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里仁》篇中“里仁为美”中的“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中的“适、莫”,“劳而不怨”的“劳”,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作辨析,以探求《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的郑国与《郑风》宗明华《诗经》中最具特色而又颇有争议的要算《郑风》了。其音乐细腻美妙历来受到称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时赞叹道:“美哉!其细已甚。”他如何又从中悟出“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我不得而知,但郑声的优美动人却不能否...  相似文献   

3.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辨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考古通说》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汇。 早在先秦,“文”、“文化”等字样已屡见于各种典籍。《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指道艺,即诗书礼乐之类;《论语·雍也》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自然形态胜于人为形态的谓之“野”,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期,奴隶暴动、奴隶起义的革命烈火遍地燃烧;新兴地主阶级也到处向奴隶主贵族展开夺权斗争。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势,孔丘这个顽固地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反动透顶的家伙,拼命狂叫“克己复礼”。孔丘要恢复的“礼”就是指“周礼”。他曾大言不惭地说过:谁要使用他,他就按照周王朝那样,在东方推行奴隶制统治。(“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还说:周代总结了夏商二代的奴隶制度,它的“礼”制最完备,他坚决主张周代那一套(“周  相似文献   

5.
“天命”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尧曰》里说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他是把“天命”和“礼”并重的。孔子认为:“天之历数在尔  相似文献   

6.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因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当然也就十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不有祝鮀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没有象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那是不行的,甚至不易避免灾祸。这里孔子把语言的作用提得很高。孔子还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出辞气,斯远信矣。”  相似文献   

8.
中庸之道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丘为了实现其“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精心炮制出来的反革命思想武器。概而言之,中庸之道就是鼓吹“过犹不及”,要“执其两端,用其中”。就是说,要把握“中”,就必须把对立的两端调和起来,“过”(超过)“中”,就等于“不及”(达不到)“中”。孔丘的这套理论决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特定政治内容的。他所谓的“中”,就是要人们完全按照周礼办事,不能有丝毫的违反和偏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无所争”、“戒之在斗”,就是他“用其中”、“过犹不及”的理论在政治上的集中概括,目的就  相似文献   

9.
孔丘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它的上句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阳货》。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脉络关系的,但却常有人取“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作为孔丘认识论的先验论而加以批判。事实上,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实践是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因此,对“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这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学而》中有很多思想议题,各思想议题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君子”之“学”把各章的思想串联起来。“君子”是在人伦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学”成长的,通过“学”成就的“君子”不仅具有人格的独立性,还保持了趋向于自我完善的超越性。“君子”是人伦的典范,促进了人伦关系的优化。人伦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场域。“学”丰富了这一场域的意义内涵,从而以君子的人格撑开人伦而成圆道。“君子”在自我成道成德中促进他人成道成德,个体通过“崇德”深化人伦关系的伦理意义,并以个体成道成德为价值归宿。圆满的人伦场域与圆满的个体人生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达成一致,则可以说此为最高境界的圆满的善。  相似文献   

11.
孔丘把文艺的主要社会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历来的反动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政治思想,以仁政为其核心。如果说,孔子所创立的“仁”的学说,与政治还没有明显联系的话,那么,孟子之儒,则不但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放到极为显著的地位。孟子说过:“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均见《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孟子文只注明篇名。)看来,要认识孟子,就必须认识孟子的仁政观。本文打算就其具体内容及其意义,谈一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往论者释儒,罕有联系子夏姓氏者,释君子有两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进一步分析可说君子有四种含义.就已然性而言,除了以往所谓两种,还有第三种有德又有位者.第四种是孔子教育弟子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尚不具备已然性,就理想标准而言比较接近第三种含义.其实,无论两种还是四种,都是后人结合《论语》具体语境所作的分析,而在孔子心中和《论语》中,君子大概只有一种含义:有德又有位者;小人则是其反义词.儒在孔子时代,还是一种行业,这一行业包括承继了巫、史、祝、卜等王官知识技艺而以教师、治丧、相礼、占卜等为职业的所有术士.君子标准加上儒之职业性,就是所谓“君子儒”.子夏作为卜氏后裔、卜偃后人,出身于由贵族沦为民间术士而世代为人占卦决疑的贫寒之家.“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孔子针对子夏的出身,对其进行入学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19.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以下想说明从君子观所引发出来的有关《论语》和《周易》的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我们在第一部分阐述《论语》的君子观时,分析出孔子有三方面的“君子”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的用法仅为5例,与全书出现在81节之多的“君子”相比较显得非常稀少,故而得出结论说职位君子的用法在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中已经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在讨论《周易》的君子观时,我们曾明确地说书中君子之指意既有职位君子又有德位君子。在此,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周易》所提及的职位君子,往往兼有德…  相似文献   

20.
擅长烦琐考证,大搞影射史学的赵纪彬,在其重新修订出版的《论语新探》一书中,对孔丘说的“有教无类”一语,“探”得一个“新”解,这个“新”解是从“教”与“诲”这两个词的的所谓特定用法中“探”出来的。据说孔丘的“诲”只对“人”即统治阶级亦即奴隶主使用,而“教”则只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