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理论、空间与符号——当代空间批判理论中的符号学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学是当代空间批判理论重要的方法论支柱,反之,当代空间理论也是现代符号学扩展的新标志,但两者间的互文关系鲜为人注意,造成接受和认识当代空间批判理论时的一些误区.通过对列斐伏尔社会空间三元组合、索亚第三空间和布迪厄社会空间、象征权力等空间思想的个案分析,来说明空间理论与符号学之间的互文关系,有助于将当代空间批判理论研究推向深处.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批判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彰显在日常生活批判、政治批判、生态批判三大维度。在日常生活批判上,包括对日常生活空间异化的批判和对自由、多元、开放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向往,从而呼吁人们进行日常生活的艺术革命。在政治批判上,“空间生产”不仅考察了空间生产与城市化、全球化的紧密关系,而且阐述了空间生产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从而内蕴着空间正义的追求。在生态批判上,“空间生产”不仅阐述了空间生产的生态意蕴,而且批判了空间生产导致的非生态化现象,从而内蕴着空间生态伦理的追求。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批判中彰显的理论焦虑和现实关切,可以说,也是对发达工业社会城市空间生产无节制扩张的生态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3.
空间因素的凸显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质之一。当下,空间概念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人的身体、感觉及日常生活都与空间密切相关。社会空间与权力斗争、支配、控制经常纠葛在一起.从而空间成为后现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域。空间政治理论通过批判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布展,反对任何类似于“启蒙理性”那样的均质、恒定、统一的空间.主张以“空间革命”的形式构建多元的“差异空间”。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考察。资本批判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维度和着力点,空间生产实质是资本主导的社会空间积累过程,因此,随着资本积累方式的转换,资本批判逻辑也必定发生转换。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立足于空间生产资本化批判,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重点考察了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强调要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空间革命,创造出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也蕴涵着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5.
[提要]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第三空间”“另类空间”等概念一方面建构出空间符号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则发掘符号形式内蕴的身份、阶级、文化等深层话语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理论知识需要采取“建构论”的生产模式和“价值论”的意义生成途径。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文学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理论资源。首先,空间生产论与文学活动论能够相互契合,并在“美的规律”本质论、精神实践创作论等方面提供崭新视角;其二,空间符号论与文学文本论不仅建构出文学的空间审美形式,更是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文本“深层结构”的意义释放;其三,空间批判论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大生产”景观相互渗透,并通过另类空间文化反思、流动空间的审美自由以及公共空间的符号共鸣等发掘文学理论的介入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资源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形态的批判中出场的,其中彰显着马克思对社会空间现象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对空间正义的寻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现象的批判引导了其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过程的阐释表征了其展开维度;对平等正义的寻求彰显了其伦理诉求。研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其意义不仅在于从思想谱系角度阐释空间生产理论,还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空间意识和促进空间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的空间转向对当代的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并主要呈现出两个维度的理论取向。一方面,空间转向延展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空间转向呼应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以体验的方式实现对主体心灵“第三空间”的追寻。同时,因为空间理论的主体性、自由性、体验性和学科互涉性,空间理论与美学理论出现了交叉渗透的景象,在二者的互动阐释中生发出崭新的空间美学。空间转向和空间美学直接促使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经由“体验”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到“同情”的主体间性价值,再以“反思”实现美学的升华,构建出“体验-同情-反思”的美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地点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多点民族志的实践;再则是在批判社会理论影响下,出现了迈向多维互动的空间民族志.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命名对问题研究合法性的确立至关重要.本文从哲学、物理、心理、社会空间的批判中离析文学叙事空间,认为它是读者对作者在叙事文本的故事和话语层面的空间化设置所作的知觉性或想象性复建.因语言习惯、理论诉求及边界差异,叙事空间异于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0.
1968年文化革命的退潮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深化和拓展,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后现代艺术理论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等多种合力影响的结果。全球化的空间生产及其引起的问题要求学者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列斐伏尔把空间作为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并将理论焦点由日常生活领域转向空间生产领域,由此形成了艺术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从自己的政治计划和意识形态立场出发,提出了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一些看法。他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历史及其政治哲学理论背景的影响:首先,他从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认为他的中国位置和西方“现代性”之间有历史性的文化差异;其次,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语言异质性的表述与批评动摇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稳固关系;最后,他试图在理论上解决翻译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对瞿秋白来说,翻译成一个正在形成的、口头的、不保留过去语言踪迹的中国的普通话,才可以消灭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一直被视作其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传统的批评者多从船长的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他的成长历程,然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秘密的分享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拉德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危机时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斗争过程,从而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和意义。运用镜像理论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可诠释船长在解救、窝藏到放逐莱格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精神修复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从批判理论中发展出“公共领域”概念,以其公共领域理论为中心,并用生活世界殖民化、市民社会、交往理性等理论回应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工具理性批判路向;传媒批判理论主要着力于传媒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消费文化批判,其基础的错位导致与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紧张,而且对传媒行为的研究很乏力;而“公共领域”理论却为传媒批判理论注入了从批判到建设的新内涵,促成了传媒批判理论从破到立的转向,交往理性成为传媒批判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马尔科维奇深刻批判了当代以来两种分裂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取向,即"实证化"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单向度地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维度,并强调通过"回到真实的马克思"来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是一种独特的"批判的科学"。以此为基础,马尔科维奇尝试性地探讨了实现当代社会的彻底的人道化的可能性问题。马尔科维奇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新阐释无疑具有许多可取的积极面,但由于其对青年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以致将历史唯物主义固有的"内在批判"维度以一种激进的话语方式转变成了一种"外在批判",从而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学贯中西的的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诱""讹""化"翻译观,在翻译学界反响强烈。目前,关于此译观的分析研究,各家众说纷纭,视角不一。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都是不可避免地烙上"讹"的反叛者的印记,但又不甘于"落寇为草",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争取"化"境界正统地位,故便从"讹"通向"化"的道路上不断克己,在这坎坷的中间地带和空间中重塑原作,平衡于还原原作与潜意识地体现自我的张力之中。钱先生的"诱、讹、化"翻译理论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哲思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思想影响到马克思早期关于自由、异化、实践和社会理想的看法,对传统"人的本质"理论的批判推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解答"历史之谜"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都有所影响,但赫斯是德国第一个将人的本质与共产主义相连的人,他对马克思早期的政治经济异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万里为南宋诗坛重要人物,其一生转益多师,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构建上均有令世人瞩目之佳绩,晚年其诗以“活法”之悟,被称为“诚斋体”。作为其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景物诗以人化自然世界的建构、童心童趣的展露与语言的传神而成为"诚斋体"风格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