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新公共管理的范式转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本质性改变 ,但两者在理论与实务上的更替和转借并存。这种转生互动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范式转换的趋势 ,即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公共管理P途径与B途径的融合 ,形成了新公共管理 ,这表明公共管理学开始成为一个显性的学科范式。从行政到管理的视角转换 ,反映了两个同向的变化 ,即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新公共管理为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2.
学术范式的转变是指涉及学科本质、解释框架的大变化.那么,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到底发生了哪些堪称"范式变迁"的大变化呢?  相似文献   

3.
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总被引:115,自引:0,他引:115  
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浪潮的冲击下 ,世纪之交的西方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出现了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向“新公共管理学”的范式转变。“新公共管理”既是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形态 ,又是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本文评述了这种“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形成与特征 ,成就与问题 ,以及借鉴与启示。作者认为 ,“新公共管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对于我国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学科的知识创新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于民间文艺学学科框架的构拟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作者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可表述为:秉持民间文艺学"文学——文化——生活"三位一体的学科立场;坚守"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口头范式为研究范式"的核心学科本位;倡导"审美——阐释——理解"分层次多向度的研究路径;借鉴并互补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学术取向与多维度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开始了关于公共管理范式嬗变与转换的争论。论辩围绕公共管理是否存在范式嬗变与转换以及公共管理范式究竟有哪几种类型展开。这种论争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范式概念的诸多歧义性理解以及其他替代和挑战性理论研究工具(如研究纲领和韧性与增生理论)的运用。反思这一论辩过程,可以认为,新的公共管理范式确已产生,但要全面接替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尚需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学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显学之一的文艺美学,在短短的近三十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呈现了几种具有学术原创性的文艺美学学科理论范式.主要包括:胡经之的"体验论"文艺美学;童庆炳的"阐释论"文艺美学;周来祥"和谐论"文艺美学;杜书瀛的"价值论"文艺美学以及朱立元的"意象论"文艺美学等.这些理论范式均以审美活动论为基点,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理论范畴等作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建构.上述五大家的文艺美学都是审美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和文艺理论现代性的产物.我们应该在五大家已经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做出发展与改变,以期重建文艺美学的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处于初创阶段,研究范式的讨论对于该学科沿着规范轨道生长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哲学的实践使命与学科特质决定了范式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问题范式的形成。关注、解读中国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所以可能和得以建构的基本学术路径。解读中国问题,可以从哲学高度认知,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境遇定位,从当代中国人性的发展状态观照,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揭示。中国问题在于现代性的缺乏的根本特质决定了打通问题进入范式并形成问题范式之通道,以理性多元、立宪民主和公民理性为基本维度的公共理性成为极为重要而有效的理念诉求。以此为范导,立足中国语境,可以也应该构建起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9,(1):64-71
随着"现代文学"研究遭遇"瓶颈","重估一切价值"、转变学术研究视角、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成了现代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民国文学"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提出来,在与"现代文学"就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史分期以及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展开的论辩中,为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范式和视角。它目前虽存在概念模糊、解释多样、理论不系统等问题,然而其自身的学术主体性、包容性也为"民国文学"这一研究谱系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张力。同时,这一研究谱系也为学科体系建设带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术主体性、问题本土化意识、发现被遮蔽的人类性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1916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一书出版后,胡适、陆懋德、钟泰、冯友兰、李石岑、范寿康、侯外庐、任继愈、冯契、石峻、张岱年等学者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了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形成了"以西释中"、"以中释中"、"以马释中"、"中西综合"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以及与中国哲学史"合法性"问题交织,融合中西学术,研究学者个性突出,缺少同情了解的学术特征.今天,厘清中国哲学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关系,建构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与书写范式,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现代进路.  相似文献   

10.
范式的形成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公共行政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是否形成了自己的范式,是否经历了范式转换,是行政学共同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分析了学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范式观的基础上,以库恩意义的范式为衡量标准,对公共行政学范式进行还原,指出"管理主义"信念指导下的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依旧是行政学领域的主导范式,但该范式出现了危机,只有在"效率与民主平衡博弈"价值取向下的新范式才能最终解决该危机.西方公共行政学范式及其演进对我国公共行政理论和行政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