心理转换,使人物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文本外增殖。两类人物同读者审美心理上的追求形成“异质同构”关系,这体现了人性中两个不同层面并非孤立的本质,性格在文本外的模糊化使两类人物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以忠实于原文、语言的艺术性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而忽视其他重要因素。事实上,译者在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时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读者是其关键因素之一。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其目标读者群体,与目标读者进行虚拟"对话",并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读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来猜测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理解程度。本文试图结合霍克斯版的《红楼梦》译文,以园林文化翻译为主题,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译者对读者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三个维度的关照,借此来阐释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旅游翻译实践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旨在提供信息、感染读者、召唤游客,但其目的性的实现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感受。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对旅游翻译有着重要启示。文章基于接受美学视角,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心理三方面探讨海南旅游景点英译中译者对译文读者关照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具感召力,达到向国外游客宣传中华灿烂文化的目的,实现更具积极意义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13.
“审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针对读者自身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而提出的一个接受概念。它是指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审美接受者的文学阅读经验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代表着一个审美接受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其内在意义的展示,正是通过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审美期待视野”的改变而实现的。整个文学史正是不断打破、不断重建“审美期待视野”的效果史。中国古代文论虽然没有提出这样规范化的概念,但重视审美接受者的主体性,仍是中国接受思想意蕴的一大特色。诸…  相似文献   

14.
民族审美心理对西部民族作家的审美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规范,制约着他们的审美理想。西部民族文学人物性格的演变、命运的沉浮以及价值取向均呈现出民族审美心理积淀的影响。在作品价值功能实现的欣赏环节,读者的接受也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审美烙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用“品味”、“体味”、“咀味”、“寻味”、“玩味”等概念来表示艺术接受活动,并由此形成“品味”的鉴赏理论和接受理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能够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理论成果。文章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成果为参照,从现代理论的高度对“品味”的接受方式进行审视,并通过对其心理过程、思维特征和审美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具体阐明了它是一种与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结构相对应、有着深层的接受指向,且深入揭示艺术接受活动中种种复杂的心理奥秘和心理功能,并充分反映我们氏族的思维性格和文化精神的艺术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2年第3期发表了丛英奇同志《“历史之谜”的探求与“结构方程”的予言——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一文之后,引起了读者、特别是美学研究者的注意。很多读者给本刊编辑部来稿来信,谈自己研究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意见。以黎启全同志为代表的一种意见在肯定了丛英奇同志对审美关系问题的直接论述之后,认为李泽厚“反对用审美关系来界定美学的性质,反对将审美关系做为美学研究对象”,“而力倡‘审美心理学’是‘整个美学的中心和主体’说”,如果,“废离了审美心理,既不能揭示美的本质,也不能了解千姿百态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以中国传统文学审美来观照和以美国文化和西方传统美学来评价,都是出自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过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学审美价值的转变、美学领域的拓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汉音译词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译者在译音的同时,必须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 感受及接受水平,从而使音译词更好地归化为译语语言,为读者所接纳。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以福建宁德市“09年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为个案,提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策略,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在对外宣传翻译过程中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关照,实现译文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达到对外宣传的语用等效翻译,真正实现翻译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