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处于历史大变革中的五四时期,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在中国产次掀起了一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并凝聚成时代的主流。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阐述其历史文化的继承性、时代巨变的影响力、思想内容的丰富度、在论辩中求完善等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政治传播的主体。这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政治传播作为自己的自觉使命,是政治思想推介、启蒙者,政治思潮的引领者和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政治传播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政治思想引进与选择的结合;政治传播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社会道义担当与政治价值选择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情结是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渊源,救亡图存背景下对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是根本动因,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正反两个方面启示着中国人甄别救国方案,是重要的国际因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必备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而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从比较中鉴别,从实践中认识,从斗争中凝练,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五四时期民主思想发展的几个新趋向:一是对代议制度的批评日趋普遍,越来越趋向于要求直接民权;二是人们思想中的民主之“民”越来越接近真正的人民;三是产生了初步的无产阶级民主观念;四是民主思想的发展日益中国化。并指出:这些新趋向的产生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出现了这些新趋向,中国民主思想结束了以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单线发展的历史,开始出现了人民民主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行发展的局面,而人民民主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妇女解放理论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代表的“个体觉醒”论。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两者在妇女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但又都潜在着某种偏颇与局限。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有待深入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的文化语境中 ,启蒙者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全面否定已经成为主导话语倾向 ,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定在现实的话语环境中不再容许人们对传统文化抱有任何幻想。对于提倡新文化的先驱者来说 ,存在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取舍的矛盾 ,而是批判的彻底性和如何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问题。然而 ,启蒙者作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虽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坚决批判者 ,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之间 ,却存在文化角色的边际性矛盾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一个经历了理想目标、改造手段、依靠力量的多重转换的复杂过程。如果以摆脱民初中国政治社会的困境而作的救国选择为线索,五四进步知识分子完成由一般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这样一种大致相同的思想发展轨迹:选择对青年群体进行文化改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选择依靠平和的民众运动推动社会改造实现社会主义;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阶层弱点、社会地位与功能的思考,不仅改变了自我阶层认知,也在重塑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形象,他们主动参与甚至推动了自身阶层的边缘化。瞿秋白的思想证明了这一点。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瞿秋白思索了士阶层没落的多种原因;剖析了"士"、过渡时期的"文人"、新兴知识分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的特点、社会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还将知识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排序。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观和知识观传播开去,从理性上、理论上推动了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自我论证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批判旧文化、宣传新文化的同时,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对宗教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认为宗教是与鬼神密切相关的,是对神的信仰和迷信,是想象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复杂的原因,其自身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并会最终走向消亡;宗教在历史上和近代都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对增进人类的文明、道德等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政治传播的主体.这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政治传播作为自己的自觉使命,是政治思想推介、启蒙者,政治思潮的引领者和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政治传播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政治思想引进与选择的结合;政治传播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社会道义担当与政治价值选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因为鲁迅先生的大力推崇而为人熟知,并在“五四”特殊的时代风潮下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亦随着“五四”的退潮。时代环境及文坛风潮的悄然转变而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联美倾向,这与历史上的以夷制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持久的压迫与露骨的侵略很自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美国的一些对华政策则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有明显的好感。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时期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时,必须考虑中华民族心理的铺垫作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封闭固守到现代的兼容理性的过程,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同时中华民族几千年蕴含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本身是错综复杂的,但细细看来,它主要是从社会改造的出发点、社会改造的目的、社会改造的主体力量、社会改造的方法、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这五个方面形成、演进和转变的.理清这几个转变,对于准确理解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尽管韦勒克说现实主义的理论是极为拙劣的美学,但是针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以及文学史出现过的其他流派,我们应该以历史主义的标准来评价,而不是用后来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来评价其价值。五四时期的写实主义理论是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它的开放形态,它打破了旧文学模式的封闭樊篱,使文学可以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它直接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在审美王国中自我陶醉;它应合社会思潮、参与思想论争,使文学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在形式技巧的游戏中自生自灭。因此,从历史的视角看,五四时期的写实主义并不像韦勒克所说的那么拙劣,而是具有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思想的民粹主义因子是温和而潜隐的,但从后来它的极端化引发的历史文化进程的灾难性后果来看,对民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所呈现出的面貌做一些本质性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它会帮助我们理解本世纪历史叙事中的主能指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学创作和相应的文学观念是“五四”民粹主义思想渗透的一个独特又重要的纬度,也是民粹主义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体现,从“五四”文学这一视角入手,做这样的梳理将有助于许多观念的澄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世界语运动从发轫到“五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五四时期尤为显著,但未遂五四先驱们所愿的成功。究其发展的原因:一是合乎当时社会需要;二是世界语本身的优点;三是其顺乎人类共同理想。而其受挫的原因:一是汉字存在的合理性,改行世界语不现实;二是其传播时间不长,人们对之了解不深;三是世界语运动者目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新诗的草创时期 ,是新诗的文体建设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渡期。白话诗 (新诗 )的文体建设受到了五四政治运动的极大影响 ,破坏性的改革大大胜于建设性的改良 ,导致不拘形式、自然流露的诗风盛行。随着革命风潮的缓和 ,只破不立的诗风转变为既破又立 ,新诗的文体得到初步的建设。由于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 ,五四时期新诗的文体建设带有较多的非诗因素 ,因此五四新诗的两大特点是“散文化”和“平民化”。  相似文献   

19.
受一战影响,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五四前后渐成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知识群,作为活跃于彼时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的三大政治力量,都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世界主义思想倾向。于政治观上言之,他们世界主义虽各有所张,然亦显见其相类之处,或谓为原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意识在中国具体情势下之调整,其世界主义背后的深沉国家关怀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对尊孔复古、戕害人性的教育要旨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李大钊指斥"以孔道为修身之本"的"国民教育"违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应代之以现代国民教育;毛泽东批判旧教育课程太重、摧残青少年,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蔡和森呼吁冲决"三纲五常"的教育罗网,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蔡元培、钱玄同等人也主张废止旧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并举的新教育。他们所提出的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