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金太尔将马克思"实践哲学"作为启蒙思想的直接继承者,而自身则沿袭着启蒙批判的历史传统,企图回到"个体目的论"与"生活目的论"相统一的古典实践哲学传统,这一理论路径根本不同于马克思从"生活世界"向"实践主体"生成的实践哲学.而二者截然不同的理论气质,可区分为后现代的历史主义的"道德理解"和(反)现代的"生存实践"存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于如何理解列宁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国内外学界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争议日趋激烈.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列宁主义不是根源于马克思学说,而是来源于斯拉夫主义,这种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列宁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著作.还有一些人割裂列宁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认为列宁没有掌握马克思学说的实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学说的主要代表是列宁,不是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从哲学上看,其思想既不是"先在决定论",也不是"历史预成论",而是反映了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思辩的历史哲学路向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将辩证法引入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理解为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成就的辩证过程,建立起逻辑缜密、包罗万象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历史哲学贡献的同时,也揭示其理论症结与理论立场,并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精神劳动辩证法转换为现实个人的物质劳动辩证法,从而澄清了历史的前提,祛除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神秘外衣。这一关键性转换同时也昭示着马克思超越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哲学范式革命——实践哲学立场的确立和展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历史环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历史环境"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又为东方社会提出了一条与西欧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历史环境"理论是"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依据;"历史环境"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环境理论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念必须深入反思的实质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变。其实质。是要转变传统教科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阐释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确立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其关键,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事实思维与价值思维之双重思维向度。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观念和发展理论:社会生活和人的存在、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现实的人与其社会生活之间的存在和展现、活动和方式、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不是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的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意味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心、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则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形式、手段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割裂历史和自然的思想,用人的活动把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并以之取代黑格尔用精神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做法,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实体"和"自我意识"二分的历史研究方法,而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避免了把共产主义看做人的自我完善或者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避免了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现象和本质的决定论以及因果决定论的解释.从黑格尔历史哲学出发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然会对它产生许多误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概念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概念进行文本学解读对本真地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尤其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复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日本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革命肇始于把理论研究对象从宗教史和自我意识的历史拉回到社会的现实发展过程,以历史生成视野部析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基础和规律,进而在对历史规律的分析方法和人类解决路径的探求上摆脱了观念决定论的思维范式和人道的抽象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作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进行研究的"对象的历史",这是马克思哲学批判与革命性的根据、动力和价值源泉;二是作为历史生成视野和历史生成分析方法的"方法的历史",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支点,也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性的依据。明确前一种涵义,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才能得以凸显;明确后一种涵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应坚持返本与开新交互观照、相互发明的态度。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世界化与世界哲学化"相统一思想,突破了黑格尔以理性观念宰制人类历史的形而上学范式,凸显了世界历史与哲学观念相反相成本性;消解了观念论历史思维的独白调式,澄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生发的互化构境本质;《博文》构境论历史思维可以说是马克思历史科学思维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致思路向,标志着马克思和一切传统哲学作了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划界.这种致思路向的批判所指就是要终结一切形而上学,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起哲学革命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面而科学地解决历史必然性的问题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巨大贡献.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普遍关注和探讨推动了这一论题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全面的历史的研究与分析,因此对其基本涵义的科学诠释存在着理解上的间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的分析与阐述,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论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